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改革大家说⑤|“走班制”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应对策略

还没关注?

高考综合改革大家说⑤|“走班制”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应对策略

快来点这里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背景下,传统行政班“固定与统一”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自选”需求,施行教学形式灵活、能够满足多元需求的“走班制”成为必然趋势。“走班制”的本质在于着眼学生的差异发展,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及成长规划的前提下,重组教学班进行分类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铺开“走班制”,学校管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实行“走班制”面临的挑战

高考综合改革大家说⑤|“走班制”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应对策略

1

学校的难题。

一是当“走班制”成为新常态,课程将更加丰富,教学班级自然相应增加,教室、实验室、活动室等学习活动场所的需求量激增,向学校提出更多的空间要求。二是课程设置不仅要丰富多元,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要符合新高考改革意图。三是“走班制”使班级功能逐渐弱化,进而弱化了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荣誉感,学校的班级管理面临新问题。四是实施“走班制”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大大加重,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在质量上和年龄结构上很难满足“走班制”的需要。

2

教师的烦恼。

一是在学生的认知中,同一学科教师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走班制”使学生获得课程选择权,教师成为被选择者,少人甚至是无人选择的教师则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与思想包袱。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走班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传授好专业知识,同时作为教学班的主导者,还应参与学生的德育管理,要求教师完成从“业师”向“人师”的目标定位转换。

3

学生的困惑。

一是“走班制”虽然让学生有了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但高中生作为生理、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积淀,在选课时难免会有“一时兴起”的随意或是“不明所以”的盲目跟风。二是“走班制”要求学生更具自我控制意识,当班级“动起来”后,学生将忙于在各个教学班中奔波,如何进行高效学习,避免出现学习的无序混乱,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困扰。三是“走班制”虽然在表面上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实质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情感浅层交流,不能形成相对紧密的人际关系。

4

社会的疑虑。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高考则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节点,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与新高考改革相适应的“走班制”却缺乏较为完备的顶层设计,多数地区只是处于观望状态,即使尝试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学校能否成功完成机制转变,公众对此心存疑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教学改革的试验品。

高考综合改革大家说⑤|“走班制”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应对策略

实行“走班制”的应对策略

1

“硬件”是基础。

一要立足于“本位经营”。学校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永远是绝对的,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不能单纯地“等、靠、要”,更需要因地制宜地挖掘本校资源,通过科学谋划常用资源、合理盘活闲置资源,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予以重新分割、优化,并合理安排课程顺序来提高利用率,达到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目的。

二要争取行政部门的支持。学校现有的教室、图书馆、功能室、信息技术设备等硬件资源本已捉襟见肘,设施的不足将制约走班制的推广。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财政支持,加快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添置配齐教学用具,为“走班制”的顺利实施提供物质基础。

2

“软件”是核心。

一要做好前期的借鉴学习。“走班制”在我国已有多年的探索尝试,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新高考改革启动后,浙、沪两省市也有了相关实践经验,这些先行者其实就是“后来人”的借鉴对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主动找寻可供学习参考的对象,结合各校实际,有效学习“走班制”的操作经验,避免走弯路,以便走稳、走好、走远,加快学校的适应与转型。

二要找准定位,合理构建课程。新高考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课程建设则是学校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学校应综合考虑本校的人文传统、发展规划、教学现状和资源配置,深入分析生源素质,明确办学目标,合理构建符合本校学生成长所需的特色课程结构,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三要积极完善班级管理模式。一是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存模式。行政班主导德育、教学班主导教学,二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管理合力,提升育人成效。二是探索班主任专门化、任课教师班主任化。“走班制”下,班主任的压力必然成倍增大,所以把班主任从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专门负责班级的管理必然会使德育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之外,也应该承担部分班主任的工作(张新征、杨道宇,2017)。三是试行导师制。每个行政班的学生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若干教师,这些教师对分配给他的学生负有人生规划、心理疏导、品德养成的责任。四是注重发挥班干部作用。“走班制”下,学生流动频繁,班干部在教学班的学生自治中显得尤为重要,任课教师要引导班干部积极维护班级纪律,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反馈,形成班干部、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四要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决定“走班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一方面应加大优秀教师人才、应届毕业生等的输入,另一方面应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队伍环境,既要提高教师待遇,也要为教师提供不断学习的平台,包括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讨论、交流心得,提供教师外出学习、访谈、培训的机会等,着力提升学校师资力量水平。

3

引导是关键。

一是学校要做好选课指导。鉴于学生成长阶段的局限性,学校应强化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可成立由教科室、学科教研组长、年段长、班主任、家长代表和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的选课指导委员会,落实好宣传动员、选课咨询、填写选课意向表、公布结果等阶段性工作。具体措施有:开办系列讲座,解读高考政策;组织性格测试,为专业选择提供参考;开设成长规划课程,编撰成长规划教材等;建立学生导师制,落实个性化指导。

二是教师要调整好心态。首先教师应改变“师本位”的传统观念,适应学生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以渊博的学识、鲜明的特色、突出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其次教师应做好角色转换,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真诚交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学生须适应新常态。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对待“走班制”的态度与具体应对方式直接影响“走班制”的实施效果。面对“走班制”,学生应转变思想,主动接受并适应“动”的事实,包括同学的“动”,教师的“动”,课表的“动”,快速融入“走班制”的学习氛围中(王润、周先进,2016)。“走班制”的流动性能使学生有机会发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学习伙伴,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课题研讨、学习活动创设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教学班的学习中感受集体的“温度”,摆脱在不同教室奔波的“孤单感”。

四是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家长、学生对“走班制”的疑虑,源自对“走班制”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机会,向家长解读“走班制”相关内容;或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通报学校实施“走班制”的阶段进展和实时情况,在真诚、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家长、学生正确认识“走班制”,赢得家长、学生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