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書迷」?

嚴紅軍


你有沒有發現?

在過去經常被認為是陽春白雪的文化節目,依靠互聯網時代的知識共享,改以我們所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收穫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一貫以“文化”節目為標誌的央視推出的眾多文化類綜藝和紀錄片。

比如,我們之前推薦過的“詩詞譜曲成歌”的《經典詠流傳》
比如,我們今天將要推薦的“愛書人紀錄片”《書迷》

《書迷》是央視紀錄頻道在今年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推出的一部關於“愛書人”的紀錄片。

一本書的誕生、一家書店的風景、一份淘書迷的地圖、一段販書記......全片只有4集,每集不到25分鐘,卻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電子產品密不可分的今天,喚起了愛書人的共情。

浮華社會,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書了?

一本書的誕生

第1集名為“一本書的誕生”,在本集中,導演帶我們走進了國家內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的“做書”世界。

剛踏入做書行業時,朱贏椿主要從事教輔書的編排,這一工作就是10年。可在工作的10年間,朱贏椿發現,

沒有人喜歡教輔書,學期結束的時候教輔書都會被撕掉,“書不是這麼做的”。

所以,朱贏椿打算做自己想做的書。

他想還原書籍之美,設計出可以不被人輕視、不隨意丟棄、不會產生距離感的書,讓讀者在拿到這本書的瞬間就能感受到書中藏著的無限寶藏。

於是,他設計了一本《不裁》

也正如書名《不裁》所言,在這本書中,朱贏椿打破了圖書設計的常規——他沒有將書裁開,而是需要讀者在看的時候一頁一頁地裁開,由此形成的毛邊非常有質感,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圖書設計簡直是多此一舉,吃力不討好,但在網絡消費正一點點蠶食圖書生存空間的今天,朱贏椿告訴你——“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們期待每一本書都美麗,每一位愛書人都遇知己。”

書店風景

書店,常常被認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但在快餐文化的擠壓下,大部分書店處在了不尷不尬的位置,要麼不溫不火難以為繼,要麼裝模作樣假裝存在。

幸好,書店的風景不止於此。

麥田書店,地處昆明,誕生於2000年,每天臨近12點才開始營業。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袖珍空間裡藏著的意想不到的數不勝數的圖書——就連其他書店少見的外國作品,也赫然擺放在書架上。

碧山書局,地處安徽黟縣古村落,成立於2014年,它是先鋒書店的第八家分店,也是先鋒書店的第一家鄉村書店。

來這裡的書客只有村落當地居民,老人家閒來坐坐翻翻書,小孩子嬉鬧之餘也讀讀書——在這般人煙罕至的鄉村開書店似乎只是為了一種情懷,而非商業盈利。

模範書局,地處北京楊梅竹斜街,成立於2014年9月,這是一家吸納了雕版印刷文化的書店。

創始人姜尋在開業之初就以“古雕版印刷”為差異化定位,探索書店的別樣生存法則——他用收集來的雕版彙集字體,為作家們製作雕版圖書,讓這一手藝和文化得以延續。

淘書迷的地圖

淘書,似乎是文化人專有的樂趣之一,在街頭巷尾的二手書店,在小河喧囂的地邊野攤,總會零星散佈著淘書迷的二三身影。

史航,文化界的大V人物,穿梭於編劇、策劃之間,他淘書、看書、分享書,對書有著狂熱的愛好——為了心愛的圖書,即使已至凌晨,

他依舊會頂著夜色出門探尋北京“鬼市”,跟書販子討價還價。

陳逸華,臺灣出版人,他經常去一家名為“九份樂伯二手書店”淘書,在堆擠得滿滿當當的舊紙堆裡打撈歷史的蛛絲馬跡——鏡頭裡的老闆說:昨天有人來,我好怕你今天沒什麼書(可以買)。他則說:沒關係,有或沒有都是機緣。

在淘書人眼裡,書是最難割捨的貴重品,就算沒房沒車,大半輩子都是一個淘書“漂泊者”,但當陽光照進租下來的書房時,只要手裡拿起一本書,心裡就沒有忐忑。

“每次淘書,我都覺得在豔遇。”

或許,對真正的好書之徒來說,與書相遇,就是一次又一次與自己、與他人、與時間的豔遇。

《書迷》這部紀錄片,短短四集淺嘗輒止,卻能令人感慨萬千。

試問,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在無數人對著小小的手機屏幕發笑的時候,我們是否更應該安靜下來,重拾書本,走進平和安靜的圖書世界,去尋覓那些被遺忘了的歷史和記憶呢?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借閱萬千優質經典圖書。

2018,我們始終相信閱讀的力量

-END-

以上截圖源自央視紀錄片《書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