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學問,學會「問」才能成就真學問

2007年1月,80歲高齡的李政道教授在蘇州大學和學生對話時,一位女同學請教他:“尊敬的李老師,您是20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請問,您是怎樣治學的?您的治學之道對您在物理科學研究上取得的偉大成就起了什麼作用?”李政道說,我的回答很簡單:學問,學問,要學“問”。

為了考試,背現成的答案,短時間能增長自己的知識,但那不能增長學問。做學問,一定要先學“問”,自己能提出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問題,多方求證,想出解決辦法。這才是創造性思維,這樣才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學問、學問,學會“問”才能成就真學問

其實,不只是李政道,幾乎所有的教育家、科學家都特別重視提問。

普列漢諾夫說:“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愛因斯坦說:“我沒什麼特殊的才能,不過是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的答案罷了。”

陶行知說:“創造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那麼應該怎麼提出問題呢?陶行知提出了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幾何八個方面。

具體說來,這就是提出問題的八種方法。

也就是提問的方法論。

何事——什麼事情,何故——事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何人——事件涉及哪些人,何如——事件的來龍去脈是什麼,何時——事件發生在什麼時間,何地——事件發生在什麼地點,何去——事情的結果是什麼,幾何——事情發生的關鍵點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養成了發問的好習慣,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就保證了創造力的根本。

對於教師和家長來說,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就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要在民主的氛圍中開展,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同樣需要民主。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平等的對話溝通,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教給他們提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新精神的下一代。

專制的教育只能培養出聽話、馴服的“機器人”,這樣與創新創造徹底無緣。

記住,學問,學問,學會“問”才能成就真正的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