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朱自清曾形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豔跡”。

時光荏苒,這座“古董鋪子”裡的有些寶貝已經蹤跡難覓,它們的前世今生卻可以從《南京古舊地圖集》的500多幅古舊地圖裡找到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圖集》主編、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胡阿祥說,《圖集》從收集到整理出版,前後耗時十年

“一開始,是收集內地的南京古舊地圖。比如,南京市檔案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等機構,給予了我們很多支持。省外的,像是復旦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博物館等機構,也藏有相關的地圖。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斯坦福大學圖書館等海外機構的地圖數據庫中,收集南京地圖檔案約30餘件。這些地圖當中,有一些質量非常好,比國內的保存得還要好。我們也通過各種辦法,拿到了電子版。借《南京古舊地圖集》的整理與出版,讓這些珍貴地圖迴歸故土,為南京悠久的歷史拼出更完整、更真實的空間樣貌,這是難能可貴的機緣。”


從方框到八邊形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涉及南京的古舊地圖,現存最早者成於宋代,而自明時起的地圖中可以看出,南京的地位開始得到突顯。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姚樂在《二十世紀前中外大視域地圖中的南京》中提到,在以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為政區斷限的《大明混一圖》中,表示南京城的圖式符號還僅是一個簡單的方框,上書“皇都”。在長江北岸、淮河南岸還有一處圖符的大小與南京相近,那是在明太祖故里鳳陽營建的“中都”。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大明混一圖》:此圖是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中國古代世界地圖

到了成於明正德七、八年間(1512—1513年)的《楊子器跋輿地圖》中,南京的圖符已經變成了一個醒目的黃色八邊形符號,內書“南京”二字和“應天”、“上元”、“江寧”等府縣名稱。到了成於1570年代的

《王泮題識輿地圖》,南京城在八邊形外又包了一圈城牆圖案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楊子器跋輿地圖》。地圖內容豐富,行政區各較翔實,圖中水系完整,海與島嶼都有不同符號標出,並按照比例尺繪製

《楊子器跋輿地圖》

中,所用圖符到了眼花繚亂的23種,其時南京已經降格為陪都,但圖符仍明顯區別於中都鳳陽府和浙江藩司治所杭州府所用的紅圈,也比表示諸如鎮江府這類普通府城及州城的小白圈、表示一般縣城(如句容縣)的長方格、表示衛所駐地(如太倉縣)的菱形格都要顯眼,從而彰顯了南京的特殊地位。

明代所繪地圖已經相當精準,在羅洪先繪製的《廣輿圖》中,南京城和溧水、高淳等應天府屬縣的定位,已與近現代地圖十分接近。與此同時,存世彩繪全國地圖也變得多了起來。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廣輿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集

靈魂詩人的創作花園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 《延禧攻略》打出乾隆第四次南巡的字幕

《延禧攻略》第61集,乾隆帶著魏瓔珞出門“溜達”了,字幕提示:“公元一七六五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開始,浩浩蕩蕩的隊伍由北京啟程,經山東入江蘇……”

乾隆六次南巡,六次都到了江蘇,六次都到了南京。時間分別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棲霞行宮圖》

皇帝南巡,下榻之所自然要建行宮。南京有個

大行宮,那是江寧行宮(江寧織造署)留下的地名。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南巡六次到南京,五次都住在那裡。乾隆十六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將江寧織造署擴建,為乾隆首次南巡來南京做準備。

也是在乾隆第一次南巡那一年,尹繼善開始在棲霞山中修建行宮。歷時6年,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前建成了棲霞行宮。據《南巡盛典》記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五次共45天都住在這裡。

不過可惜的是,棲霞行宮毀於清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火。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 乾隆御題詩《遊棲霞山》

乾隆第二次南巡時,棲霞山行宮及其附屬建築已建造完成,有春雨山房、太古堂、夕佳樓、石樑精舍等。面對山川秀色,乾隆盛讚棲霞山為“第一金陵明秀山”,一口氣批量生產了《遊棲霞山》、《紫峰閣》、《春雨山房》、《太古堂》等詩作。這次南巡,懷孕的令妃隨駕。

乾隆第二次來到棲霞行宮作詩23首,第三次駐蹕棲霞行宮寫詩29首……總之這裡簡直是靈魂詩人乾隆的靈感之地,幾次南巡他共題詩100餘首,書寫楹聯、匾額50餘幅,御碑10餘塊。

流竄皇帝的行宮

《圖集》二卷收錄有一幅南宋的《府城之圖》。文字說明顯示,這幅圖出自南宋《景定建康志》。《景定建康志》修訂於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並因年號得名,是南京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誌文獻,其中收錄的地圖,更是珍貴。

《府城之圖》顯示,南京當時有一座“行宮”。這座行宮東、北、西三面臨水,南邊有東虹橋、鐘山坊、親事營、天津橋、石城坊、西虹橋等地標。這座行宮並不是我們熟悉的清代康熙乾隆的行宮,而是宋高宗的行宮。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 《景定建康志》所附《府城之圖》上的賞心亭

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北宋滅亡。趙構在商丘即位,史稱宋高宗。宋高宗即位後,面對北方大片國土丟失、金兵虎視眈眈,不得已開始南渡,一度曾將都城遷到南京,最終又定都杭州。也因此,南京早在宋代就有了“留都”的稱號。

關於宋室遷都南京,《景定建康志》記載:“高宗皇帝復受天命,再造鴻業,翠華難渡,首幸江寧,乃即府治以建行宮。”意思是說,宋高宗南渡到了江寧(今南京)以後,因陋就簡,將原先江寧府治的舊址作了行宮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景定建康志》裡的插圖

宋高宗停留江寧期間,下令將江寧府改為建康府並有定都的打算。但在建康府逗留逾年後,高宗又繼續南下,經浙西到了臨安(今杭州)。此時的宋高宗,還沒打定主意定都哪裡。紹興二年(1132年),他詔令在江寧府舊治的基礎上修建行宮,並要求行宮要修得簡單,強調不要傷財害民,還提出要戒用象牙筷子等奢侈物品。此後,高宗數次往返建康與臨安,最終在紹興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但南京作為留都的身份一直保留了下來

宋高宗的行宮舊址到底在哪兒呢?近年來在戶部街附近的考古發掘證明,大體上北至今羊皮巷、戶部街一帶,南到建鄴路、白下路一帶,西到張府園小區,東到火瓦巷一線,其中軸線與南唐皇宮相一致,大概就是今洪武路。洪武路以南的中華路,則是當時的御街。

明代導遊圖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圖集》卷二收錄有託名明人仇英的《南都繁會圖》。明永樂年間的南京城究竟是什麼樣子?當時的人們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南都繁會圖》全長355釐米、寬44釐米,畫面從右至左,由郊區農村田舍始,以城市的南市街和北市街為中心,在明故宮前結束,有109家商店及招幌匾牌,1000多個職業身份不同的人物,侍衛、戲子、縴夫、郵差、漁夫、商人等“行走”在長卷上,儼然

一組帶視頻的“南京頭條”

這條加長版的“視頻新聞”裡,細看之下還植入了不少商業廣告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沖天招牌,“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又叫“沖天招牌”,往往在門前當街豎立。用兩片長條石深埋地下,露出地面的兩石之間則夾豎一個很長很長的黑漆金字招牌。石條有洞,可以把招牌栓緊。

招牌很高 ,遠遠就能望見,比如一家澡堂招牌上寫著“脫衣認號,臨行看箱;公文財物;如若不交, 失物不管”——簡單粗暴,打個廣告。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青龍招牌 ,又稱“青龍匾”,當時店家格局大都類似,當街的一節櫃檯陳列著商店的主要商品,另一面櫃檯則是向內面對顧客營業的場所,櫃檯的裡端就會豎著一塊“青龍招牌”,長方形,黑底金宇,題的是名家書寫的正楷大字。

有的說明商品的道地正宗,有的說明所經營商品的歷史淵源。比如酒店最常見是“太白遺風”、“劉伶停車”、“杜康佳釀”等;米行會標榜“食為民天”,水果店就寫“南北果品”、“四時鮮果”,還有就是表明自己的不凡逼格——“德愛堂沈家, 祖傳七代小二七珍丹,只此一家,並無二處”。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天之”、“美祿”是賣酒的,“十千腳店”是,供人臨時歇腳的小客店,“飲子”是茶餐廳,“神刻”、“看命”、“決疑”、“卜卦命館”、“相館”、“陽宅地理”,不用多說,這是“大師”們的廣告了。除了這些,圖捲上還有好些

有情懷的廣告——“性情雅淡猶留古,詘酒風流直欲仙”,沒點文化你還看不懂他賣的是啥。這是因為明代後期後,很多讀書人被商家所聘投身廣告創意行業。

《南都繁會圖》裡還有舞獅和扛燈遊行的隊伍,細看之下還有招牌,這是表演廣告的隱形植入了。

餐飲娛樂業瞭解一下

《南都繁會圖卷》畫中,城郊近處有幾家手工作坊,“義興油坊”、“專染紗羅”的染坊,明代南京絲織業中的緞既多而有名,它大多集中於地勢較高、潮溼較少的京城西南地區。此外,也生產絨、綢,孝陵衛一帶所生產的“衛絨”,甚受歡迎。“衛絨”主要集中於江寧府署迤西的“絨莊”,進行交易。南京的綢稱為“寧綢”,銷售於全國各地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 清中期果綠色寧綢金玉滿堂旗裝夾袍

進了市區,核心CBD映入眼簾。

明正德《江寧府志》記載南京的商業鋪行有104種,而且每種行業還不止一戶,其中“糖食鋪戶約有三十餘家”。畫中的幌子招牌還體現了當時貿易的繁榮,“西北兩口皮貨發客”、“立記川廣雜貨”、“福廣海味發客”、“川廣貴德森字號”,不少店鋪裡還販賣遠渡重洋而來的進口貨——圖卷裡不少老者戴著老花鏡,一家店鋪裡客人還在試戴墨鏡,實在是太時髦了

明代後期南京茶樓茶館有不少“網紅店”,《南都繁會圖》上就有“茶食店”、“茶社”、“名茶發客”等招牌幌子。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 《南都繁會圖卷》中老者佩戴眼鏡

據說南京在萬曆以前沒有茶樓茶社,“萬曆癸丑年(1613年)新都人開一茶坊於鈔庫街,此從來未有之事”。萬曆四十六年,又有一個僧人開茶社於棚口,曰“五柳居”。

當時南京釀酒業十分發達,《江寧縣誌》載南京有“酒坊”不少,最著名的是靈谷寺前霹靂溝之水,號稱最宜釀酒,明代孝陵衛生產之衛酒即用此水。這種酒“甜而濃,易醉人,有迎風倒之名”。

所以畫卷中“酒店”、“酒樓”及“酒”幌處處可見。南京的南市,在斗門橋東,舊為歌館酒樓之地,還有來賓、重譯、清江、石城、鶴鳴、醉仙、樂民、集賢、謳歌、鼓腹、輕煙、淡粉、梅妍、柳翠、南市等北市十六樓,也是南京人愛去的酒樓。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湧和布莊”、“網巾”、“帽巾”、“京式靴鞋店”、“布店”、“紬絨老店”、“勇申布莊”、“靴鞋老店”,這畫的是明代南京人的時尚style。當時南京的元青寧綢,色澤光亮,主要用來製作冠履,另有杭綢運至南京,主要用以製作衣服。南京的緞年產量很大,以玄色為最佳,次為天青。此外,還有府綢、絨縐,都是當時的大宗產品。

“樂賢堂名書發兌”、“書鋪”、“畫寓”、“裱畫”、“刻字碑”、“古今字畫”,南京人愛讀書的紙墨香氣從那時就開始氤氳了,在這些鋪戶裡,有來自各地的許多技藝高超的刻書、鐫碑、制墨、制筆、裱褙字畫的工匠。

“古董鋪子”的前世今生:地圖裡的南京故事


圖片來源於《週末》報2018年8/3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