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們你們注意了!你們的寶寶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在寶寶成長髮育的過程中,“咀嚼能力”是很多媽媽容易忽略的。因為媽媽們更多關心的是語言能力,運動能力,智力……的發展。一般到寶寶1歲多,有的甚至到了3歲之後才發現寶寶的“咀嚼能力”不足!

孩子吃飯問題一直是很多媽媽頭疼的事。前幾天有個媽媽問我,“我家寶寶現在2歲,現在給他吃東西,要把菜剁得碎碎的,還有肉也是要絞得碎碎的,不然那些肉末或者菜末咬不爛,他就不吞下去,直接吐了出來。如果給他一個饅頭,太難咬,他只咬了一下就不要了,有時候吃著吃著還乾嘔。

各位媽媽們你們注意了!你們的寶寶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歲多或者更大的孩子,吃輔食都是媽媽用攪拌機弄爛了給吃。媽媽總怕孩子嚼不碎食物,導致不好消化。但是,這種過度呵護的行為卻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咀嚼能力沒得到鍛鍊!反而是害了孩子。

吸吮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咀嚼能力卻需要後天的訓練。如果在特定的時間內未能有規律地、有計劃地進行訓練,那對於寶寶未來的進食習慣、營養吸收以及牙齒髮育都會有影響。所以寶寶在6個月的時候,媽媽就需要為寶寶做好訓練咀嚼能力的準備了!如果你的寶寶已經有了“咀嚼能力”不足的表現,那媽媽就需要抓緊時間採取措施了!

各位媽媽們你們注意了!你們的寶寶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咀嚼能力不足通常都是寶寶大一些後才被媽媽發現的,其表現形式大致分為3種:

1、除了喝奶以外什麼都不吃,寶寶1歲多了,除了母乳和牛奶什麼都不吃,偶爾會吃一點糊狀的食物。這個時候很多媽媽想到的卻是厭食挑食,很少會有媽媽注意到這是“咀嚼能力不足”!

2、吃飯時經常出現乾嘔、咽不下去的症狀,有的時候吃吃飯寶寶就會出現乾嘔的症狀,把嘴裡的食物吐出來後就不會幹嘔了。但是吃一些較軟、較小的食物卻不會出現乾嘔。有些媽媽會覺得是飯菜不符合寶寶胃口,其實這也是“咀嚼能力不足”的表現!

3、吃到硬點的食物就自動吐出來,有些寶寶凡是吃帶梗的菜或者瘦肉,就會直接吐出來,完全不嘗試咀嚼!如果寶寶出現這樣的情況,說明他已經適應了自己的“咀嚼能力不足”,並且找到了自己的應對辦法。

各位媽媽們你們注意了!你們的寶寶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孩子咀嚼能力得不到鍛鍊的害處:

孩子吃細軟食物不用費力咀嚼,咀嚼肌得不到鍛鍊,會引起咀嚼肌發育不良。咀嚼時不用力,減弱了對頜骨的刺激,以致頜骨和牙弓不能得到充分發育。但隨著年齡增長,牙齒仍在持續生長,頜骨發育慢,牙齒相對生長得快,就會出現牙齒錯位、擁擠、排列不齊及其他類型的牙頜畸形和顏面畸形。食物缺乏咀嚼,直接進入胃腸道,加重了胃腸負擔,久而久之,會造成胃炎等疾病。咀嚼動作少,唾液分泌就減少,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嚴重的可能導致貧血、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咀嚼不足可能使眼肌發育不良,也是造成近視的一個相關因素。如果上幼兒園仍不會吃硬東西,還可能被其他孩子嘲笑,影響心理發育。

各位媽媽們你們注意了!你們的寶寶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寶寶咀嚼能力的發展要經過口唇嚼食、舌嚼食、牙齦嚼食、牙齒嚼食4個階段。寶寶口腔發育的時間是有差異的,媽媽最好能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觀察自己寶寶口腔發育情況,選擇和調整適合的斷奶食品,及時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和習慣。 當你的寶寶長出第一顆乳臼牙時,他就能夠嚼碎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的食物了,這是建立咀嚼習慣的最好時機,媽媽千萬要抓住。這時候,寶寶最希望媽媽給予的配合是:媽媽的耐心、適當硬度和彈性的食品和較充裕的咀嚼時間

4-6個月:這個階段,孩子吃東西基本是整吞整咽,有時候吞嚥時還會出現乾嘔,那是因為孩子的挺舌反射還未完全消失,慢慢添加糊狀米粉,讓孩子適應輔食,協調吞嚥的能力。

6個月左右,媽媽就要開始給予寶寶糊狀或泥狀等奶類之外的食物,讓寶寶有機會訓練口腔的動作。

6-8個月大的時候,小孩可能會用舌頭來碾碎食物,漸漸的就會使用牙床來嚼食物了。食物狀態一般是半流質半固體的東西:菜泥、果泥、稀飯等。媽媽可以提供更為多樣化的輔食,提供寶寶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並能促進牙齒的萌發。

8-9月齡的嬰兒已可接受能量密度較高的成人固體食物。此時牙齒開始萌出,大家也可以給孩子吃磨牙棒/磨牙餅乾,一是能緩解出牙的不適,二能刺激牙齦幫助乳牙萌出,三也能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

9-12個月嬰兒已可咀嚼煮軟的蔬菜和切碎的肉類,對營養素、能量需求增加,這個階段的輔食慢慢接近成人食物,形狀為半固體固體較軟的食物,比如軟麵條、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煮爛青菜等。 大家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吃飯,給他一套小碗小勺體驗吃飯的樂趣。

1歲左右營養素與能量的需求仍很大,胃容量相對較,胃腸功能與消化酶發育較嬰兒更為成熟,但咀嚼吞嚥和消化吸收利用食物的功能尚未十分健全。提供給寶寶長條的水果、煮過的蔬菜段或稍硬的餅乾,讓寶寶習慣吃固體的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