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農曆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說到七夕呢,現在基本都知道,這是一個咱們中國傳統的節日。但稍微有點年紀的朋友應該有印象,七夕以“中國情人節”的形象重新打包出現,實際上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那麼,作為傳統節日的七夕,它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樣的?後來為什麼沉寂了?又是怎樣改頭換面以“中國情人節”的形式重新登場的?作為七夕的“鏡像節日”的西方情人節是怎麼個來歷?以及,為什麼會發生傳統的七夕到現在“中國情人節”的這種流變?

這一系列的問題,可能是很多人感興趣的,也確實是值得我們聊一聊的。所以,藉著今年的七夕節,我們團隊準備了一組文章,分別來跟大家聊聊上述的這些問題。今天這篇文章,先來跟大家聊聊,傳統七夕節最主要的一項內容:乞巧。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

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曆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牛郎和織女的傳說

隨著牛女傳說的傳播,民間開始出現一些在這一天紀念牛郎織女的活動,比如在雲夢秦簡中有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記載,在《三輔黃圖》中也有在渭水上架橋,接引牛郎織女的活動。這些活動在西漢時逐漸傳到了宮廷之內,如《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後世七夕節最主要的穿針乞巧節俗,在這時已經出現了。不過這個時候,人們一般還是把這個節日叫做“七月七日”,而“七夕”的簡稱,要到東漢之後了。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穿針乞巧

七月七日牛女相會,民間最早的節俗實際上也是跟男女相會有關。但後來傳到宮廷之中,皇宮裡自然不能再慶祝男女相會。宮廷之中彩女(即宮女)眾多,於是就逐漸地變成以穿針為代表的乞巧、鬥巧活動。這些活動也隨著官方的推動逐漸地擴散到民間,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節”的名字。而由於這些活動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參與的,所以在很多地方,這一天也被叫做“女兒節”。

二、傳統七夕節的主要節俗:乞巧

七夕節起源於紀念牛女相會,但在後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其主要的節俗和牛郎的關係其實不大,織女才是這一節日的主角。相應的,參與節日活動的主體,也是以女性為主的。傳說中織女的針法非常的高超,所以在七夕這一天,人間的女子便趁她與牛郎相會的時候祈禱她能夠將巧藝傳給自己。所以乞巧就成了傳統七夕節的主題。

傳統的七夕節中,向織女乞巧的儀式可謂多種多樣。從官方到民間,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著名的節俗當屬穿針乞巧。前引《西京雜記》中“穿七孔針”說的便是這種習俗。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的記載。一般來說,這種穿針活動,往往還要加入一點比賽的性質,稱為“鬥巧”,要比賽誰能穿得更快更好,才算是乞得了巧。而在後來的發展中,不同的地方又發展出了一系列新的“玩法”,比如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等,甚至七孔針已經不能彰顯女性高超的技藝了,天津等地的女孩子還流行過穿九孔針。通過這樣的比賽,實際上也體現了七夕作為一種節日,它的娛樂與社交的功能。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穿針乞巧

此外,既然是向織女“乞巧”,那自然也少不了乞求、祭拜的儀式。魏晉時期,“其夜灑掃於庭,露施機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熒重為稻,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七夕逐漸變成一種家庭的聚會,要擺香案、設供品,然後於月下向織女請求。具體的儀式和供品,各地依風俗和物產不同有很大的差別。除了常見的茶、酒、點心、水果之外,有些地方有供“針”的。這個針並不是縫衣服的針,而是少女提前幾天將豆子泡在水裡,發出來的豆芽。擺上供品後,自然要祭拜織女,或者是畫像、或者是泥塑的偶像,也有的地方直接對織女星祭拜。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是祭拜,也是女性聚會的機會

七夕節既然是祈禱,那麼也免不了有一些占卜的習俗。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用蜘蛛來占卜,或許是因為蜘蛛結網,與人們織布有相似的地方吧。像《荊楚歲時記》中有“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的說法,這個“喜子”,就是蜘蛛的意思。具體的占卜做法各地有差別,但一般都是抓一隻蜘蛛,放在小盒子裡,然後第二天如果結網了,或者結的網多,便以為得巧。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蜘蛛占卜

除此之外,吃巧食也是一種乞巧的方式,包括各種特製的巧果、巧飯等等。巧果除了各種時令的水果之外,一般會用各種油、面、糖混合然後油炸成不同形狀的面果果。也有的地方會烙各種形狀的餅子,也有見做各種糖人面人的。總之,各地風俗不同,花樣很多。至於巧飯,一般是麵條、水餃一類,但有些地區加入了一定的社交元素。比如山東一些地方,過去有七個姑娘一起準備材料,一起包水餃吃的習俗。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巧果果

三、‍乞巧節與今天

傳統的七夕節,或者說乞巧節,之所以能有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與這個“巧”對傳統女性的意義有關。

咱們都知道,傳統的農業社會里,一般是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作為家庭中的女性,是不是手巧,是不是能織布,這是決定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的。所以傳統的女性才會費盡心思,試圖向上天求得一雙巧手。

到了今天,咱們對女性的評價標準和要求,早就跟過去不一樣了。現代工業社會,也確實不需要女性再去織布紡紗。不過咱覺得,這並不是說“巧”就完全沒有了用處。

現在的七夕節,愛情的元素越來越突出,不論男女,如果能在這一天送給心愛的對象一個自己手工製作的禮物,那應該也是非常浪漫的一件事情吧?所以戀愛中的女孩子們,在這一天也不妨拿起針線,哪怕是十字繡呢,繡上一幅有你們共同記憶的畫卷,這也是件極好的事情啊!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給心愛的男生,來幅十字繡吧

參考文獻:

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邱綺:《傳統七夕節演變歷程與現代轉型》,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周思楊:《愛的時間一一試探我國當代愛情節日序列》,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趙逵夫:《七夕節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本文的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