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過清明的習俗,有些漸漸消失了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潮州人過清明節,與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類似,但也有所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潮州人過清明的習俗,有些漸漸消失了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 潮州人將掃墓稱為“過紙”,為與冬至掃墓區別開也叫“過冬紙”。掃墓者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黃白紙條遍灑墳頭,然後把紙錢祭拜後火化。白居易《寒食野望》詩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因為紙錢沒燒成灰,才有“風吹曠野紙錢飛”的景象。

潮州人過清明的習俗,有些漸漸消失了

明代的《燈宮遺錄》記載:“人稱清明節為鞦韆節,各宮俱設鞦韆一架,相邀嬉戲。”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蝶戀花,春情》中稱:“架上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民間清明也盛行盪鞦韆玩耍的文體活動。潮州人盪鞦韆歷史悠久,尤其澄海港口自宋代以來打鞦韆更是世代相沿成風,歲逢清明青年男女都相邀盪鞦韆體育鍛煉,盪鞦韆已成為潮人喜愛的一項文娛體育活動。(目前可能只有在饒平的山區那邊才有盪鞦韆的習俗)

潮州人過清明的習俗,有些漸漸消失了

潮州人還會在清明時插柳掛青,相傳介子推母子安葬於燒焦著的柳樹下,翌年這一天,那棵死柳忽然復活了,重耳就把這棵柳樹定名為清明柳,民間於清明節門上插柳是為了深表對介子推懷念之情。除了寄託懷念之情,潮汕自古民間也流傳著諸多插柳、戴柳、贈柳的風俗,春日送客常拆相贈,以示依戀祝福之情。唐朝詩人白居易有“依依嫋嫋復青春,勾引春光無限情”,《詩經》中也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句。民諺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潮州人過清明的習俗,有些漸漸消失了

《澄海縣誌》記載:清明節,人們習慣吃“薄餅”、還有樸籽粿。蒸樸籽棵。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棵,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樸籽粿小編每年清明都會買來吃,薄餅好像沒有見過)

潮州人過清明的習俗,有些漸漸消失了

樸籽粿

寄託思念給逝去的親人,活在當下,奮鬥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