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道精品鑑賞:元代官字款樞府瓷玉壺春瓶

繼元代青花瓷在古玩藝術品拍賣市場創出天價後,始燒於同一朝代卻與青花風格截然不同的“樞府瓷”也日漸受到收藏界關注。

樞府瓷”色白微青,存世量極為稀少,不說擁有一件,就是能夠近距離觀賞一下,與其零距離接觸一回都要隨緣。收藏界更有著“收十件明代、清代官窯瓷器易,找一件樞府瓷難”的說法。

要說“樞府”是樞密院的簡稱。而樞密院,則是元代中央政府的一個重要直屬機構,主管軍事於外交。小小瓷器何以用樞密院命名,說法紛繁,這也為樞府瓷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元代官窯瓷,大氣精絕

坊間一般認為元代的開國皇帝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的眾多繼位者也都粗狂彪悍,尚武善騎射,對瓷器卻沒有太大的興趣,因而沒設官窯,也談不上元代有官窯瓷器。顯然,這樣的結論過於武斷。因為成吉思汗的後人、皇位繼承者不僅關注瓷器的生產,且確有官方的瓷場(至少是官搭民燒)。要說統治者倘若不予以重視,元青花是不可能出現的。

而那些高質量的、帶有包括五爪龍紋在內的印有福祿、太禧、萬壽、樞府等字樣的樞府瓷就是當時的官窯瓷器。這些瓷器的最初燒造地點現在已經找到——景德鎮南岸的劉家塢,大量帶有龍紋、鳳紋並有太禧、萬壽、樞府等文字的瓷片被挖掘出來,當然,還有窯具。

在當時,瓷器上所印的文字取決於哪個部門定燒。例如瓷器上印有“樞府”,就是“樞密院”定燒的,太禧、萬壽就是宮廷定燒的。

至於這些卵白色的瓷器為什麼不叫太禧瓷、萬壽瓷,而統稱“樞府瓷”,倒成了一個不解之謎。有收藏愛好者認為:有些迷不解開更好,讓這種精美的瓷器永遠披著神秘的色彩,更讓人愛不釋手。

現在我們知道的是,那些質量好的至正型元青花在過去主要供出口用,部分樞府瓷則是宮廷用瓷。顯而易見,樞府瓷同樣值得關注和投資。

樞府瓷的鑑賞與收藏

元代尚藍、也尚白。青花瓷豔俗一些,白色的樞府瓷倒盡顯高貴典雅。

原來以騎射為主旋律的成吉思汗及其後人入主中原以後,逐漸與講究含蓄的漢文化融為一體,從他們選用的單色釉白色瓷器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兩宋期間,受到皇帝青睞的五大名窯官窯瓷器,除了鈞窯外皆為單色釉。元統治者與宋統治者審美情趣幾乎相同。若能有幸擁有一件這種卵白色的瓷器,便能撫摸一段波瀾壯闊,曲折迷離,蒙漢和諧共進的歷史。

樞府瓷白中泛青,個別微黃,乳濁釉,基本失透。這些瓷器的製作都十分精良,以印花為主。在花紋中,往往能找到太禧、樞府、萬壽等字樣。這些文字經常分開印製,如“太禧”兩字,“太”字在器物的左邊,“禧”字就要在器物的右邊找了。

這種器物的釉色燒製前粘稠度較大,釉下模印的紋飾顯得不太清晰。

這種帶著神秘色彩的樞府瓷存世量極為稀少,在拍賣會上幾乎不見出現,也鮮有成交記錄。古陶瓷愛好者要想擁有一件,有時緣分顯得更重要。

雍道精品

近日,深圳雍道文化有幸徵集到一款元代樞府玉壺春瓶,圖片如下:

雍道精品鑑賞:元代官字款樞府瓷玉壺春瓶

雍道精品鑑賞:元代官字款樞府瓷玉壺春瓶

該瓶口徑:7cm 高:21cm,小口外撇,細頸稍短,溜肩,腹下部外鼓,圈足,足下有“官”字樣。胎質純均,顯白無暇,釉面亮潔如玉,極富質感。白中微微閃青,經鑑定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藏品。

市場價值

元代卵白釉的出現,為青花、釉裡紅奠定了基礎,雖然它讓位給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依然為人們所讚美。

元代“樞府”瓷器因傳世品極少,故在國內外藝術拍賣會上極少露臉,它的市場價位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場價格進行比較參考,2003年7月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隻明永樂甜白釉暗花鳳紋盤以77.6萬港幣成交。

由此估測,製作精美的元代“樞府”瓷器其市場價格也是不菲的。物以稀為貴,作為元代“官”瓷,“樞府”瓷將會進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