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做好这项工作,将决定一支军队在战场上的胜败

是否做好这项工作,将决定一支军队在战场上的胜败

1948年的冬天,江淮地区已经寒风刺骨了,但空气中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两支规模空前的军队集结于此,他们之间的胜负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命运。

其中的一支军队拥有超过80万作战兵力,他们不但装备有先进的美式轻武器,还有飞机火炮坦克等技术兵器助阵。而另一支军队则只拥有60万作战兵力,他们武器是“万国造”,技术兵器也相对较少。

是否做好这项工作,将决定一支军队在战场上的胜败

按照一般逻辑,拥有更多兵力和更强火力的军队将占据战场优势,但结果却是戏剧性的——仅仅3个月多的时间里,那支80万数量、装备着各种先进武器的国民党军就灰飞烟灭。经此一战,整个解放战争的胜败基本尘埃落定。

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但我更愿意以它来探讨解放军致胜的密码:解放军究竟是靠什么取得了胜利?

据载,淮海战役开始前,徐州方面的国民党军司令部就陷入“战争迷雾”之中,他们既不知道解放军的部署情况,也了解不清楚战场的态势,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指挥极为混乱。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整个徐州以北地区,国民党军的情报系统已经完全失效。当地的老百姓不但不愿意向国民党报告任何情况,而且还会帮助解放军警戒,防范国民党军情报人员潜入。

老百姓们的“严防死守”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国民党军虽然派出了众多情报人员,但要么很快落网,要么被远远限制在了关键地区之外,无法为徐州方面提供任何有效的战场情报。而另一方面,只要国民党军部队一有所行动,当地的老百姓必定会第一时间把情况报告反馈给解放军。

战场上一方是“眼瞎耳聋”,而另一方则“耳聪目明”,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军就处处被动,而解放军则屡屡出其不意。很快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先后被围歼,精锐的重兵集团灰飞烟灭。

是否做好这项工作,将决定一支军队在战场上的胜败

战场上情报工作的优劣其实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两支军队的态度。一支获得人民大力支持的军队,毫无疑问能在战场上获得极大的优势;而相反,一支被人民所抛弃军队,则可能处处受限。

当年的解放军,无疑就是一支备受人民支持的军队。他们从建立伊始,每到一地,就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安危顶在头上。因此,他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热爱和拥护。

淮海战役回忆录里不乏这样记载,“从胶东来的民工,身带一张狗皮,挂一个小瓢,推一辆小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送到前线,可自己却舍不得多吃一粒粮食。他们冒着飞机轰炸,炮火杀伤的危险,坚决完成任务。他们脚上象擦了油一样,越走越快,与野战军并肩前进。”整个战役期间,解放军方的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达到了543万人,他们带着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也是一个决定战场胜负的数字。

陈毅元帅曾高度评价淮海战役中群众工作的作用,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

是否做好这项工作,将决定一支军队在战场上的胜败

反观国民党军,高层腐败贪污、不思打仗,大战在即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最挂念的居然是自己在海州的海盐生意;基层则普遍军纪废弛、骄横跋扈,强掠老百姓已为常态。因此,这支军队被人民群众所抛弃。据被俘的国民党军军官回忆,其部队每到一村,征不到一口粮、一捆柴,拉不到一个丁,只能忍饥挨饿受冻。这样的军队,毫无疑问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

70年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无疑是能够给今人以深刻启示的。今天的中国军队,当面对未来战争时,我们究竟要依靠什么?

规模数量已经足够庞大,先进武器也已不稀有,但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是否保持着初心,是否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秉承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这些问题值得每一名军人时刻扪心自问。

习主席说:“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对人民军队而言,这亦是答案!

是否做好这项工作,将决定一支军队在战场上的胜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