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9~351

研讀經典|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9~351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349)

解析

本條論述熱厥的證治及病勢輕重的推斷與禁忌。

研讀經典|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9~351

病由傷寒而來,起病一二日至四五日即見發熱、手足厥冷。雖然文字敘述是熱在前,蔌在後,即“前熱者,後必厥”,但實際上此證的特點是在周身高熱的同時而見手足厥冷,故稱為“熱厥”。身熱而手足厥冷的發病機理是陽熱鬱遏不能外達,陽盛於內格陰於外,陰陽氣不相順接,故發為手足厥逆。厥的微甚與熱的輕重有著相應的關係,即“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也就是說,從外見厥逆的深淺輕重,可推斷內伏陽熱的深淺輕重,如陽熱鬱伏的愈深重,則手足厥逆亦必然愈甚。

這種熱厥證在臨床上每多見於小兒,在外感髙熱的同時伴有手足厥冷,且熱勢的高低與厥冷的程度成正比。

由於熱厥是邪熱內閉,陽鬱不伸,故當以瀉下之法破陽行陰,使陽氣得伸,陰陽之氣得以平衡、協調、順接,則厥熱自解。所謂“厥應下之”,臨床應靈活看待,“下之”也可看作是泛指寒涼藥物破陽行陰之法的概括,它既包括通下之法,也包括苦寒清熱之法。《內經》說;“酸苦湧洩為陰”,即指廣義的下法而言,並非侷限於“瀉下”一法。

若醫者誤以為發熱是表邪未解,而用麻黃、桂枝之辛溫發汗之法,非但解決不了陽熱之鬱,相反辛溫之品會助長陽熱之邪上攻,而致口傷爛赤。

縱觀以上條文可以看出,形成厥逆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陽熱致厥的一面,因此厥逆一證,應分清其屬寒或是屬熱。一般熱厥的特點是先發熱,後見厥,厥熱並見,同時應伴有心煩、口渴、舌紅、苔黃、便秘,尿黃赤,脈沉實、或滑數等特點。而寒厥則多伴有下利清谷、惡寒身踩、脈沉微、但欲寐、舌質淡等陰寒證象。辨證明確,立法用藥才能中的。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350)

解析

本條論述厥熱相等其病自愈的道理。

研讀經典|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9~351

傷寒病至厥陰,陰盛陽衰,陽虛不達四末,則必手足厥冷。如杲厥五日,而後又發熱五日,說明陰寒雖盛,而陽氣猶存,陽氣能與陰寒抗衡而不示弱。假便陰寒之邪勝於陽氣,則應以第六日復厥為憑,但事實上厥並未出現,因此預示其病當愈。因為厥五日,熱亦五日,厥不能超過熱,乃是陰寒之邪衰退而陽氣又能力爭的反映,陽進而明退,故知其病當自愈。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51)

解析

本條總結厥的成因和其表現特點。

研讀經典|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9~351

“厥”包括兩類證候、或者說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卒然昏到,不省人事的一類病證,如屍厥、煎厥、薄厥等;二即指本條所說的“手足逆冷是也”。然臨床所見,有些病證則往往是昏厥與手足逆冷的證候同時並見。

手足逆冷之厥,只是一個症狀,引發的原因卻有很多,如因於寒、因於熱、因於氣、因於痰水、因於蛔蟲等等,但是無論什麼厥,其至病的根本成因,不外陰陽二氣的不相順接。陽受氣於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人的手、足指(趾)伸側為陽經,屈側為陰經,三陰三陽經脈皆在手足交接,而使“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即陰陽氣互相順接,此為生理之常。若陽虛不達四末,則獨陰而無陽,手足得不到陽氣的溫煦則發生厥冷,此為“陰厥”或叫“寒厥”。若陽熱內盛,部伏於裡,而格陰於外,亦能造成陰陽氣不相順接,而發生手足逆冷,此為“陽厥”或叫“熱厥”。若由於肝鬱氣滯,氣機不利,陽氣被阻遏不達四末而致手足逆冷者,則稱為“氣厥”,如此等等。總之,厥證雖多,但其病機則一,即均是“陰陽氣不相順接”所致。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