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創新」大學畢業回鄉種田他將家鄉「土」特產賣到全國各地

說起陳明億,在重慶武隆縣鳳來鄉可謂是家喻戶曉!

這個30多歲的小夥子,賣過電腦,種過水稻,養過泥鰍,當過村主任,現在更成了武隆區的電商帶頭人。利用“互聯網+”,他將武隆區的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全國各地,貧困戶也憑藉“電商+精準扶貧”過上了好日子。因此,他曾獲得第五屆“重慶市勞動模範”等榮譽。

他不當老闆當農民回到田裡養泥鰍

大學畢業後,陳明億本在城裡開了一家電腦店,吃的是“技術飯”,收入也比一般“白領”可觀。但陳明億心中所繫的,始終是家鄉。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我一直都想回農村去。”陳明億說,每次回鄉,都讓他有著強烈的歸屬感,也許家鄉才更能讓他找到人生方向。

家鄉鳳來有“稻米之鄉”的美稱,一番考察後,陳明億瞭解到稻田養鰍這種模式,在同一片稻田裡,既能種稻,又能養鰍,形成“水稻護鰍,鰍食蟲餌,鰍糞肥田”的天然食物鏈,綠色又生態,於是他決定在水稻上面“做文章”。

說幹就幹,流轉土地、買種子、買鰍苗……一切都進行得熱火朝天。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是從小到大,還真沒怎麼幹過農活。”陳明億笑笑說,這的的確確給他上了無比深刻的一課。

沒有經驗,沒有技術,加上後來突襲的一場大雨讓陳明億幾乎前功盡棄,秧苗、泥鰍全都“打了水漂”。

他加大技術投入用互聯網打開銷路

“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只要你不缺少從頭再來的勇氣。”說起當初的失敗,陳明億顯得淡然而堅定。

從那之後,陳明億加大了技術力量投入,同時,也注重了洪水防控。

終於,一年後迎來“鰍田稻”問世。生產過程的艱辛讓陳明億領悟到,綠色和生態就是“鰍田稻”最大的競爭力,隨即,他註冊了商標“鳳來谷”,還加工設計了“鰍田稻”的包裝。

第一批“鰍田稻”,5萬斤,一售而空,收入42萬元。這讓陳明億滿心歡喜,也讓他堅定了繼續幹下去的信心。

在“鰍田稻”成績喜人的背景下,鳳來鄉的鄉親們也接二連三加入陳明億的種植隊伍,“鰍田稻”的種植規模也在不斷拓展。

同時,陳明億也在積極建立團隊,專注網絡銷售。貨好不愁銷,依託自建的鳳來谷商城、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銷售,不僅解決了農村無銷路的難題,更讓村民們的稻米都賣上了好價錢。

互聯網,讓陳明億嚐到了甜頭,也讓他看到了契機。

「创业创新」大学毕业回乡种田他将家乡“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網絡圖片

他變身電商“引路人”讓土特產“飛”到全國各地

“可以嚐嚐我們的老鷹茶,也被稱為‘長壽茶’,它的製作技藝還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仙女山遊客接待中心O2O線下體驗館,陳明億向來往的遊客介紹道。

武隆區風景優美,是有名的旅遊區,眾多的遊客都對當地土特產感興趣。

於是,有著三年多電商銷售經驗的陳明億想出了“旅遊+電商”的經營模式,建立一個專門銷售武隆區特色農產品的電商平臺。他將O2O線下體驗館設立在景區,遊客來來往往都會經過這個體驗館,通過這種方式,陳明億將全區有特色的農產品都聚集了起來。

土雞蛋、腎豆、香腸、臘肉……鄉親們的各種自家土貨,通過陳明億搭建起來的互聯網平臺都源源不斷“飛”到了全國各地。

「创业创新」大学毕业回乡种田他将家乡“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把最地道的山裡土貨帶到城裡,讓城裡人嚐到這份最樸實的‘土’味,同時,讓家鄉的鄉親們收益更多,生活更好,這是我認為電商最大的意義,一加一的價值遠遠大於二。”陳明億說。

“接下來,我打算進一步整合農村資源,

擴大發展規模,

讓更多的農特產品搭上電商這列快車,走得更遠。”

對於陳明億來說,

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