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朱自清曾形容“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时光荏苒,这座“古董铺子”里的有些宝贝已经踪迹难觅,它们的前世今生却可以从《南京古旧地图集》的500多幅古旧地图里找到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图集》主编、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说,《图集》从收集到整理出版,前后耗时十年

“一开始,是收集内地的南京古旧地图。比如,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省外的,像是复旦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博物馆等机构,也藏有相关的地图。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海外机构的地图数据库中,收集南京地图档案约30余件。这些地图当中,有一些质量非常好,比国内的保存得还要好。我们也通过各种办法,拿到了电子版。借《南京古旧地图集》的整理与出版,让这些珍贵地图回归故土,为南京悠久的历史拼出更完整、更真实的空间样貌,这是难能可贵的机缘。”


从方框到八边形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涉及南京的古旧地图,现存最早者成于宋代,而自明时起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南京的地位开始得到突显。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姚乐在《二十世纪前中外大视域地图中的南京》中提到,在以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政区断限的《大明混一图》中,表示南京城的图式符号还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框,上书“皇都”。在长江北岸、淮河南岸还有一处图符的大小与南京相近,那是在明太祖故里凤阳营建的“中都”。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大明混一图》:此图是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代世界地图

到了成于明正德七、八年间(1512—1513年)的《杨子器跋舆地图》中,南京的图符已经变成了一个醒目的黄色八边形符号,内书“南京”二字和“应天”、“上元”、“江宁”等府县名称。到了成于1570年代的

《王泮题识舆地图》,南京城在八边形外又包了一圈城墙图案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杨子器跋舆地图》。地图内容丰富,行政区各较翔实,图中水系完整,海与岛屿都有不同符号标出,并按照比例尺绘制

《杨子器跋舆地图》

中,所用图符到了眼花缭乱的23种,其时南京已经降格为陪都,但图符仍明显区别于中都凤阳府和浙江藩司治所杭州府所用的红圈,也比表示诸如镇江府这类普通府城及州城的小白圈、表示一般县城(如句容县)的长方格、表示卫所驻地(如太仓县)的菱形格都要显眼,从而彰显了南京的特殊地位。

明代所绘地图已经相当精准,在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中,南京城和溧水、高淳等应天府属县的定位,已与近现代地图十分接近。与此同时,存世彩绘全国地图也变得多了起来。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广舆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图集

灵魂诗人的创作花园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 《延禧攻略》打出乾隆第四次南巡的字幕

《延禧攻略》第61集,乾隆带着魏璎珞出门“溜达”了,字幕提示:“公元一七六五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开始,浩浩荡荡的队伍由北京启程,经山东入江苏……”

乾隆六次南巡,六次都到了江苏,六次都到了南京。时间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栖霞行宫图》

皇帝南巡,下榻之所自然要建行宫。南京有个

大行宫,那是江宁行宫(江宁织造署)留下的地名。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南巡六次到南京,五次都住在那里。乾隆十六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将江宁织造署扩建,为乾隆首次南巡来南京做准备。

也是在乾隆第一次南巡那一年,尹继善开始在栖霞山中修建行宫。历时6年,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前建成了栖霞行宫。据《南巡盛典》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五次共45天都住在这里。

不过可惜的是,栖霞行宫毁于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 乾隆御题诗《游栖霞山》

乾隆第二次南巡时,栖霞山行宫及其附属建筑已建造完成,有春雨山房、太古堂、夕佳楼、石梁精舍等。面对山川秀色,乾隆盛赞栖霞山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一口气批量生产了《游栖霞山》、《紫峰阁》、《春雨山房》、《太古堂》等诗作。这次南巡,怀孕的令妃随驾。

乾隆第二次来到栖霞行宫作诗23首,第三次驻跸栖霞行宫写诗29首……总之这里简直是灵魂诗人乾隆的灵感之地,几次南巡他共题诗100余首,书写楹联、匾额50余幅,御碑10余块。

流窜皇帝的行宫

《图集》二卷收录有一幅南宋的《府城之图》。文字说明显示,这幅图出自南宋《景定建康志》。《景定建康志》修订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并因年号得名,是南京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文献,其中收录的地图,更是珍贵。

《府城之图》显示,南京当时有一座“行宫”。这座行宫东、北、西三面临水,南边有东虹桥、钟山坊、亲事营、天津桥、石城坊、西虹桥等地标。这座行宫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清代康熙乾隆的行宫,而是宋高宗的行宫。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 《景定建康志》所附《府城之图》上的赏心亭

1127年,金军攻破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商丘即位,史称宋高宗。宋高宗即位后,面对北方大片国土丢失、金兵虎视眈眈,不得已开始南渡,一度曾将都城迁到南京,最终又定都杭州。也因此,南京早在宋代就有了“留都”的称号。

关于宋室迁都南京,《景定建康志》记载:“高宗皇帝复受天命,再造鸿业,翠华难渡,首幸江宁,乃即府治以建行宫。”意思是说,宋高宗南渡到了江宁(今南京)以后,因陋就简,将原先江宁府治的旧址作了行宫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景定建康志》里的插图

宋高宗停留江宁期间,下令将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并有定都的打算。但在建康府逗留逾年后,高宗又继续南下,经浙西到了临安(今杭州)。此时的宋高宗,还没打定主意定都哪里。绍兴二年(1132年),他诏令在江宁府旧治的基础上修建行宫,并要求行宫要修得简单,强调不要伤财害民,还提出要戒用象牙筷子等奢侈物品。此后,高宗数次往返建康与临安,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但南京作为留都的身份一直保留了下来

宋高宗的行宫旧址到底在哪儿呢?近年来在户部街附近的考古发掘证明,大体上北至今羊皮巷、户部街一带,南到建邺路、白下路一带,西到张府园小区,东到火瓦巷一线,其中轴线与南唐皇宫相一致,大概就是今洪武路。洪武路以南的中华路,则是当时的御街。

明代导游图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图集》卷二收录有托名明人仇英的《南都繁会图》。明永乐年间的南京城究竟是什么样子?当时的人们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南都繁会图》全长355厘米、宽44厘米,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始,以城市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在明故宫前结束,有109家商店及招幌匾牌,1000多个职业身份不同的人物,侍卫、戏子、纤夫、邮差、渔夫、商人等“行走”在长卷上,俨然

一组带视频的“南京头条”

这条加长版的“视频新闻”里,细看之下还植入了不少商业广告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冲天招牌,“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又叫“冲天招牌”,往往在门前当街竖立。用两片长条石深埋地下,露出地面的两石之间则夹竖一个很长很长的黑漆金字招牌。石条有洞,可以把招牌栓紧。

招牌很高 ,远远就能望见,比如一家澡堂招牌上写着“脱衣认号,临行看箱;公文财物;如若不交, 失物不管”——简单粗暴,打个广告。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青龙招牌 ,又称“青龙匾”,当时店家格局大都类似,当街的一节柜台陈列着商店的主要商品,另一面柜台则是向内面对顾客营业的场所,柜台的里端就会竖着一块“青龙招牌”,长方形,黑底金宇,题的是名家书写的正楷大字。

有的说明商品的道地正宗,有的说明所经营商品的历史渊源。比如酒店最常见是“太白遗风”、“刘伶停车”、“杜康佳酿”等;米行会标榜“食为民天”,水果店就写“南北果品”、“四时鲜果”,还有就是表明自己的不凡逼格——“德爱堂沈家, 祖传七代小二七珍丹,只此一家,并无二处”。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天之”、“美禄”是卖酒的,“十千脚店”是,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饮子”是茶餐厅,“神刻”、“看命”、“决疑”、“卜卦命馆”、“相馆”、“阳宅地理”,不用多说,这是“大师”们的广告了。除了这些,图卷上还有好些

有情怀的广告——“性情雅淡犹留古,诎酒风流直欲仙”,没点文化你还看不懂他卖的是啥。这是因为明代后期后,很多读书人被商家所聘投身广告创意行业。

《南都繁会图》里还有舞狮和扛灯游行的队伍,细看之下还有招牌,这是表演广告的隐形植入了。

餐饮娱乐业了解一下

《南都繁会图卷》画中,城郊近处有几家手工作坊,“义兴油坊”、“专染纱罗”的染坊,明代南京丝织业中的缎既多而有名,它大多集中于地势较高、潮湿较少的京城西南地区。此外,也生产绒、绸,孝陵卫一带所生产的“卫绒”,甚受欢迎。“卫绒”主要集中于江宁府署迤西的“绒庄”,进行交易。南京的绸称为“宁绸”,销售于全国各地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 清中期果绿色宁绸金玉满堂旗装夹袍

进了市区,核心CBD映入眼帘。

明正德《江宁府志》记载南京的商业铺行有104种,而且每种行业还不止一户,其中“糖食铺户约有三十余家”。画中的幌子招牌还体现了当时贸易的繁荣,“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立记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发客”、“川广贵德森字号”,不少店铺里还贩卖远渡重洋而来的进口货——图卷里不少老者戴着老花镜,一家店铺里客人还在试戴墨镜,实在是太时髦了

明代后期南京茶楼茶馆有不少“网红店”,《南都繁会图》上就有“茶食店”、“茶社”、“名茶发客”等招牌幌子。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 《南都繁会图卷》中老者佩戴眼镜

据说南京在万历以前没有茶楼茶社,“万历癸丑年(1613年)新都人开一茶坊于钞库街,此从来未有之事”。万历四十六年,又有一个僧人开茶社于棚口,曰“五柳居”。

当时南京酿酒业十分发达,《江宁县志》载南京有“酒坊”不少,最著名的是灵谷寺前霹雳沟之水,号称最宜酿酒,明代孝陵卫生产之卫酒即用此水。这种酒“甜而浓,易醉人,有迎风倒之名”。

所以画卷中“酒店”、“酒楼”及“酒”幌处处可见。南京的南市,在斗门桥东,旧为歌馆酒楼之地,还有来宾、重译、清江、石城、鹤鸣、醉仙、乐民、集贤、讴歌、鼓腹、轻烟、淡粉、梅妍、柳翠、南市等北市十六楼,也是南京人爱去的酒楼。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涌和布庄”、“网巾”、“帽巾”、“京式靴鞋店”、“布店”、“紬绒老店”、“勇申布庄”、“靴鞋老店”,这画的是明代南京人的时尚style。当时南京的元青宁绸,色泽光亮,主要用来制作冠履,另有杭绸运至南京,主要用以制作衣服。南京的缎年产量很大,以玄色为最佳,次为天青。此外,还有府绸、绒绉,都是当时的大宗产品。

“乐贤堂名书发兑”、“书铺”、“画寓”、“裱画”、“刻字碑”、“古今字画”,南京人爱读书的纸墨香气从那时就开始氤氲了,在这些铺户里,有来自各地的许多技艺高超的刻书、镌碑、制墨、制笔、裱褙字画的工匠。

“古董铺子”的前世今生:地图里的南京故事


图片来源于《周末》报2018年8/3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