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观点先行

未来已来,观点先行

最近各大论坛扎堆,受邀去了一个论坛发言。这是一个充斥人工智能的时代。所有的行业都在寻找和AI的链接,机遇和挑战,连我们看似不相干的行业也不例外。这次去发言,每位嘉宾都在做一个关于AI的命题作文,想做好,其实压力很大。一场场听下来,水平立见高下。

信息时代,塑造观点反而不是易事。现在的信息充斥各大移动端,市面上已有的观点铺天盖地,每天的一点空闲,拿来阅读都来不及,别讲读完后,有哪些观点印象深刻,余音绕梁,以后还可在脑中回味。每天大量阅读微信号上的碎片信息,最后并没有哪些真正值得存储。既然已有的观点大脑都来不及消化整理,哪还有时间生产输出自己的观点呢?

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观点,应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人一整年,有能力对所有现象级新闻评头论足,并总有原创的好观点,是不容易的。真正在学界拿奖的人,有的一生也不过因为一个理论成名,或者一辈子深耕一种现象。而现在的观众求新求变,如果一个名人一年下来,只能晒三二新名词,讲一两个观点,是不能让观众满意或被长久记忆的,不管这观点质量如何,是否原创,观众是否真正理解。所以咪蒙,罗胖们,他们一天一期的毅力,背后一定要有一个团队运作。而他们,也更像流量派观点,而不是实力派观点。真正的实力派,又哪会天天上网晒观点呢?不过低调地身体力行,按自家观点精耕细作生活而已。

这次听完论坛林林总总的观点,和观众的反馈,我发现以下事实。一是观众也没时间去读海量信息,所以嘉宾尽管没有拿出新的观点,但总结一下市面上好的观点,有详实的例子,观众一样听得津津有味,这其实就是罗辑思维,二道贩卖存在的价值。( 当然,有些场合拿不出原创观点的原因,是因为确实不熟悉这个领域。比如在我们这个行业去发布对AI的看法,其实过于前瞻。做推理也较难经得起推敲。)

二是很多所谓的观点都是新瓶装旧酒。商业模式一直在变,但有些对象,比如人性,比如组织,很多观点上下5000年都不会变,不过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而已。所谓哲学,宗教,阐述的就是日光之下,没有新事。能够把一个旧观点,在新的场景下,以新的方式,新的比喻,新的体验讲解出来,也是本事。

三是,不用把自己太当回事。无论现场讲的多好,多坏,观众也只是那一刻的反响而已,绝不会雁过留声,三日之后,还有回响。毕竟,年底年初跑论坛已是常态,台上的流量大咖们才不关注某个场子里,观众有什么反应呢。偶尔走个穴,底下坐着的还真不是衣食父母。

观点无非是对未知事件的预测和对已知事件的评价。更难的是前者。而这个混沌,不断变化的时代,又不断呼唤着对未来的观点,浮躁的人群不想放过任何走上风口的机会。可是,如果没有机会分享真金白银的观点,也原创不出自己的观点,怎么办呢?

Be comfortablely uncomfortable. 请安于不安吧。在变化中学习,有追求成长和自我认知突破的能力;反思,有应对消极因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有追求事实,注重结果和实现目标的能力;---------这是我以为,关于应对未来最重要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