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式教學放養學生,是「險招」還是「妙招」?

“走班制”式教學放養學生,是“險招”還是“妙招”?

近日,全國19省要試行“走班制”教學引起廣泛關注。其實在2013年浙江省已有4所高中(杭州綠城育華學校、浙師大附中、青田中學、義烏中學)白髮成為必修課走班試點;2014年,省教育廳準備將試點擴大到杭二中、杭師大附中、春暉中學等7所重點高中。雖然浙江省推行走班試點並非首創,部分地區個別中學已有實踐,但都是零星地試探而已,如此大規模的試行可以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問“走班”為何物?

走班制這個詞或許對大家來說還比較陌生,但它的形式在我國的高校教育中已是十分普遍。所謂“走班制”是指學科教室和教師固定,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力和興趣願望選擇自身發展的層次班級上課,不同層次的班級,其教學內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業和考試的難度也不同。打個比喻來講的話,就是每個老師都是大廚,教室就是供老師發揮廚藝的餐廳,而學生則是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和能力選擇到不同的餐廳進餐補充營養。

浙江省高中取消班級,推出走班制是為了呼應國家新課改潮流,在借鑑芬蘭等學校先進的辦學經驗的基礎上,並結合地方實際推出的。

“走班制”式教學放養學生,是“險招”還是“妙招”?

利弊紛擾走班制

走班製作為對傳統模式的突破和挑戰,相對中學傳統的班級組成和班級教學有很大優勢。“走班”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了學生以充分的學習自主選擇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贏得了學生普遍歡迎。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組織方式,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實行“走班制”後,任課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興趣特長,確定教活動。學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選擇、安排自己的課程結構,學會了如何正確評價自己,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並逐漸找到將來發展的方向。

2.走班制學習組織方式充分賦予學生的主體地位,克服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度的弊端。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度中,幾百名學生讀同一本書,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練習,有的學生“吃不下”,有的學生“吃不飽”,這忽略學生自身成長中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走班制屬於“分層教育”,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獲得與自己最相適宜的發展環境。

3.擴大了學生的交往範圍。以前學生的活動交往範圍多半侷限於班級,而走班制推出後,同年級的學生也有了一起學習交流的機會。加大了同學問的相互影響,有利於增強同一層次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

4.集中學校優秀資源。走班制之下,教師可以把自己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而不必刻意去遷就低水平的學生而讓水平高的學生“吃不飽”。另外,優秀的教師和優秀的課堂不再侷限於一個班級的學生所有,整個年級甚至學校感興趣的同學都有機會聆聽。

“走班制”式教學放養學生,是“險招”還是“妙招”?

但是由於傳統班級授課模式自有其優勢,走班製作為對傳統模式的打破,帶來的挑戰和憂慮也不少:

1.傳統的班級概念消失。走班制下,“鐵打的教室,流水的學生”。教室只是一個上課的地方,學生沒有固定的座位,沒有固定的同桌,在此環境之下,很有可能一堂課上下來大家就各走各的,互不認識。學生傳統的班級觀念,集體歸屬感,同桌文化都會淡化甚至消失。且因為班級人員組成不穩定且具流動性,導致難以組建一個班委,傳統的班級活動難以開展。

2.班主任職能受衝擊。傳統的班級之下,班主任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基本能按部就班地展開,而走班制之下,由於班級結構的鬆散,學生流動性大,學生走課時間不統一,這給班主任的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也有老教師認為,課改走班制最大的壞處就是砍掉了中國教育文化。“教”和“育”是不能切開的,但走課的方式把老師和學生都當成了加工器,學生和老師就是買賣知識的關係,沒有“育”的關係。

對學生適應能力的挑戰。走班制在給學生帶來了選課的自由、充分的主動權的同時,也由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而不穩定,可能出現選課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比如有的學生過分強調興趣愛好,而忽視了全面發展的需要。另外,對於部分自控力不強,積極性不高或者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學生來說,走班制之下,這部分習慣了被“推著走”的學生要麼鑽空子偷懶,要麼根本無所適從、不知所措。

對教師能力的挑戰。走班制之下,一堂課可能會有幾十上百的學生,比如某一些興趣相同,或者水平相近的學生都可能聚集在一堂課中,這就造成空前繁榮的“大課堂”,而我們的教師或許根本應付不過來。所以,這對我們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說課能力都是一個挑戰。

“走班制”式教學放養學生,是“險招”還是“妙招”?

走班制的隱憂怎麼破?

改革創新總是有風險的,若是效果良好,自然皆大歡喜;但若是結果不理想,那麼這風險由誰承擔?這一點則是我們家長最擔心的。很多家長對於走班制還是理解支持的,但是也不希望在自己的孩子成為實驗的小白鼠。孩子的青春只有一次,若是試點結果不理想,被試點的這一批學生是否能接受作為試驗品的命運?

所以,唯一能消解家長和社會各界憂慮的辦法就是拿出成績來。據浙江浙江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方紅峰反饋,“浙師大附中高一總共15個班,6個班實行走班制,9個班是傳統班級。期中考,走班制的學生所有必修課平均分都高過傳統班級的學生10分以上。現在學校搞走班積極性很高,要擴大規模。”雖然只用成績來說話,難免有失偏頗,但這確實是最直觀最有效也是家長最關心的衡量標準了。方紅峰還表示走班制的推出確實讓學生知道自己長處在哪裡,哪些科目比較好,對選大學專業也有好處。初嘗甜頭的試點學校都將擴大實行規模。

當然,走班制推出的成功與否自然不能簡單地用學生成績來衡量。因此也有很多人認為,若不改變應試教育的頑疾,走班制極有可能流於形式。所以,要讓走班制能良好推行,首先需要我們社會尤其是家長們改變固有的觀念,打破唯分數論,配合學校的改革趨勢,讓孩子追求符合自身特點和個性的發展,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和主動性。其次是學校要在軟硬件設施上跟上走班制的需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設置豐富而又合適的課程,並做好課程宣傳和選課引導,儘量保證學生都各得所需。再次,走班制的推行應根據每個學校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條件暫時達不到的學校沒必要跟風大規模推行;在小規模試點時,也不要急於求成,最好是實行“雙軌制”,先保留以前的班級建制,在部分課程上推出走班制,這樣漸進式的推進可以讓學生和教師有個適應的過程,傳統的班級活動也得以組織和展開。

其實走班制改革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的需要。傳統的教育有諸多好處,但是無論是我們的社會,還是我們的家長,對於我們現今社會培養出來的人才卻並不那麼滿意,所以“窮則變”是到了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儘管它有坎坷,有顧慮,甚至前途渺茫,但是“變則通,通則久”,走班制它無疑又是充滿希望的。只要我們的變革不是出於片面地追求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實處,積極避免“走班制”對學生生存狀態可能造成的新問題,我們的改革就能趨利避害,那就是有意義的。

更多走班信息,記得加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