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來風」職業教育開展技能大賽到底有沒有價值?

技能大賽給職業教育帶來了什麼?

門禁對講,紅外探測、煙霧報警、視頻監控、環境監控、照明調節……通過選手的安裝調試,為建築配上“感覺器官”,使之變得智能而方便。近日,經過緊張角逐,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建築智能化系統安裝與調試賽項,在青島市黃島區職業教育中心舉辦。這也標誌著,歷時兩個多月、分佈在全國23個省區市的第十一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正式落下帷幕。

「八面來風」職業教育開展技能大賽到底有沒有價值?

5月6日,在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選手在進行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比賽。當日,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開幕式在天津舉行。新華社發

從2008年到2018年,走過10年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給職業教育帶來了什麼?站在新起點上又將何去何從?中國教育報記者在大賽期間對此進行了觀察和追蹤。

那些因大賽而出彩的人生

“在國賽上獲獎的選手,我們可以快速為其辦理天津戶口。”今年大賽期間,天津市公安局在海河教育園區擺起了攤。來自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外地學生張彥飛是高職組“智能電梯裝調與維護”賽項團體二等獎獲得者,成為現場第一個“新天津人”。他激動地說:“技能大賽確確實實改變了我的命運。”

為每一位職教學子搭建實現夢想的舞臺,為他們提供人生出彩的機會,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氛圍,提升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這正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設立的初衷。

位於天津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的大賽博物館裡,記錄著眾多被大賽點亮的人生。

“元老級”的首屆獲獎者、天津職業大學畢業生王警,憑著對技能的“鑽”勁兒,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選中,在工作後善於加工急件、難件,先後獲得“航天技術能手”“數控車工優秀獎”等榮譽,為航天事業、為中國製造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00後邵文騫,因為家境貧困,懷著遺憾走進中職。吉林信息工程學校的教師用大賽燃起他的鬥志,經過刻苦訓練和層層選拔,他最終拿下2016年“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維護”賽項第一名,為吉林省實現了該項目金牌零的突破。現在,他已經創辦了自己的網絡科技公司。

放棄“三本”改投職教的獲獎選手張朝,畢業後竟到一所“985”高校當起了教師。他在天津大學機械實踐教學中心帶領學生參加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更將自己對技術技能的崇尚傳遞給學生。

數據顯示,經過10年發展,全國賽參加選手由2000多人增加到1.5萬多人,獲獎人數也由最初的1000餘人發展到9000餘人。隨著一批批優秀工匠能手的脫穎而出,一大批技能精湛的獲獎選手在職業崗位上創造出驕人業績,大賽成為職教學子心目中的聖殿,成為每個人都想一試身手的擂臺。

目前,全國已形成校賽、省賽、國賽三級賽事體系,參與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活動的學生人數由2008年的數十萬人,發展到如今已基本覆蓋3000萬名職業院校在校生。這意味著,幾乎每一名職業院校學生在求學期間都有機會在大賽中鍛鍊成長。

大賽也在社會上為職教學子贏得了尊重、拓展了空間。解決戶口、面試升學、優先就業,各地政府對技能人才的“爭奪”白紙黑字寫在政策裡。而對民間百姓來說,對人才的推崇有另外的表達方式。據記者瞭解,對於大賽獲獎者,有敲鑼打鼓送喜報的,有給村裡放3天電影慶祝的。這些“接地氣”的舉動,折射出中國最基層的老百姓對職業教育看法的變化。

同樣,每年大賽期間,“獲獎選手回母校”活動在各個職業院校學生中也會掀起追捧的熱潮。學生們心裡明白,真正改變他們命運的,不是獲獎的光環,而是手中實實在在的技能。“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還提出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這些都意味著,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張朝回母校作報告時滿懷信心地對學弟學妹們說。

那些受大賽吸引而來的行業企業

24個賽項,13家合作企業,從這組數字中,可以窺見2008年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起步之艱難。一個賽項平攤不到一個企業支持,而參與企業中還有不少是奔著賣設備賺錢的小公司。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已被實踐證明的職業教育之路。沒有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就沒有生命力。作為職業教育領域唯一的全國賽事,為行業企業和學校搭建合作平臺,是其必須完成的使命。

從記者採訪的情況看,經過十餘年發展,現在企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據瞭解,今年大賽共有100多家合作企業,甚至出現了十幾家企業競爭一個賽項的情況,其中有許多重量級的大企業參與。

為了吸引行業企業,大賽執委會動了不少腦筋。

賽項設置緊貼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例如,2010年“雙十一”,天貓線上成交額達到9.36億元,但是線下的相關服務卻嚴重滯後,快遞爆倉,廣大網民怨聲載道。基於此,2011年“現代物流”賽項應運而生。再比如,近幾年,我國很多地區霧霾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2015年大賽首設“大氣環境檢測與治理技術”賽項。2018年,新增了新能源汽車技術與服務、養老服務等7個賽項。據統計,目前這種對接新產業、新業態的賽項有近30個,佔全部賽項的40%以上。

賽項設得穩而準,靠的是制度。“賽項只能由行業協會或專業組織申報。”“所有徵集來的賽項,要經過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結合當地人才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進行選擇,支持率超過50%的賽項方可進入專家評議。”正是這些規則,把行業企業和職業教育綁在了一起,把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距離拉近了。

制度也給企業設定了門檻,規則要求,合作企業提供的競賽設備一旦確定,3年之內不得變化,如果必須變化,軟件免費升級,硬件無償贈送給學校。

靠大賽掙錢的路走不通了,那麼吸引行業企業的是什麼呢?“挖人。”連續舉辦9屆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選手招聘會上,對技能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來招聘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大賽歷練的學生素質都非常好,現在我們每年招聘都跟著大賽走。”

事實上,企業最根本的動力是產業人才培養的深層次需要,大賽的作用在於使這種需求更加清晰明確。據大賽執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有近90%的賽項由國內外知名企業深度參與,及時引進產業最新技術、先進設備和人才需求標準,90%以上的賽項將職業素養納入考核範圍,而且賽題提前一個月全部在網絡上公開,供所有職業院校瞭解行業企業的新要求。

那些被大賽引領的職業教育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大賽的目標是引領職業教育整體向前發展。

行業和職業的最新要求改變著職業教育的形態。今年帶隊參賽的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孫昊告訴記者,自環境監測類賽項進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來,學校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初,“環保設備”這門課的實踐教學,僅僅是帶領學生去工廠裡參觀設備。隨著大賽相繼引入水環境的監測與治理技術、大氣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賽項,這門課也被分割成兩門重要課程——“廢水監測與治理”和“大氣汙染監測與治理”。其教學模式從最初幾乎沒有實訓內容,到如今全部教學均在大氣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綜合實訓平臺上進行,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技能大大增強,實現了畢業即上崗,受到企業歡迎。

有的賽項帶來了新的專業設置。據瞭解,通過承辦飛機發動機拆裝調試與維修、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物聯網技術應用、現代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與快速成型等賽項,天津市的職業院校相繼新增了航空航天、現代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和移動通信等8個專業群,新增或改造了20餘個專業以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些傳統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因為大賽而更加貼近企業實際需要。過去,中職、高職的建築裝飾技能賽項主要是以電腦設計為主,從去年開始,中職組改為需要實際動手的貼牆磚和抹灰。這樣一來,逼著學校到市場上去尋找裝修“高手”,直接推動了工匠大師進校園。

大賽帶動了職教“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在大賽中擔任裁判、監督、仲裁等工作,成為讓教師瞭解本專業最高水平和最新要求的好機會。“希望多給我們幾個裁判名額,一個教師培訓出來就能帶動一個專業的發展。”一些教育廳職教處工作人員向大賽執委會反映。

大賽還促進了中西部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通過在大賽平臺上的東西部院校交流學習、師資培訓和向中西部地區捐助實訓設備,中西部院校在賽場上不再停留在過去的“重在參與”“觀摩學習”。中西部地區院校獲獎比例不斷提高。2014年,在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中,新疆維吾爾族和東鄉族學生朱花蕤、阿依仙古麗、何玲斬獲金牌。甘肅、寧夏等省份也實現了大賽一等獎零的突破。

經過十餘年發展,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經從天津一個主辦地擴展到包括北京、山西、內蒙古、山東、湖北等23個賽區76所承辦校。其中,中西部學校承辦的比例逐年提高。

對於大賽的未來,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謝俐在2018年大賽籌備會上表示,目前《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章程》已經印發,下一步還將著手製定《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經費管理辦法》和開展技能大賽實施規劃研究,進一步完善大賽制度,創新企業合作機制,提高專家團隊專業水平,強化經費管理和使用,加強陽光辦賽,同時借鑑“世賽”經驗,提升大賽的國際影響力,為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國家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