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你所謂的「安全」,圈住孩子的未來


不要用你所謂的“安全”,圈住孩子的未來

那裡太高,不要爬會摔下來!

那裡太危險,千萬不要去!

那有什麼好玩的,就你好奇,好奇殺死貓!

你這什麼問題,我不知道,我也不關心,別問了!

走這條路可不好走,我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千萬別偏執!

……

對待正在成長的孩子,我們或多或少地對孩子說過以上類似的話。我們以“保護孩子的藉口”,在地畫圓,告訴孩子“圓”裡最安全。甚至說完,也並不覺得有什麼欠妥當。

然而,當一隻小老鼠,站在紅牆上,用他的行動來質疑“你們憑什麼說紅牆(“圓”)外面很可怕”時,我突然發現,我們自己成長的狹隘,又一次沿襲影響到了我們對待孩子的行為。

這隻小老鼠是誰?它是來自繪本《紅牆外面有什麼?》(這本繪本的作者和繪者都是(英)布里塔.肯卓普,歐洲暢想童書作家,至今已創造了80多本書,作品被譯成20多種不同的語言。獲得過全球優秀插畫獎,還入圍了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譯者是國內童書繪本界鼎鼎大名的中國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裡的,一隻充滿了好奇心與行動力的小老鼠。

不要用你所謂的“安全”,圈住孩子的未來

紅牆外面到底有什麼

紅牆外面有什麼?為什麼大家都不去看看呢?《紅牆外面有什麼?》繪本講述了一群生活在紅色圍牆內的村落的動物們,大家對紅牆習以為常,從未對紅牆外面的世界有興趣。只有一隻小老鼠不滿足現有的平靜生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於是,他去問貓咪,問大熊,問狐狸,問獅子,然而“誰都不知道大紅牆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也不知道大紅牆當初是如何建造的。”他們也從來沒有人關心這些問題。但是,小老鼠依舊很好奇:“大紅牆外面到底有什麼東西呢?”

終於有一天,小老鼠看到從大紅牆上飛下來的小藍鳥,非常驚訝,並決定和小藍鳥一起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小老鼠看到了一個無法想象的美麗世界。最後小老鼠回到村子裡,告訴朋友看到了什麼,朋友們一起來到牆外,享受多姿多彩的美麗世界。

這是一個寓言童話,卻讓人倍感熟悉。看著像是一個動物們走出紅牆的故事,其實都有生活的原型。我們都曾“圈地為牢”,我們都曾是看著外面的世界卻表現著貓的膽小、狐狸的樂於現狀、熊的固守經驗、或者獅子的過於憂慮……的人,在大多數人眼中,都認同“大紅牆是我們的保護屏障,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即使紅牆之內看似平靜美好的生活,有些單調無趣。但大多數人卻滿足於看似平靜,實則死水微瀾的生活。在孩子們對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動時,我們給孩子的建議時,諸如此類的話脫口而出:“外面很危險”(膽小的貓),“好好去考公務員、老師,合適的時間結婚生孩子,這輩子順順當當就夠了”(安逸的狐狸),如熊憂慮“體制內的生活多穩妥,別折騰了(憂慮的獅子)!”等等。

然而捫心自問:我們的生活是在紅牆之外,還是紅牆之內呢?我們對待孩子的成長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的內心真的不期待:小藍鳥帶來了外界斑斕的氣息,讓大家擁有原本該有的生命的色彩,感受真正的自由和歡樂嗎?

不要用你所謂的“安全”,圈住孩子的未來


拆掉內心的紅牆,世界便沒有了牆!

繪本中,小老鼠和小藍鳥有一段對話很有趣:

“咦?大紅牆呢?怎麼不見了?”小老鼠覺得很奇怪。

“什麼大紅牆?”藍鳥笑著說,“從來就沒有大紅牆啊!”

小老鼠想了想,他好像懂了。

你懂了嗎?

“紅牆”,原來是大家自己在心裡築起了一堵“心牆”。膽小的貓咪因為害怕外面的世界,年老的大熊因為習慣了日服一如的生活,笑眯眯的狐狸因為樂於接受現狀,猶豫的獅子因為喪失了生活的樂趣,所以才一直膽怯地不敢跨出紅牆——他們對應著生活裡膽小、故步自封、思維怠惰、平庸慣性的我們。

我們總擔心未來的世界,因為我們害怕掌控不了,包括孩子的人生。於是,我們習慣給自己一套安全的“牆”,迷惑自己和孩子:在這條路你是安全,在這個圈子裡你是安全的。

我們焦慮地催促著孩子一定要考出好成績。因為我們潛意識裡,認為只有好成績——好學校——好就業,這一條是安全的。

我們看到孩子一心想學舞蹈去藝考,我們橫行阻止。因為我們認為,那個未知的圈子,有太多不易,那是不合適的。

我們阻止孩子創業,因為我們認為,創業不穩妥的,充滿艱辛的,難以看到未來的。

……

這就是我們累積已久的“心牆”。

然而,牆內的生活裡快樂嗎?在我們走上當年父母為我們安排的道路到現在,你滿意嗎?你還記得當年的雄心壯志嗎?也許有人說:當年我按自己方式過,還不如今天;也許有人說:我現在的生活我很滿意呀!

但真的不覺遺憾?要知道“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尤其是兒童,"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遺憾自己曾經的錯過,我們還想讓孩子再錯過嗎?

這本繪本的初心也許是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其實更是告誡父母:我們打破了內心的紅牆,才可以讓孩子的世界更廣闊而充滿色彩!

請做一隻可以帶孩子看世界的“小藍鳥”!

不要用你所謂的“安全”,圈住孩子的未來

走出紅牆,探索世界

除了故事讓人深思,繪本的藝術風格也很抓人眼球。展開封面封底,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紅牆,紅牆上有隻小老鼠立在上面,眼神對外面充滿了好奇,而底下的動物們的神情洩露了它們對小老鼠行為的不理解。

我問孩子,你看到這隻老鼠,想到了什麼?他和我一樣想到了李。奧尼筆下的《阿佛》——那只有“思想”的小老鼠,他們同樣立於高處,同樣有著一種“孤獨”的氣質。

“你覺得它也會與眾不同嗎?”

“當然,它至少站得高看的遠一些”

“就這個也能與眾不同?”

“它很勇敢,比其他動物都勇敢,你看其他動物都不敢相信的樣子”

“還有嗎?”

“它有追求,它跳到牆上,肯定是想看看圍牆外面有什麼!”

……

這也是一隻有“思想”的老鼠!

打開繪本,發現其風格卻是與《阿佛》的淡雅水墨完全不同。繪畫風格上更富有童趣。色彩對比鮮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剪貼畫的元素,動物的形象都是畫好後剪貼上去的,萌萌憨憨的。正如兒童文學研究者彼得.亨特認為:兒童具有的純真的雙眼,在閱讀圖畫書時,‘能夠對圖畫的顏色和肌理產生快樂。’《紅牆外面有什麼?》中,圖畫的顏色和肌理很快就吸引了孩子的興趣,產生了期待,從而更好地展開閱讀。

在閱讀中,孩子很快發現,整本繪本的色彩都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變化,與故事發展相互呼應。在故事的開端,小老鼠和其他動物一樣,在紅牆之內色彩單調暗沉,與紅牆產生鮮明的對比;當小老鼠隨著藍色小鳥飛出紅牆時,畫面一下就色彩斑斕,豐富多彩。前後色彩的變化,鮮明直接,參與到了敘事,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孩子很快就能從色彩接受到繪本的信息——“媽媽,你看!紅牆外面的世界多漂亮啊!”

喜歡繪本的最後一頁,沒有文字,卻看到小老鼠來到了更遠的遠方,通過蜿蜒的小路,站在了大海邊,他跨過了紅牆,他還會繼續前行探索海那邊的世界嗎?

我們充滿了期待!不論夢想能否照進現實,至少尋夢的旅程是奇妙的,快樂的。面朝未來,生活才有希望。如特肯卓普所說:當我們抱著好奇心而不是恐懼的心,去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時候,探索將沒有侷限。請不要用你所謂的“安全”,圈住孩子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