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綜合改革大家說⑤|「走班制」背景下學校管理的應對策略

還沒關注?

高考综合改革大家说⑤|“走班制”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应对策略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在新一輪的高考改革背景下,傳統行政班“固定與統一”的教學形式已無法滿足“學生自選”需求,施行教學形式靈活、能夠滿足多元需求的“走班制”成為必然趨勢。“走班制”的本質在於著眼學生的差異發展,在尊重學生的興趣、特長及成長規劃的前提下,重組教學班進行分類教學,有利於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鋪開“走班制”,學校管理將面臨更多的挑戰,需要我們積極應對。

實行“走班制”面臨的挑戰

高考综合改革大家说⑤|“走班制”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应对策略

1

學校的難題。

一是當“走班制”成為新常態,課程將更加豐富,教學班級自然相應增加,教室、實驗室、活動室等學習活動場所的需求量激增,向學校提出更多的空間要求。二是課程設置不僅要豐富多元,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還要符合新高考改革意圖。三是“走班制”使班級功能逐漸弱化,進而弱化了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歸屬感及榮譽感,學校的班級管理面臨新問題。四是實施“走班制”後,教師的教學任務和管理任務大大加重,學校現有的師資隊伍在質量上和年齡結構上很難滿足“走班制”的需要。

2

教師的煩惱。

一是在學生的認知中,同一學科教師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走班制”使學生獲得課程選擇權,教師成為被選擇者,少人甚至是無人選擇的教師則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與思想包袱。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走班制”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精神提出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更新原有的教育教學理念,傳授好專業知識,同時作為教學班的主導者,還應參與學生的德育管理,要求教師完成從“業師”向“人師”的目標定位轉換。

3

學生的困惑。

一是“走班制”雖然讓學生有了自由選擇課程的權利,但高中生作為生理、心理都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和人生積澱,在選課時難免會有“一時興起”的隨意或是“不明所以”的盲目跟風。二是“走班制”要求學生更具自我控制意識,當班級“動起來”後,學生將忙於在各個教學班中奔波,如何進行高效學習,避免出現學習的無序混亂,將成為大部分學生的困擾。三是“走班制”雖然在表面上使學生的人際交往範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實質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情感淺層交流,不能形成相對緊密的人際關係。

4

社會的疑慮。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高考則是孩子未來發展的關鍵節點,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利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但與新高考改革相適應的“走班制”卻缺乏較為完備的頂層設計,多數地區只是處於觀望狀態,即使嘗試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學校能否成功完成機制轉變,公眾對此心存疑慮,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教學改革的試驗品。

高考综合改革大家说⑤|“走班制”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应对策略

實行“走班制”的應對策略

1

“硬件”是基礎。

一要立足於“本位經營”。學校教育資源的稀缺性、有限性永遠是絕對的,學校在硬件設施建設上不能單純地“等、靠、要”,更需要因地制宜地挖掘本校資源,通過科學謀劃常用資源、合理盤活閒置資源,對學校現有的教學設施予以重新分割、優化,併合理安排課程順序來提高利用率,達到充分發揮資源效益的目的。

二要爭取行政部門的支持。學校現有的教室、圖書館、功能室、信息技術設備等硬件資源本已捉襟見肘,設施的不足將制約走班制的推廣。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提供財政支持,加快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添置配齊教學用具,為“走班制”的順利實施提供物質基礎。

2

“軟件”是核心。

一要做好前期的借鑑學習。“走班制”在我國已有多年的探索嘗試,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也積累了豐富經驗,而新高考改革啟動後,浙、滬兩省市也有了相關實踐經驗,這些先行者其實就是“後來人”的借鑑對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管理者應主動找尋可供學習參考的對象,結合各校實際,有效學習“走班制”的操作經驗,避免走彎路,以便走穩、走好、走遠,加快學校的適應與轉型。

二要找準定位,合理構建課程。新高考改革是機遇也是挑戰,課程建設則是學校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學校應綜合考慮本校的人文傳統、發展規劃、教學現狀和資源配置,深入分析生源素質,明確辦學目標,合理構建符合本校學生成長所需的特色課程結構,最終實現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

三要積極完善班級管理模式。一是探索行政班和教學班共存模式。行政班主導德育、教學班主導教學,二者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形成管理合力,提升育人成效。二是探索班主任專門化、任課教師班主任化。“走班制”下,班主任的壓力必然成倍增大,所以把班主任從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專門負責班級的管理必然會使德育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同時任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之外,也應該承擔部分班主任的工作(張新徵、楊道宇,2017)。三是試行導師制。每個行政班的學生按照一定原則分配給若干教師,這些教師對分配給他的學生負有人生規劃、心理疏導、品德養成的責任。四是注重發揮班幹部作用。“走班制”下,學生流動頻繁,班幹部在教學班的學生自治中顯得尤為重要,任課教師要引導班幹部積極維護班級紀律,使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管理與反饋,形成班幹部、任課教師和班主任三位一體的教學管理模式。

四要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學校師資隊伍的水平是決定“走班制”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之一。學校一方面應加大優秀教師人才、應屆畢業生等的輸入,另一方面應創設一個積極向上的隊伍環境,既要提高教師待遇,也要為教師提供不斷學習的平臺,包括鼓勵教師開展教學討論、交流心得,提供教師外出學習、訪談、培訓的機會等,著力提升學校師資力量水平。

3

引導是關鍵。

一是學校要做好選課指導。鑑於學生成長階段的侷限性,學校應強化學生選課的指導工作,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可成立由教科室、學科教研組長、年段長、班主任、家長代表和部分優秀學生組成的選課指導委員會,落實好宣傳動員、選課諮詢、填寫選課意向表、公佈結果等階段性工作。具體措施有:開辦系列講座,解讀高考政策;組織性格測試,為專業選擇提供參考;開設成長規劃課程,編撰成長規劃教材等;建立學生導師制,落實個性化指導。

二是教師要調整好心態。首先教師應改變“師本位”的傳統觀念,適應學生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積極提升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以淵博的學識、鮮明的特色、突出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其次教師應做好角色轉換,教師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走到學生中去,傾聽學生的心聲,與學生真誠交往,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三是學生須適應新常態。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其對待“走班制”的態度與具體應對方式直接影響“走班制”的實施效果。面對“走班制”,學生應轉變思想,主動接受並適應“動”的事實,包括同學的“動”,教師的“動”,課表的“動”,快速融入“走班制”的學習氛圍中(王潤、周先進,2016)。“走班制”的流動性能使學生有機會發現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學習夥伴,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小組活動、課題研討、學習活動創設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教學班的學習中感受集體的“溫度”,擺脫在不同教室奔波的“孤單感”。

四是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家長、學生對“走班制”的疑慮,源自對“走班制”缺乏實質性的瞭解。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家長會、校園開放日等機會,向家長解讀“走班制”相關內容;或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通報學校實施“走班制”的階段進展和實時情況,在真誠、及時溝通的基礎上,引導家長、學生正確認識“走班制”,贏得家長、學生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