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大地震侧面看现楼房的质量!

汶川大地震,天灾也。至今已死六万五千多人,而且人数还在继续增长。地震发生在下午两点多,墙倒屋塌,绝大部分人是被房屋倒塌砸死砸伤的。还好震时是白天,许多人在户外,户内之人有的也能跑出躲避,幸免于难。假如也是唐山大地震那样发生于凌晨人们酣睡之时,死伤必然大大高于现在。

     灾害发生,举国哀痛!中央救灾及时,减少了多少伤亡!

     大灾过后,人们都会想到一个问题:假如房子不倒,不就极少死伤了吗?是的。想当年唐山大地震后,举国上下,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抗震问题。地震部门自是全力研究预报问题,建设部门则是全力在房屋抗震问题上下功夫,重新划分了全国抗震烈度区,在震害调查和抗震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本着“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原则新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了建筑施工规范,并出了旧建筑抗震加固规范。比如对以前国内流行的砖墙预制板(唐山地震时此类建筑大量倒塌,预制板被建筑界和唐山市民称为“要命板”)多层建筑就规定,高烈度抗震地区废除预制板,采用现浇楼板。低烈度区必须在预制板周围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层层圈住,预制板间缝隙必须用现拌混凝土灌实,并且在板面和板缝里加拉结筋;每间砖墙转角处要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层层圈梁相连箍住砖墙。圈梁和构造柱上下纵横相连形成一个小框架结构,把楼板和墙体全都牢牢箍住。并对圈梁和构造柱作了最小断面和最小配筋率(配多大钢筋)的硬性规定。对施工质量,比如砖墙的砌砖沾灰率(现在叫“饱满度”)等也做了硬性规定。

     唐山大震灾,对国家和全国人民都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对建筑界尤甚!

     说个实例吧。1975年我设计了某市百货大楼,五层(地下一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七度抗震计算设计。那时,国内连计算器都没有(我只在一位有亲戚在日本的老工程师那见过一次,他也是那亲戚刚从日本带来送他的),更不要说用计算机算了,我的计算工具就是计算尺,按国家规范一点点的计算。计算书大约一百七八十页,厚厚的一大本。图纸出去了,施工单位是省属某市建筑公司。1976年四五月动工。在七月份刚出地下室做一层时,甲方人员告诉我,建筑公司的人对我好有意见,说我设计保守了,用钢量太大,钢筋密,工人不好干活。当然,说是这么说,没有我的变更,他们还得按图施工。我到工地时,也感到工人师傅看我的眼中有怨气。我是按规范一点点抠着算出来的,出来结果后,我没有保守点随意增加钢筋,当然这时不管人家怎么说,我也不敢随意减少用钢量。就在那时,唐山大地震,消息和震害情况层层下达,我到工地去,工人师傅看我的眼光变了,看得出,没有怨气了,倒多了几分尊敬。。。。。。

     也在那前后,我也亲眼看到,建造一座五层砖混结构的旅馆,砖是150号的,很好,沙浆标号也没问题,就是砌筑时饱满度没达到规范要求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检查结果为六十多点),就把砌好的砖墙生生用大锤敲了重砌。

     也许是多少年没有大地震了,人们的思想淡漠了。现在的建筑质量真是不敢恭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