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比特幣和「鬱金香泡沫」劃等號,我可不同意!

今年1月份,人民日報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比特幣,更像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評論裡說:“沒有價值支撐的比特幣,身價何以扶搖直上?”

筆者認為,一方面是投機者的炒作,一方面有可能是少部分持有大量比特幣者的交易共謀,他們故意哄抬幣價以套現獲利。文章最後總結說:“近來,比特幣及其衍生金融交易如火如荼。美國等多家交易所批准比特幣期貨交易,卻並不監管。這給比特幣披上了貌似‘合法'的外衣,也使得比特幣更像是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有明確目的的‘莊家'們賺得盆滿缽滿,盲目追捧者則甘苦自知。”

要想論清楚比特幣到底是不是“鬱金香泡沫”,咱就得先弄明白什麼是“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也叫“鬱金香事件”。故事發生在16世紀-17世紀的荷蘭,這個事件讓海上強國荷蘭經濟陷入漫長的蕭條,在整個人類金融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1593年,一位土耳其植物學家從天山山脈將鬱金香花種帶到荷蘭,因為鬱金香的高貴和美麗,成為宮廷及上層社會的寵兒,風靡了整個荷蘭。因為鬱金香可因不同的病毒變異出不同的品種,越漂亮的鬱金香價格越高。一些球莖商開始大量囤積球莖,待價而沽。大眾也瘋狂跟進,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直線上漲。

把比特幣和“鬱金香泡沫”劃等號,我可不同意!

慢慢的,鬱金香球莖演變成了金融產品,成了荷蘭社會的“硬通貨”。阿姆底特丹證券交易所甚至專門為鬱金香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全球各地的投資者為了發財夢而奔赴荷蘭,不惜用全部家當交換小小的球莖。有資料顯示,當時一棵最稀有的球莖能賣到5500荷蘭盾。5500荷蘭盾是多少?換算成現在的貨幣,大概是14萬美金。

再直觀一點,可以看看這句話,“1636年,一棵價值3000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8頭肥豬、4頭肥公牛、2噸奶油、1000磅乳酪、一個銀質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許多鬱金香品種在一年內價格上升百倍,進一步刺激了市場需求,甚至供不應求,瘋狂至極。

如此龐大的金融泡沫,是被誰刺破的呢?說起來那是相當的諷刺,居然是一名外來的窮水手。據說這位水手漂泊到了荷蘭後,在一家餐廳用餐,看到鬱金香的球莖,誤以為是洋蔥,拿起來蘸著醬就吃掉了。

這件事情轟動整個荷蘭社會,記者們爭相採訪他,雖然媒體發表的文章透露著對窮水手的輕蔑,但卻讓一部分瘋狂的市民們清醒過來。“鬱金香再怎麼值錢,也不過是朵花而已”!這部分人開始拋售鬱金香,緊接著,少部分人的拋售引發了社會性的大恐慌,即使政府極力干預,卻也迴天無力。

1637年,鬱金香泡沫破裂,社會財富蒸發,破產的家庭不計其數,跳樓跳海的也是屢見不鮮。

時光流轉到現在。比特幣因為其8年間暴漲了300萬倍,被很多人認為是“17世紀鬱金香泡沫重現”。但我不這樣認為,雖然確實存在泡沫,但就算泡沫被擠掉,他還是會因為他的特點而慢慢漲回到一個理性的價位。畢竟,作為數字貨幣,他和鬱金香有著本質的不同。

因著比特幣總量有限、天然通縮、被小部分人高度控盤、開採越來越困難等特點,它至少具有“高度的收藏價值”。社會上的奢侈品或藝術收藏品,不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價格才高不可攀麼?

高度控盤對收藏品並不是壞事。如果你手中有比特幣,最好不要幻想他會最終主宰未來的貨幣市場,成為“去中心化的完美流通貨幣”。你就當他是個收藏品,是個在區塊鏈技術圈內的一種稀缺收藏品。因為他的稀缺性,比特幣的價格在區塊鏈技術充分發展的未來,肯定不會垮掉。

至於其他的數字貨幣嘛,呵呵,交給時間來證明吧!

把比特幣和“鬱金香泡沫”劃等號,我可不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