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奇才楊修真的是因爲耍小聰明才死的嗎?

小小嬴政


弘農楊氏:四世三公,名滿天下

楊修出生於公元175年,是弘農楊氏的嫡脈,自從聰穎,號為神童。東漢盛行儒學,風化最美,而楊家是書香門第,自楊震擔任太尉以來,接連四代,都有家族中人出任三公(司徒、司馬、太尉),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與當時的袁氏並稱“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與汝南袁氏在軍界頗有人脈不同,楊氏一族以詩書傳家,世為大儒,為當時天下名士所重。

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孫,與楊修的父親楊彪同朝為官。有一次過府拜望,看到時年9歲的楊修,指著盤子中的水果打趣道:“楊梅是你們家的嗎?”楊修回答說:“我還不知道孔雀原來是孔夫子的家禽呢!”

(楊修25歲進入丞相府)

楊氏一族,世代為朝廷大員,皇恩浩蕩,又因為是詩書傳家,所以政治立場上忠於漢室。楊彪雖為文臣,卻生得正直偉岸,頗有武人氣。時逢黃巾作亂,漢室傾危,後有董卓、郭汜、李傕之亂,楊彪一直待在皇帝身邊,忠心護主,幾次差點被殺。漢獻帝轉危為安後,任命他做尚書令。曹操奉天子遷都許昌,設宴款待群臣,不由得露出志驕意滿神色,看到楊彪臉色深沉莊嚴,恐慚不已,因此藉故上廁所中途就退走了。

曹操託名漢相,大辟天下名士,積極拉攏世家大族,潁川荀氏、鍾氏、河內司馬氏、弘農楊氏都在徵辟之列。楊修即在此時進入相府,任郎中,後改任丞相府倉曹屬主簿,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辦公廳主任,算是級別相當高的行政官僚了。當時曹操連年征戰,各種軍旅、民政等事務,楊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很多人都認為處理很是周到。楊修擅於揣度上意,曹操也曾誇讚他說:“德祖(楊修的字)才思快我三十里。”

(曹操曾誇讚楊修才思敏捷)

二子爭立:楊修難獨善其身

曹丞相權勢越來越大,封侯封王,又加九錫,還能劍履上殿,分封建國,是高祖以後的第一個異姓諸侯王。曹操年事漸高,諸公子爭立。曹彰早就向曹操表明願意做一個將軍,曹操大笑,呼之曰“黃鬚兒”。因此參與到世子之爭的就只有曹丕和曹植。

曹丕和曹植都極具文才,以曹植為甚,公元210年,鄴城銅雀臺建成,曹操大宴同僚,曹植第一個完成做賦,辭藻華麗,後來還被諸葛亮借去氣周瑜。曹操因曹植文才絕佳,而心意囑之,對曹植寄予厚望。

公元214年,曹植23歲,曹操東征孫權,臨走時對留守鄴城的曹植說:“當年我23歲時就已經做了洛陽令了,現在想起來那段歲月一點也不後悔。如今你也23歲了,要努力啊!”曹植因此認為有資格爭儲,開始留心延攬幕僚。

楊修經常在曹操身邊行走,能最快接觸到核心信息,因此曹丕和曹植都曾有意拉攏。曹丕除了有文才之外,一直以國家繼承人的要求律己,平時留心政務,收攬人心。曹植則以文交友,放蕩不羈,在文人士子中名望頗高。兄弟兩人對楊修都伸出了橄欖枝,曹植還經常寫信給楊修,細讀之下,竟如“情書”一般,情意綿綿。曹植平時遇到緊急事情,也經常去楊修處討教,如此一來二去,楊修就被外界當成了曹植的心腹幕僚了。除了楊修之外,丁儀、丁廙兄弟也成了曹植的幕僚,曹丕則與司馬懿、吳質為友,兩派人物明爭暗鬥。

(曹丕、曹植爭儲)

楊修有急才,文章脫口而出,處理政務嫻熟,因此在楊修的教導和指導下,曹植的奪儲之路順暢的多,曹操好幾次都動了心思要立曹植為太子。可曹植在關鍵的幾次事件中,屢屢做出讓曹操失望的事情。曹植喝酒誤事,又經常來找楊修彌補形象。楊修見曹植放蕩不羈,曹操逐漸疏遠他,因此也想與曹植保持距離,“而植故連綴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絕”,曹植屢次勞煩楊修,楊修也不敢說出決絕的話來。

此前曹操曾有意考驗兩個兒子的能耐,分別出了幾個考題。由於楊修有近水樓臺之便,就經常打小抄給曹植。有幾次,曹操的考題剛剛送出去,答案就已經遞進來了。曹植為了爭寵已經不管不顧了,讓曹操起了疑心,細查之下,原來是楊修暗中做了手腳。曹操當時很是氣憤,寫信給楊修的父親楊彪:“你的這個好兒子啊,依仗著家族勢力,從不跟我一條心,擅自做主,我恨死他了。”楊修回到家後,估計他父親楊彪也勸誡過楊修,讓他不要自作聰明,要謹慎從事。

(曹植的放蕩不羈連累了楊修)

理念不同:終與丞相分道揚鑣

《楊修傳》裡說楊修很是“謙恭”,一個謙恭的人怎麼會處處顯露小聰明呢,而且還自以為得計?作為辦公廳主任,如果恃才傲物,那不是自尋死路嗎?如曹丞相在夢中殺人,本意是要震懾刺客,楊修卻明說“丞相不在夢中而君在夢中”,讓曹操的奸詐心思露於人前,讓曹操心裡生恨。

楊修詩書世家,又以政事見長,怎麼理解他要這麼做事呢?

只能有一個原因:楊修的政治立場與父親相同,都是尊漢派。楊彪到了許昌後就賦閒在家,不願曹丞相的朝廷的官。楊修耳濡目染,對曹丞相越發膨脹的野心產生本能的牴觸。

因此楊修在曹丞相初起時,曾經努力為其工作,希望能幫助漢室的名相匡扶漢室。當曹操的野心越來越明顯,對世家大族的態度越來越惡劣時,楊修的心思也就變了。他恃才傲物,可能不是出自本意,而是在楊修的世家大族的立場反對曹操的本能。讓曹操內部生亂,讓曹操臉上無光,讓曹操日子不安生,這成為了楊修工作的宗旨。

而楊修雖然也明白,這樣的事情做得多了,即使他是世家公子的身份也難保他活命,但是求仁得仁,可能楊修早就想好了這樣的結局吧。

(曹操的稱孤之路步步驚心)

有一句話,叫做哀莫大於心死。楊修匡扶漢室的理想破滅,扶持曹植以對抗曹丕的計謀又被曹操識破,他的政治理想已經終結了,如荀彧一樣,在曹操封王后選擇了自殺以表示忠於漢室。他活著,只是因為曹操還不想殺他,曹操還對世家們懷有善意,希望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然而,曹操的好心並沒有得到好報。在公元219年末,鄴城又一次發生了大規模的反叛,多有世家公子參與其中。曹操平定了叛亂,殺了一大批人,老年的曹操也不忌憚得罪世家大族了,開始著意摧毀世家大族,罪過歸己,而給曹丕留下對世家大族樹恩的機會,隨後曹操以楊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殺死了他。

楊修死時,說“我固當死之晚也”,意思是我本來就該死,多活的幾年算是賺到了。這可能是楊修父親在數年前就跟楊修說過的曹操寫的那封信“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有關,那個時候曹操殺心已起。不管此後楊修如何去做,總不能讓曹操滿意,君臣嫌隙已生,原來的優點,都成了缺點,都成了被殺的理由。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曹魏建政:天命在吾,我為周文王也

楊修死於曹操欲以殺威震懾世家大族的政治用心,與楊修的小聰明無關。當然,楊修被捲入立儲事件,是被殺的直接理由,但是卻不是根本原因。

曹操在臨死前一年,殺了很多人,說過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意思是說,髒活累活都讓一個快入土的老頭子做了吧,我不殺殺他們的威風,丕兒要當皇帝,如何給這些人樹立恩德呢?

楊修死後,曹操在大街上遇到了楊修的父親楊彪,當時他已經年近80歲了。曹操跟他打招呼說:“你怎麼這麼瘦了?”楊彪是個政治家,回答曹操說:“我沒有金日磾的先見之明,讓孩子在冒犯明公之前就將他殺掉。到現在還有舐犢之情,所以才會清瘦至此。”

曹操聽罷,很是慚愧,施禮之後走開了。百餘日後,曹操病逝。曹丕繼位為王,數月後,被勸進篡漢,當了皇帝。曹植哭的死去活來,既是哭楊修,也是哭自己,還給楊修寫了一首詩,表達了朋友被殺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痛苦心情。

曹丕對待世族大家一反曹操的高壓政策,命令陳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與世家大族實現了妥協,換取了他們的支持。

(曹丕也曾故劍情深)

王髦曾送給楊修一把寶劍,楊修轉贈給了曹丕,曹丕很愛惜。後來曹丕做了皇帝,在洛陽時,追思楊修,說:“這是當年楊修送給我的劍,原是王髦的。如今劍在,王髦在哪兒?”左右將王髦召來,曹丕賜給了他一些財物。這一件事,有點像故劍情深的意思。

楊修與荀彧一樣,都是求仁得仁,捨生取義的士大夫代表。我們不能因此說他迂腐,不識時務,有些東西總要有人堅守,有些東西總要有人開拓。有的人留下是為了繼承,有的人前行是為了發展。他們與曹丞相都是聰明人,都深知彼此緣分已盡,各自成全。

曹操首開霸府政治,歷代以來為權臣所效仿,是漢朝以來國家更迭的新模式,避免了秦末模式大範圍的動盪。然而,國家興亡雖屬正常歷史演進,但是曹魏政權仍然開了篡權先例,曹魏熱衷於對外征戰,卻對政權合法性宣傳不足,名教禮儀斯文掃地,使得社會政治風氣遠離了風化之美,強取豪奪成了主流價值觀。

楊修的子孫在魏晉都被重視,畢竟是世家大族,晉武帝特別喜歡楊氏女子,娶了兩位做皇后。此後,弘農楊氏一族代有人才,隋朝皇帝楊堅即出自這一支脈。


而知而行


說楊修之死是因為耍小聰明,這是有道理的。特別是他以小聰明捲入到立儲之爭,終於在權力的漩渦中被吞沒了。

楊修出身於名門望族,其家族“四世太尉”,就是連續四代都出過太尉,與袁紹家族“四世三公”相比也毫不遜色,他的老爹楊彪曾護駕漢獻帝東返,立了不少功。楊修經綸滿腹,在當時文人中相當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他博學多才,很有些小聰明,可以從幾件小事情看得出來。

譬如他任主簿時,相國府正好在修繕大門,曹操前來視察,看完後一言不發,只令人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轉身離去了。其他人都不曉得這是何義,楊修一看,“門”內寫個“活”字,便是“闊”,曹操正力行節約,覺得這個大門修得太大了,太闊氣了。後來楊修把門改小了,果然稱了曹操的意。

又有一回,有人給曹操獻上一杯可口的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在杯蓋上寫了個“合”字,交給眾人看。大家輪番傳遞,不知曹操在搞什麼鬼。傳到楊修手中時,楊修把杯蓋打開,舀了一小口吃。眾人不由得大驚,丞相的東西你也敢吃麼?楊修微微笑道:“合字,就是一人一口,曹公讓我們品嚐,這有什麼可懷疑呢?”

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楊修隨軍而行。當時曹操面臨兩難選擇,進攻嘛,打不贏劉備,防守嘛,太被動了。手下的將領不知所措,便前來詢問曹操,曹操含糊地答了兩個字:“雞肋。”大家聽了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這時楊修笑道:“雞肋,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看來曹公是要打道回府了。”果不其然,不久後,曹操便撤兵走人了。

可以說,楊修聰明過人。不過,他也終於毀於小聰明上。在立太子一事上,他與丁儀站在一邊,經常在曹操面前大讚曹植的人品學問才幹,慫恿他立曹植為太子。

曹植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哥哥曹丕。為了逮住曹丕的小尾巴,楊修與丁儀等廣佈眼線,只要曹丕稍有疏忽,就將其打翻在地。曹丕百密一疏,差點陰溝裡翻船。

原來曹丕有個好朋友名喚吳質,擔任朝歌地方長官。為了對付曹植一黨,曹丕秘密召回吳質,依照制度,王子是不能與外地官員私下聯絡,否則可能被扣上一個陰謀政變的罪名。曹丕不敢明目張膽,把吳質藏在大竹筐裡,用馬車秘密送到家中。事情做得夠隱蔽的,然而,這件事居然被楊修發現了。

楊修逮住曹丕的小辮子,大喜過望,馬上告到曹操那兒去,說曹丕暗中勾結外地官員,圖謀不軌。曹丕心裡大恐,吳質比較沉著,當即密授一計。

第二天,又有一輛馬車停在曹丕府門口,僕從們扛下一隻大竹筐,送入府內。楊修飛快稟報給曹操,曹操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楊修沒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舉,今天竹筐裡裝的是絹布,根本沒有人!楊修偷雞不成反蝕了一把米,曹操大怒,懷疑楊修故意誣告自己的兒子,挑拔是非。從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楊修,併為後來殺死楊修埋下伏筆。

立儲之爭最終以曹丕的勝利而告終,楊修知道自己的處境相當糟糕,有意與曹植保持距離。只是楊修不主動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動找上門,找他喝酒,談詩論文。再怎麼說曹植也是個公子,楊修不能也不敢拒絕,這層關係讓他最終送了小命。

當時曹操對曹植頗為失望,有時便發道手令訓訓兒子,依照慣例,曹植得寫一封答覆信。楊修這個人太聰明瞭,頗能揣測曹操的想法,從其語言中揣測意圖,事先草擬了十幾條答辭,交給曹植。曹操的訓令剛到,曹植便從楊修的答題庫中找到相應的內容,很快便把寫就的答覆信交到父親大人手中。曹操覺得很奇怪,怎麼每次曹植都答得這麼快,彷彿事先早有準備似的。他便悄悄地調查,最後真相大白:正是楊修洩露了他的意圖。

這下子曹操火了。

君主最忌諱的事情,便是身邊的人不可靠。洩露人君之秘密,乃是不忠之表現,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殺意頓起。當然,曹操之所以必殺楊修,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原因,前面說過,楊修介入到曹植與曹丕的太子爭位戰中,多次打小報告,令曹操生厭;另一個原因,楊修是袁術的外甥。在此之前,曹操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不計較楊修的出身。然而一旦他認定楊修不忠,很容易就會聯想到這個特殊的身份,畢竟是袁氏家族的人,其心必異啊。

聰明與智慧有時是不同的,楊修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智慧,最終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被掃出局。他被判處死刑,罪名是洩漏人主之機密。楊修是曹植一黨的核心人物,他的死預示著曹植永無翻盤機會。


君山話史


楊修死得可惜,死得蒼涼,死得讓人扼腕嘆息。他的小聰明是他死的原因之一,也是曹操殺他的藉口。


楊修出生於弘農楊氏,家族是東漢末年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政治門閥。這個家族以楊彪(楊修他爸)為首,楊修是未來的家族繼承人。弘農楊氏的政治理念保守,一直以漢臣自居,與曹操政見不一致。曹操在奪權的過程中,必然會清理漢臣,減輕篡漢阻力。殺了楊修,也就拔掉了弘農楊氏的這顆眼中釘。


在曹丕與曹植的爭鬥中,楊修選擇了趣味相投的曹植。當曹植奪嫡失敗,楊修作為曹植的黨羽,遲早都會被清理。為了避免自己死後出現的政治鬥爭,曹操替曹丕除掉楊修。




楊修從小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有多聰明多智,處處表現鋒芒畢露,這讓同為文人的曹操心生嫉妒。



楊修之死告訴我們:不管在政界還是職場,選邊站隊都是一門藝術,選對了雞犬升天,選錯了任人宰割。無論多麼有才華,也要大智若愚,懂得藏拙。


陳陳秋媚


楊修175年至219年字德祖,東漢(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文學家,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196年至220年被推選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任曹營軍事主薄,與曹操,司馬懿等一齊共事,楊修之事是九年制語文第十七課的一篇課文,原(三國演義)又稱(三國通俗演義)。

在魏,蜀作戰的疆持階段,蜀國利用有利地形堅守不出,曹軍久攻不下,在一次為〈雞肋〉的口令中楊修已知曹操想撤兵,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是楊修告之了夏候,修拾東西準備打道回府,後被曹操得知,以擾亂軍心,洩露軍事機密治罪之死。

其實這並非楊修的真正死因,真正的死因是楊修參與了曹家的奪嫡之爭,與曹植出謀畫策,站錯隊,楊修不死曹內部不會太平,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做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可惜了一代奇才。再見!



9紫氣東來


楊修之死,可以說是多種病灶導致的:

恃才放曠是慢性病。

楊修有才,連那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禰衡也都佩服。幾次在曹操面前的小聰明讓曹操很不爽,比如曹操寫“一盒酥”,就他知道是“一人一口酥”給吃掉了。比如曹操在新建好的大門上寫一個“活”字,他就知道這是嫌門“闊”了,讓拆了重新建。比如曹娥碑上蔡邕題寫的“黃娟幼婦外孫韲臼”八個字,他就比曹操早三十里猜出是“絕妙好辭”之意。曹操外面表揚,心理十分不爽,畢竟曹操也自恃有才,卻幾次落了下風,焉能不彆扭!

參與立儲之爭是致命傷。

曹操在選擇繼承人時候的確是有過猶豫,曹植有才,曹丕政治上更成熟而且是長子。而楊修明目張膽的參與之中,給曹植出了不少主意,使曹操的許多測試工作付之東流,比如他把曹操想要問的問題押寶告訴曹植,曹植事先準備好對答如流,曹操後來知道是楊修教的豈能不恨!更要命的是,曹植在儲位之爭中落敗了,他的黨羽豈能有好下場,即使曹操不殺楊修,也很難想象曹丕會饒過楊修,畢竟他對自己親弟弟都那麼狠,而且對其黨羽也一網打盡了!

擾亂軍心是急性病。楊修最終死在了“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上,罪名是擾亂軍心,這可真的是死罪啊,而且還真讓人說不出什麼來,畢竟大敵當前你猜測主帥意圖讓大家提前做好打道回府準備,的確會造成人心惶惶不安,所以曹操殺他也算是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這事就是個引子,這個急病一發,把併發症——恃才放曠、參與立儲之爭等“病”都勾起來了,“病人”楊修在劫難逃了!


文綜史組


瀉藥。@頭條家的史先生

是也不是,要看從哪個角度說。

楊修出身於當時聲名顯赫的弘農楊氏,而弘農楊氏是漢末數一數二的門閥士族,在當時大概只有汝南袁氏能和楊修比出身。而且,楊修還是袁氏的外甥。也就是說,他身上有當時聲名最為顯赫的兩個家族的血脈。

出身於如此顯赫的家族,而且又出名很早,和當時的名士孔融成了忘年交。曹操對他的能力也非常肯定,他在曹操的相府中又歷任要職,當過主簿。資歷與司馬懿相近,年齡也相近,都是曹操作為後備梯隊重點培養的儲備幹部,是要留給子孫用的。

而且,楊修被殺的時候,他父親楊彪還活著。楊彪也不是一般人,作為弘農楊氏的嫡傳,他也曾經擔任過太尉,在漢獻帝被董卓強迫遷都到長安的時候,楊彪也是追隨著的。後來漢獻帝逃出長安,被曹操迎奉到許都,楊彪也跟著到了許都。

即便是到許都之後,楊彪也仍然是漢獻帝比較信任的人,曾經擔任尚書令。雖然當時的漢獻帝的朝廷已經完全是空架子,但楊彪仍然是曹操有些忌憚的人。曹操為了加強對漢獻帝的監控,罷免了楊彪,才改由荀彧擔任尚書令。

楊修被殺之後,曹操去世,曹丕繼位。曹丕當上皇帝之後,為了收攬人心,蒐羅當時的門閥士族和漢朝遺老,榮寵備至,其中就曾想過讓楊彪擔任太尉,但楊彪表示拒絕,其實就是非暴力不合作,這才輪到了賈詡。賈詡當了太尉,孫權聽到消息後就表示嘲笑。如果是楊彪當太尉,孫權當然就沒話說了。

以曹操的政治智慧,對楊修這樣一個出身背景都很特殊的人,當然不能隨隨便便說殺就殺了,如果不是有什麼他認為必須殺的理由,他是不可能動手的。所以小聰明之說不可取,否則,曹操為什麼不殺公然罵他、侮辱他的禰衡呢?

那麼,讓曹操決心不顧楊彪的面子,不顧及得罪弘農楊氏的可能後果,殺了楊修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就是楊修自己輕浮,在事關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曹操都還沒決定立曹丕為嗣,還是立曹植為嗣,楊修卻選擇了站在曹植一邊,支持曹植,幫助曹植奪嫡。而且,因為楊修有能力,應變能力又比較強,所以給曹植出了不少主意。

對比一下楊修給曹植出的那些應變的主意和賈詡給曹丕出的主意,就能看出來,和賈詡這種老謀深算的人相比,楊修雖然聰明,但是政治鬥爭經驗實在是太貧乏了,完全沒有搞懂他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選擇。賈詡給曹丕的主意很簡單,讓曹丕做一個好兒子就行了。而楊修給曹植的主意則是幫曹植應對曹操的考察,同時給曹丕挖坑。

再對比一下楊修和司馬懿,也能看出來這種明顯的差別。在曹丕和曹植奪嫡之爭比較激烈的時候,司馬懿始終保持中立,曹操讓他站那邊,他就站哪邊。曹操不說話,他就不摻和曹丕和曹植的爭鬥。因為,這意味著司馬懿忠誠於曹操,而楊修則是在曹操還在的時候,已經站到曹植那邊去了,這就等於背叛了曹操。

這兩個簡單的對比就能看出,雖然出身於四代太尉之家的弘農楊氏,但楊修卻沒有學會作為一個政治家最需要的品質,也就是審慎,反而經常表現得很輕浮,不夠成熟老練。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又確實是死於自己的小聰明。

在曹操已經決定立曹丕為嗣之後,當然就要開始考慮讓曹丕順利接班,同時又儘可能避免曹植心懷不滿,與曹丕發生正面衝突,導致兩個兒子必然要死一個的局面。而要做到這一點,最保險的辦法當然是剪除曹植的羽翼,讓他失去威脅曹丕的能力。因為,僅靠曹植一個人,其實並沒有能力反對曹丕。

而在曹操當時看來,在曹丕繼位後,如果曹植有不臣之心,有能力幫助曹植反對曹丕的,最主要的就是楊修。因為楊修的家世和社會地位影響,也因為曹操知道楊修並不是一個只會耍小聰明的人,而是有切實的軍事和政治才幹的。所以,曹操選擇了殺楊修來保全自己的兩個兒子。


蕭武


楊修之死,絕不是《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雞肋”那麼簡單。曹操之所以要誅殺楊修,是因為他犯了忌諱,一項極深的忌諱。

袁紹和袁術他們汝南袁氏,老是喜歡說自己老袁家是“四世三公”,就是說他們家連續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級別的高官。但是楊家就厲害了,“五世三公”,比袁家還多一代。這樣的家族,在古代是當之無愧的豪族、大族,也就是通常意義上說的士族。

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歷來對士族是非常不感冒的,在他執政期間,一直在規避士族壟斷政壇的局面出現。為此,他政治上推廣“唯才是舉”,積極以學識和能力而不是門閥來選拔官員;軍事上擊敗士族的代言人袁紹,武力上暫時斷絕了士族干政的可能性。

但是士族掌控朝政已經是大勢所趨,儘管曹操人為的阻斷了這種趨勢,卻架不住潛移默化。比如在立儲問題上,身為世家大族的楊修,就堅定地站在了曹植的背後。

很難說最後曹操沒有選擇曹植接班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曹操不喜歡接班人被士族控制卻是事實。為此,他必須殺掉楊修以告訴天下人——只要我老曹還在,你們這些士族就別想染指最高權力!

可惜這事不由人,曹操屍骨未寒之際,曹丕就接受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全面向士族妥協。而這種妥協的最後結果,就是曹魏僅僅四十五年就被士族以當年同樣的方式給反了水。



青言論史


三國時期因為天下紛爭,所以,非常多的能人謀士紛紛各投明主以期實現自己的抱負而飛黃騰達的目的。

曹操陣營裡,謀士如雲,能人輩出。郭嘉,賈栩,荀彧,荀攸,程昱以及司馬懿都是謀士中的極品。

和這些人相比,楊修基本上排不上號。

楊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但是聰明不等於智慧,就像他輔佐的曹植,雖“才高八斗”,也僅僅就是一個極品才子。

楊修聰明,反應機敏,才氣文章也是多有建樹,甚至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這些,作為一個“秘書”就非常稱職,往大了說也就是最多負責文秘宣傳工作而已。

所以,曹操對楊修的使用基本上是知人善任

但是,楊修此人,識人揣摩人有一套,但缺乏的就是“自知之明”,所以他的一切,也就是“小聰明和抖機靈”,同時把“小聰明和抖機靈”當做大智慧炫耀。

說起來挺讓人嫉妒,曹操此人不僅僅是自己文武韜略俱佳,他的幾個兒子也是各個拿的出手:曹衝的聰明,曹植的才氣,曹丕能文能武,也是開中國《文論》先河,位列“建安七子”之中。兒子曹彰儘管沒什麼學問,但也稱得上是一員虎將。

楊修輔佐曹植,或者說鼓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其實是楊修和曹植兩個人都沒有自知之明,都把才氣,聰明,機敏當成了智慧和見識。所以曹子建會恃才傲物,會恃寵而驕,而楊修竟然就會大加讚賞並推波助瀾。

這樣,在曹操眼裡,曹子建成不了大氣候,楊修也不會有大出息。

但是這個楊修,對自己的糟糕的表演不但沒有警醒,反而沉醉於自己糟糕拙劣的表演,終於演砸了,代價就是掉腦袋,可能一直到掉腦袋的那一瞬間,楊修都沒想明白為什麼掉腦袋,他致死認為,是曹操在嫉妒他的才華,容不下他這個“奇才”。

其實,就曹操來講,閱人無數不說,心胸和格局絕對不會小到容不下像楊修這樣幾乎一眼就看到底的所謂“機靈鬼”。

沒有自知之明不說,還不識時務,不顧環境場合的抖機靈,最終還是惹惱了曹操,拿他的人頭辦了件難辦的事。

其實,楊修抖機靈的次數很多,有的時候挺可愛,有的時候挺讓人敬佩。

比如曹操巡視新的花園後,宅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百思不得其解,楊修反應機敏,立刻吩咐把門改小,是因為他看出了曹操的心思:門中加活 ,就是“闊”。

這實際上是曹操出的題目,希望有人能領會,楊修領會了,曹操很高興:楊主簿就是聰明!

而在“一合酥”這個事件當中,楊修就變得“自以為是”的聰明,相當於過度解讀“一合酥”的含義,用“一人一口酥”來主動向曹操展示自己的“機靈”,這個時候,曹操就很不以為然。

在“絕好女子”的猜字遊戲當中,執意說出謎底,沒有顧及曹操的感受而只顧自己展示聰明的快感,這樣,楊修的情商令人堪憂。

縷縷展示自己的機靈,得到讚美和敬佩不斷,楊修很膨脹,膨脹到視軍務為兒戲,開起了“口令”的玩笑,這就是作死的節奏。

所以,楊修此人,並非奇才,小聰明本身並無不妥,嚴重缺乏自知之明才是招致殺身之禍的根源所在。


步武堂


答:中國人和日系人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有兩個人很能說明問題,一個是一休,一個是楊修!一休是日系全部人口歷來智慧的總和,外加上日系人知道的朝鮮歷來的部分智慧和中國的歷來的部分智慧美化於他的寓言,當然就包括很多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內的集體的結晶;楊修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後漢三國時期的丞相曹操的主簿。並沒有日系偶像🤩那麼轟轟烈烈地被推崇,但倘若是比起聰明智慧,就楊修自己的一件事兒,就能把一休所有的智慧甩到九霄雲外去了……況且,楊修還是個實實在在存在的人。

那麼,說這麼多的意思也許有的網友就已經看明白了(看到這兒就明白了的網友可能就具備比楊修更聰明的頭腦):日系人就能把它們所有的歷史上和它們知道別的國家的歷史上的聰明人的智慧綁到一起,幹什麼?努力塑造它們的種族中也有一休那樣的人存在,來證明它們也是可以有和楊修一樣聰明的人;可是在我們中國就不一樣了,就算是楊修這樣的人,即便你能甩一休N條街,不過是“耍小聰明”“持才自傲”“聰明反被聰明誤”等等屎盆子一股腦兒地扣在了他的頭上!中國人是斷不可能允許比他自己更聰明更智慧的人的存在的,要麼你不如我,要比我強的人就不能活!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曹操是因為嫉妒楊修的才智而殺之,不是!在某些方面比曹操足智多謀的人多了……曹操對他們仍然是唯才是舉的。但就楊修的死,這件事兒本身,我敢說——楊修沒有任何錯!完全是曹操獨斷專行、強權政治、草菅人命的結果,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依據、沒有任何藉口地怒殺了楊修,楊修的死是中國人才的典型悲劇,是中國歷史傳統的卑鄙拙劣行為的具體體現,在中國聰明智慧的人才根本得不到應有尊重,反而極其容易被草草地殘害,楊修就是一個!

楊修有什麼錯?“謙恭才博。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這是錯嗎???“始終之變”嗎?楊修參與奪嫡之爭了嗎?沒有!曹植、曹丕主動交好楊修的,不是楊修巴結他們的,而且,真正參與此事的丁儀、丁廙包括賈詡不都沒有什麼事嗎!曹操不可能為此殺楊修;有才策嗎?荀攸、荀彧、郭嘉、程昱、賈詡、……多的多了……哪一個是因為有才策被殺的?袁術的女兒是楊修的媽媽👩?更荒唐了,張繡把曹昂、典韋都殺了,曹操不還是與他結親嗎?全都不—成—立!

再看看“足下賢子,持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這不全是託詞嗎?真是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楊彪聽著曹操的辯解,不聽還不行……,你自己寫的“一盒酥”吧,非得等長毛了再吃?“闊”也是你自己寫的吧?你為什麼寫呢?不就是為了發現聰明智慧的楊修嗎?“雞肋”的事是漢中之戰的事了,不也是撤出漢中了嗎?你自己先遷出的人口,不就是放棄漢中嗎?!怎麼會是為了雞肋呢?“絕妙好辭”就更是笑話了,曹操就沒有度過長江,曹娥碑在會稽,蘇州!楊修去沒去過蔡琰家都是問號❓曹操死前三個月殺害了楊修,關羽都死了多長時間了……

不要找任何藉口了,這就是曹操的錯❌!毫無疑問,曹操利用手中的權力、耀武揚威、草菅人命、濫殺無辜。雖然我一直都佩服曹操,但是,比起楊修及其同樣被摧殘的聰明智慧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們,曹操就是一個混蛋!王八蛋!

我不想說,楊修到了日系會被推崇成什麼樣,一休到了中國又會被踐踏成什麼樣?恐怕大家比我清楚。“臣死罪死罪……臣死罪死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我自己都覺得死的太晚了!這就是44歲的楊修留給我們的“持才放曠”吧……


中行偃1


那個年代有同等地位的誰不聰明,有人死就有活,死因為“忤合難返”,能活則是“反忤能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