周航:正確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前段時間,我去黑馬成長營做了一次分享。我在做投資的時候,發現創業者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疑惑,比如:如何突破過去的侷限,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怎樣對現在和未來的趨勢做出判斷?

作為一枚曾經的創業者,回過頭來再看這些事情,我對創業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分享給你們。

周航:正確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沒有什麼不能跨的界,沒有什麼不可進入的新領域

我從九十年代開始創業,到現在二十多年,過去生命中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創業。

第一段創業經歷是非常傳統的行業。這個生意我做了不到 10 年,算小有成績。2003 年我內心開始躁動,心有不甘,因為這是一個很狹窄的行業,又偏居一隅。我那會兒還不到 30 歲,就想要新的突破。

後來我去了長江商學院。上學雖然沒有解決選擇難題,也不能消除焦慮,但能看到新的世界,接觸很多新的人。長江的經歷給我帶來了一次很重要的人生實習機會:曾經在長江商學院任教的曾鳴教授,2006 年去了阿里巴巴,2007 年又就任雅虎中國 CEO。後來他給了我一個機會,把我叫過去做顧問。

周航:正確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社交網絡》|打破邊界,看到新世界

這一段經歷對我非常有價值,就像開了一扇窗。過去我雖然知道互聯網,也知道阿里巴巴,知道雅虎,但也只是從一個網絡用戶的角度,這一次是真正從內部去了解一個互聯網公司是怎麼回事。

人心都是這樣,被一點點被撐大的。後來我有了很多很多的想法,有靠譜的,也有不靠譜的。任何事情,光想的時候是沒什麼結論的,因為你沒什麼壓力。今天你想得可能很興奮,明天可能又覺得不爽了,有很多阻礙,想不下去,就不想了。

我必須要給自己一個時間表,不能再無限制地想下去,我不可能等到一個完美的事情出現,更需要做出一個決定。於是我開始做減法,把最不想做的、最不能做的、最不會做的,一項項劃掉。最終劃下來,就只剩易到用車這麼一件事。

周航:正確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一路順風》|如果傳統行業被改變.....

有了項目,具體怎麼幹呢?不知道。找誰幹?不知道。怎麼融資?也不懂。儘管我有過十幾年的創業經歷,但是每開始一段新的創業,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依然不知所措,甚至心裡有點小慌亂。

後來的故事我就先省略 1000 個字,因為大家都比較瞭解。這是我講的第一部分,我從傳統行業,從一個小行業、小地方走出來,通過學習接觸到了更大的世界,然後怎麼走出去,進入一個新的行業。

去年我從創業又轉到了投資,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做一個專業投資者,要像一個小學生一樣去學習,跟所有的人學習。

這幾段跨界的經歷給了我一個很大的信心,那就是沒有什麼不能跨的界,沒有什麼不可進入的新領域。

我們最缺乏的,是“中觀”視角和自己的框架

接下來,我想談談我怎樣看待過去的這十幾年,以及對現在和未來的趨勢判斷。

從世紀之交第一波互聯網浪潮開始,全世界的商業進入了一條新軌道,那就是以互聯網為核心驅動力。現在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公司,有 9 個跟科技相關,幾乎所有媒體都被這些公司吸睛。

從用戶的角度,我們的生活方式被互聯網改變得最大。現在我們每個人都用手機、用微信,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在過去的七八年時間裡被改變的。2010 年是移動互聯網元年,在這之前的移動互聯網,我們稱之為“邊緣互聯網”,是那些買不起電腦、沒有寬帶、上不了網的人才用的互聯網;2010 年後,有了智能手機、有了 3G 和 APP 之後,移動互聯網才正式、全面地代替了傳統互聯網,成為互聯網的主流。

現在回過頭來看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有一個互聯網終端,實時在線,全民上網,當然就不一樣。在這個廣泛的、鏈接性的基礎上,激發出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易到就是很典型的一個,沒有移動互聯網就不可能有易到。

原來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認為它是個傳統行業,是一個單獨的行業,其實根本不是。現在互聯網滲透度還很低,百度僅僅改變了一個廣告業,阿里電商只是改變了部分的零售業,專車或者叫網約車只是改變了一點點出租車,美團只是改變了一點點外賣.....這一點點都已經搞得這麼天翻地覆,如果所有的行業都被互聯網改變一下,那得多麼可怕?

互聯網對我們整個商業形態的改變不是已經結束,而是在進程之中,在我看來,可能還處於一個很早期的進程之中

聽說在座的(黑馬營學員)88% 都是盈利狀態,我恰恰因此對你們有極大的擔憂。為什麼?盈利說明你們這個行業還沒有被互聯網折騰過,所以也不要心存僥倖,說我們現在的這個行業形態,天生就是有價值的,互聯網有可能給我們錦上添花,但是它顛覆不了我們。

周航:正確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喬比斯》| “看穿”才能顛覆

一個公司、一個人,本質上都是時代的產物,你的未來不可避免要跟時代的大趨勢發生關係。

剛才我們談了過去、談了現在,那麼未來呢?移動互聯網普及的紅利之後,整個商業的核心驅動力是什麼?大家可能會提很多大詞兒,什麼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基因、生物等等。這些詞隨便什麼人都會說,所以其實沒什麼價值。“看到”和“看穿”是不同的,看到了新趨勢,不等於要急著貼上一個關於趨勢的新標籤。

坦率地說,我看到的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是這個水平,沒有真正的思考。如果你同意這是所謂趨勢,我認為,你就要從宏觀到中觀到微觀,建立起這樣的認知結構。你們天天看朋友圈,如果你的資訊來源 50% 以上來自於朋友圈,我覺得是很危險的一件事。不是說這些資訊不好,而是你接收了過量的外部資訊以後,就可能喪失一個最重要的能力:獨立思考。

所謂獨立思考,就是你有沒有提過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有沒有提過一個從未有過的東西,是不是真正在骨子裡追求這種不同。

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媒體問我,能不能暢想一下未來 10 年。我說我不談,這話題有什麼意義呢?中國人小時候受的教育,全都是關於這個,老暢想未來,我覺得都是缺乏想象力的。我說你要真讓我談,我不會站在現在看未來,因為那是一個線性的思維,我會談一談如何站在未來看現在。我看到的是未來發展以後,對現在構成的挑戰是什麼。

如果當年傳統零售業的人,想過電子商務飛速發展以後,對傳統零售帶來的挑戰是什麼,他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態:有的人認為這是機會,擁抱上去;有的人認為這是挑戰,非常害怕;有的人鴕鳥心態,視而不見。

過去我們學習的時候,要麼非常宏觀,世界發生什麼大事,區塊鏈怎麼樣,人工智能怎麼樣;要麼就是特別微觀,說融資到底該怎麼融,怎樣提升估值。結果我們最缺乏的就是一種“中觀”視角,無法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框架,不知道你的公司現在到底該幹什麼。

正確的事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和做正確的事情相比,勤奮毫不重要。一個 CEO 最最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就是為公司選擇一件正確的事,而不是天天喊口號打雞血搞團建,而且正確的事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執行力的問題、團隊的問題、市場的問題、品牌的問題,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本質上是戰略的問題,而往往我們容易把戰略問題當成戰術問題考慮,把“鍋”甩給下屬。

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現在反思,在做易到的時候,把大家搞得忙得不行,“996”。一天干 20 件事,其實這 20 件事幾乎沒有一件該乾的。不要光看員工曬加班,公司燈火通明你就高興,費著你的電吹著你的空調,給加班費買夜宵,那其實在消耗你的資源啊。讓大家處在這種忙碌中,只是老闆看著爽而已。

這就是我說的中觀,要知道現在到底該幹什麼,要為公司做正確的選擇。而且。一個公司,真的不需要做太多的事,也不要覺得所有的事都應該幹。往往決定一個公司前途和命運的,只要幾件事做對了,就會上一個臺階。你之所以願意多做,不願意少做,是因為你不確信哪件事才是對的。

沒有一個公司是完美的,公司的核心價值也不在於它有沒有短板,而在於它的長板是不是足夠長。我們更不要被那些基層員工的個體感受所迷惑,問他們覺得公司怎麼樣,說“不行我們公司亂著呢”,“官僚拖沓得很”,“上層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我們在下面沒法做事”,等等。

周航:正確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億萬》|公司的問題,本質上是戰略的問題

我們更應該想想,為什麼這個公司這麼多的毛病,每年卻能增長好幾倍?當你的關鍵策略定了以後,把跟這個策略相匹配的關鍵能力建立起來,就夠了。現在大家都喜歡說我們是一個技術驅動的公司,這是自己忽悠自己。你要很清楚,公司核心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運營驅動型公司就不好嗎?品牌驅動的公司就不好嗎?或是一個供應鏈驅動的公司、一個管理驅動的公司就不好嗎?

我希望大家努力嘗試一下,從宏觀、中觀到微觀建立起自己的認知框架,真正有獨立的思考。

我剛剛開始做易到的時候,做了很多的調研,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從用戶到傳統出租車行業的人,到監管機關,有一百多個人,沒有一個人說我這事靠譜的,真的一個都沒有。用戶說沒有這個需求,同行說這個行業水太深,你們外行怎麼敢進來幹,監管的說你們就是黑車,只要幹我們就抓你。機會都是負面的看法

但是對我來說,我找他們調研,不是想聽他們對我這件事的看法,也不關心他們的結論,我只是想讓他們告訴我事實,現在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的結論對我毫無影響。相反,一個傳統的人對我越否定,我就越開心,因為他們肯定不會幹。

每個人對行業、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樣。舉一個例子,前一段時間我跟一個咖啡創業者做了一個交流,請教了一些問題。我發現大家都是做咖啡,但對咖啡內在價值的理解完全不一樣。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星巴克,到今天也進不了意大利,因為在意大利人眼裡,星巴克咖啡是洗鍋水,是不能喝的。

但星巴克給大家營造的本質上可能是以咖啡為載體的社區空間。原來我也不理解,為什麼西雅圖,一個差不多 200 萬人的城市,最高峰的時候有 4000 多家星巴克,評價 500 人一個咖啡館,這是不可想象的密度。

我另外一個朋友做的咖啡,只為咖啡的重度消費者服務,為那些每天必須喝好幾杯咖啡的人服務。他對咖啡的理解,完全是效率型的。還有一個朋友,他也熱愛咖啡,分析全世界不同的產地、烤制方法、研磨方法,這一派對咖啡是品鑑思維。

表面上,大家都是做咖啡的,但是每個人對咖啡的理解和價值主張就是不一樣的。他們不需要爭論到底是你對還是我對,因為每種都可能是對的。只要你把價值主張發揮到極致,你都可能做出一個非常偉大的公司。

最可怕和最糟糕的是,你沒有任何主張。你對所在行業的主張是什麼?這個價值主張是不是隻有你能做?是不是隻有你能做得最好,為什麼?也許你可以好好問一下自己。

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

剛才提的這幾點,我簡單回溯一下:

第一,最好把公司的前途和時代、大判斷放在一起,在大背景下考慮問題。

第二,用跟以往不同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

第三,建立一個清晰的價值主張。

最後我想再說一下選擇。做選擇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誠實,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我們來這裡學習到了很多新的東西,認識了很多新的人,聽到了很多新的商業趨勢,這時候有些人就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通向新世界的鑰匙。

其實不然,現在只是你們在電視裡看了一眼新世界而已,新世界其實離你們還遠著呢,所以千萬不要盲動。很多人就準備把自己的資源、把自己的資金跟同學一起合作,搞一個新的事情,覺得這就是未來了,肯定能行。這個現象幾乎在所有的商學院都見過,但成功者幾乎沒有。為什麼?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想做的,其實能力上做不了。你想擁抱一個新世界,但也有可能因此掉進坑裡了。

尤其從傳統行業轉型挺難,並不是說想轉就一定能轉得過去,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學習和經歷。每件事情都有風險,有可能轉型不成功,這種情況你能不能承受,甘不甘願接受?享不享受這個轉型的過程?如果你的心態很好,就是要享受這個轉型的過程,哪怕失敗了,也有所學習、有所成長,那就去做;如果你腦子裡都是轉型成功以後上市敲鐘那個畫面,我覺得就很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