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風氣不能長!擺闊現象!成由儉 敗由奢!

近來,在大中小學生中間,出現了一種“擺闊”的現象。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和教師的關注,有的學校還就這個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討論。

然而, 有的家長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討論這種事是“小題大做”。

學生“擺闊”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組織學生討論“學生擺闊”的現象,以明辨是非、善惡、美醜,加強道德修養,怎麼說是“小題大做”呢?

在大中小學生中,“擺闊”雖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但其影響卻相當大。因為“擺闊”,就是講究排場,顯示闊氣。學生“顯示”闊氣,那就不單純是自己享受,往往也請別的學生分享自己的“闊氣”,比如請同學下館子、喝好酒、抽好煙、聽歌、唱卡拉OK等。這樣,受不良影響的就不僅僅是“擺闊”的一個學生了。

壞風氣不能長!擺闊現象!成由儉 敗由奢!

學生“擺闊”,問題表現在學生身上,責任在家長。

學生並沒有工資收入,學生“擺闊”用的錢,是家長提供的。即或是學生自己通過勤工儉學掙來的錢,不是用在學習或日常生活必須的消費上,而是在吃喝穿戴上有意“顯示”自己的“闊氣”。這當然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但主要是受學生家長的價值觀念的影響。

因此,要減少以至杜絕學生“擺闊”的不良現象,家長要首先提高認識,端正自己的價值觀念。

“擺闊”表面是顯示自己的“闊氣”,其實質所反映的是對待物質生活的態度。

我們不是倡導“苦行僧”主義。物質條件好了,可以享受,這當然也包括家庭收入多生活水平高的學生。但刻意追求享受,有意“顯示”闊氣,就是虛榮,就有點庸俗了。

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著力追求的應當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努力顯示的應當是精神風貌、道德修養、學習成績、體質狀況等自身素質的高水平。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標準和期望要求,也應當是如此。

然而,有的家長由於價值觀念上的偏頗,或庸俗的攀比思想作怪,在孩子要錢和花錢的問題上缺乏必要的限制,而是放任自流,有求必應。這樣,就有意無意地助長了某些學生圖虛榮、擺闊氣的意識,使之惡性膨漲。

壞風氣不能長!擺闊現象!成由儉 敗由奢!

對待物質生活的態度,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古人說:“成由儉,敗由奢。”凡是在學業和事業上有突出成就的人,一般都是“安貧樂道”,習慣於儉樸生活,能夠忍受貧窮,全身心地撲在學問或事業上。

比如,孔子稱讚的學生顏回“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始終矢志不渝;宋朝文學家范仲淹年輕時,生活極為貧困,“劃粥苦讀”,一心讀書做學問;愛因斯坦安於清貧生活,不追求吃喝,不講究穿戴,不積攢財產,全力以赴進行科學研究,他甚至說:“每一件財產都是一塊絆腳石。”

這些人即或是具有很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相信他們也不刻意追求享受,更不會有意“顯示”自己的闊氣。而現實生活中,凡是在事業上一事無成,特別是身敗名裂的人,無一不是由於在物質生活上過分追求奢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此,自古以來,有許多很有遠見卓識的父母,在物質生活上對子女要求相當嚴格。

比如,宋朝有一個宰相叫張文節,按他的俸祿收入來看,完全有條件讓子弟和家人生活水平更高一些。然而,他家的子弟家人穿的是平常的衣服,吃的是平常的飯食,住的是不蔽風雨的房子。有人對他這樣做很不理解。他卻說:“按我現在的收入,是完全可以使家人子弟享受榮華富貴。但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任家人子弟享受,將來我的收入一旦減少,他們會很不適應,在精神上要經受很大的磨難,弄不好還會出問題。”

司馬光稱讚張文節是“大智大賢,深謀遠慮”。的確,張文節想得很深,看得很遠。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家長如果對學生“擺闊”的問題掉以輕心,放任自流,一旦形成惡習,問題嚴重到連你都看不慣或忍無可忍的程度,在想糾正,恐怕會是像王陽明所說的那樣:“習與性成,則嚴師益友不能勸勉,醲賞重罰不能匡正矣。”又如顏之推所說的那樣:“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

社會上那些犯罪青少年,一般都是由於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走上邪路的。家長們不能不驚醒,不能不從中汲取教訓。

對待物質生活的態度,是人的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是追求物質的擁有、支配和享受,還是追求血液的優秀、事業的成功和對社會的貢獻,這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對人來說,就象是一根“指揮棒”,指揮著人前進的方向;價值觀又象是驅動器,促使人朝某種人生目的去追求。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才,成為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假如孩子在價值觀上出現了偏差,在經濟上還沒有獨立的時侯,就跟別人比的不是思想進步和知識學習,而比的是生活上的“闊氣”。那在爭取思想和學業的進步上,就不會有多少投入,不可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成就,家長希望孩子成才的願望就會成為泡影。

家長對於孩子“擺闊”的現象,不能熟視無睹,掉以輕心。應當限制孩子過分的物質消費,教育孩子節儉樸素,樹立“安貧樂道”的思想;創造條件,引導孩子在思想、學習上與其他同學比高低。

在這方面,日本學校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鑑。

在日本,學生上學,學校要求一律都要穿校服,不允許穿家裡提供的其他服裝;所有學生都要在學校統一用餐,不允許從自己家裡帶飯吃;學校組織學生外出旅遊,由學校統一規定帶多少錢,不允許任意多帶,如若發現學生所帶的錢超過了學校規定的錢數,教師就要沒收。

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況不同,有的很富有,有的較貧窮。為避免孩子們在學校裡比“闊氣”,富有家庭的子弟為自家的富有而自傲,貧窮家庭的子弟因家境不好而自卑,當孩子們在學校生活的時侯,只能顯示思想、學習、紀律、作風的差別,以便促使孩子們在這些方面比、學、趕、幫、超。

因此,他們努力創造這樣一種環境,不允許學生在集體生活中顯示由於家庭生活條件的不同而帶來的差異。他們的這種做法,說明是有很強的教育意識,很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和教師深思。

常言說:“嚴是愛,慣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不能遷就放任,嬌慣溺愛,要嚴格要求。家長要教育孩子艱苦樸素,不要愛慕虛榮,要捨得讓孩子吃苦,堅決制止孩子“擺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