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发动机为什么那么先进?

让时间留住最真的人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小日本个子不高,在历史上长期都是矮冬瓜,但是日本的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是值得推崇的,虽然现在来说,日本的这种精神有所弱化,但是在历史上日本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可是要傲视全世界,这一点和德国绝对有得一拼。



众所周知日本的发展是从明治维新开始,还有多少人知道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人就大力发展重工业,当时为了发展重工业,从欧美等国连偷再骗,用尽了各种手段终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体系,在这一点的发展延续上和欧美完全不同,欧美等国是先从纺织业的轻工发展,而日本直接进入重工业,一个是它发展的比欧美晚有借鉴,另一个就是中央政府直接参与插手改革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工业体系并没有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特别是人才,各类人才没有出现断崖式的断层,而且基本完整的保留下来,甚至开始传承,这给后来的日本工业腾飞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的朝鲜战争和对越战争谁能想到,却成了日本重新崛起的一个契和点。

由于美国在亚洲作战的需要,跨越半个地球运输军事物资,远不如在日本直接生产物资来得方便,选择日本的原因,就因为日本的工业体系很完整,只要放开日本的物资采购,拿出技术资料和设备,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日本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军训物质,美国的这一政策直接奠定的新日本工业技术的崛起,而经过几代人的琢磨,各种发动机技术也追上了世界的潮流,甚至赶超。

还是那句话,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日本的重工业和发动机工业上颇具实力,但是在别的产业上就出现了短腿。

重工业的机械整合相对简单一些,可是信息工业的整合就不那么简单了,日本就是在这方面吃了大亏,甚至现在已经在逐渐退出信息产业,因为日本在信息上的整合相当差。

我买过一个日本的索尼手机,当时的售价4900,已经快赶上苹果的手机了,我看中的是日本手机的像素和它的视频功能,可以说在当时这两项功能相当强大,同期的三星手机和他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可是三个月以后,这款索尼手机就走不动了,当时的三星手机还跟刚买的一样,基本上没有任何卡滞,今年用的索尼手机半年,我只好把他抛弃了,那么强大的视频功能,那么强大的像素,可是整合出的手机就是这样垃圾。

现在的日本也只有工业制造业还是一直很强大,发动机也更不用说了,只不过未来还能强大多久就不知道了。特别是近年来传出日本钢铁业造假,对日本工业打击更是雪上加霜。

我不喜欢日本人,但不代表我不喜欢日本人的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每个民族都有他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我们该学习的还是要学习,古话说师夷而制夷,但愿我国能够奋起直追,直至完成超越,让我们重新成为日本人的师傅,而不是并行者。

(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丢掉了这个主因,一切都是枉然)

我是刘辉,一个伪军迷。


盛世愚人诗词


首先我不是什么精日分子,也没有吹嘘小日本的目的。要说日本摩托车发动机的技术先进那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摩托车在两冲程时代的时候,人家的四冲程四缸发动机已经满大街都是。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主要应该还是离不开以下几点。


1.进入工业制造的时间久,虽然一开始他们也是模仿但人家进入工业制造的时间久,这就为他们取得了制胜的先机。

2.工业基础好,想要的东西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包括材料,工具等不需要太多的依赖别人。

3.精神支柱强,任何事物人是第一要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研发能力。


4.有大量的闲余时间搞科研,因为战后重建人人都在积极面对,想要迅速摆脱这种窘迫的局面使得人们有大量的闲余时间进行科研。

我想主要就是以上几点进入行业的时间早加工业基础好在再加上有大量闲余的时间,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积极面对想要迅速摆脱这种窘迫的局面,使得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略胜别人一步。

而反观国内摩托车厂家能拿出手的也就是水冷发动机。虽然始终保持在产销量全球第一的位置但都是在玩别人剩下的技术,不是扩缸就是模仿在技术上很难有大的进展。造成这种差距有很多的原因,工业制造的水平低,进入的时间短,只是看中眼前利益忽略了企业长远的发展,缺少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都是主要原因。所以国内摩托车厂家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包括汽车制造商也是一样。


骑士分享


日本的发动机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发动机。在90年左右我骑过一辆金城雅马哈-100摩托车。

其优秀的爬坡能力,极度的省油,每个零部件都可以说都是精耕细做。至今让人难忘。在骑了几年以后,由于我的保养没有做到位,活塞出现了裂纹,并且是个很大的裂纹。但这并没有影响发动机的功率。仍然是强劲十足。

最后这辆爱车,终止点出在横梁上,某一天正在下一个很大的山坡时,横梁突然断裂。若不是我驾驶技术过硬,只怕是要啦下个车毁人亡。顺便说一句,这辆摩托车发动机是雅马哈,其余部件全部是国产的。

有时感觉很纳闷,咱宇宙飞船都造出来了,为什么一个飞机✈️汽车🚙的发动机都造不出来一个让人放心的。


东篱吟


这是多年的科技研发,多年的技术沉淀,精密的制造设备,优良的原材料,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管理体系造就的结果。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经看到一个漫画,说的是一个大鲨鱼吞着一个中型鲨鱼,中型鲨鱼吞着一个小鲨鱼,寓意日本产汽车吞食美国产汽车,美国产汽车吞食西欧产汽车。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产的汽车已经畅销全世界。时至今日,日本生产的汽车仍然畅销全世界。同样畅销全世界的还有日本产摩托车,小排量摩托车已经称霸东南亚市场30余年时间,大排量摩托车的生产技术基本上称霸世界,和宝马摩托车、杜卡迪摩托车有一拼。日本制造的摩托车发动机之所以质量优良,是多年科研人员辛勤劳动,多年的技术沉淀,零部件制造的精益求精,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严格的生产管理密不可分(注:国产汽车和摩托车制造技术,只有努力进取,埋头苦干,工艺上精益求精,科技创新,技术沉淀,才能畅销全国,走向世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本人买了一辆日本产川崎KH-125型摩托车,用了十几年,在买车后我买来一个保险杠,准备安上时,摩托车修理工用一把普通梅花扳手撤卸一个长螺栓,竟然把梅花扳手拧弯都没有松动此螺栓,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组装发动机扭矩多么的大。因种种原因我把摩托车处理时,车把和钢圈、排气筒电镀件仍然铮亮,没有一点锈迹,发动机总成没有打开过,前后减震器竟然不漏一滴油,汽油箱烤漆仍然和买时一样没有变色。上个世纪1988年,我单位花费10万元多点,买了二辆日本产荷载3.9吨的五十铃小型货车(注:标注3.9吨是指不超过这个载重的情况下,各项指标都能保证正常,如果超过这个荷载数,有可能刹车距离等受到影响),我曾经乘坐该车从开封往返江苏扬州拉货,那清脆的排气筒声音至今还记忆犹新,使用近10年时间,二辆五十铃小型货车,都没有见发动机底部漏油渗油现象。现在的日本产大排量摩托车,如川崎1100cc和铃木1100cc摩托车,最高设计时速达到惊人的近450公里,几乎和中型飞机的起飞速度相同。大家还有目共睹的是,在德国和日本,你很难买到假冒的任何产品,政府对制假贩假的打击力度非常大,企业依靠良好的信誉,规模化、系统化的生产经营,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正因为日本制造的汽车,摩托车和发动机,质量优良,性能卓越,才畅销全世界,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河南省开封市维特拉车友武大师 2018年9月9日 6:15























52702913297


精益求精,是日本机电工业企业的立世的根本,越精密,制造技术难度越大,别人想要赶超的难度越大,就可以形成所谓的技术壁垒,就可以垄断市场,这是聪明的经济竞争策略,不是什么良心。


蓝天白云57339906


日本人做事诚实~不会偷工减料~不会拉关系走后门~不会制造假货坑害消费者~日本人对科学技术一丝不苟,日本人深深懂的质量能带来长久的利润!中国人就不懂次道理。


手机用户6030070


中国摩托车为什么日本摩托车日本公司都发展得比较早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中国和日本的国情不同。日本可以把,微小的东西做的很精细。很极致。也就是说战术很好。战略很差。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的农村城市,大街小巷。到处都穿插扯大排量摩托车。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那种声音。那些安全度。那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变成了战场。这是在中国不禁摩的情况下。可能中国的大排量摩托车比现在技术还要好一点。日本车还是主导。大排量摩托车的优点我就不说了。没啥缺点。首先噪声大,国人不爱戴头盔,安全度低。耗油高。保养贵。价格高。收配件贵。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中国的电动车就不一样了。都是店名带电机。基本上所有国产电瓶车的核心部件。电瓶和电机都是通用的。这就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通用就代表价格优惠。新配件可以随时更换。使用成本就降低了很多。相对比摩托车电动车基本上不需要什么保养。没有大排量摩托车开的快那是肯定的。但是他的优点也显而易见正是摩托车的缺点。价格便宜。基本不需要什么保养。配件通用。非常符合中国国情。日本的摩托车战术很好。中国的,电瓶车战略战很棒。恰恰是中国和日本两个民族的区别。有一个重要的原因。70年代日本。摩托车也相当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发现台湾人非常喜欢摩托车。认为中国大陆,会跟台湾人一样?有钱以后会大量购买摩托车,为了抢占中国这将来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日本人花大力气大量的资摩托车,你知道中国一直禁摩。让日本很受伤。


吻到风停


日本作为战败国,当时的战斗机每天都能生产一千架,这在当时就是世界最先进的,我在97年的时候见到了日本战败留下的五十铃三轴6轮越野货车,V8的发动机比我们九十年代的发动机就先进很多,我一查还是1943年的车,五十多年了,所以说日本机械工业先进我们五十年。


丁飞云


50年代日本人摩托车业刚起步,没有名气,于是就仿冒佳娃,大炮,哈雷,但做得比原厂还要好,人家来打假却无话可说,最终5家摩托车厂本田,川崎,铃木,山叶,另一个记不起来,打败了全世界摩托车厂,就象飞鹰刀片被做得更好仿冒厂打败一样


太阳125933863


20世纪50-80年代,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主要手段是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在短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使日本科技实力一下子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战后日本大量引进了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到1981年为止,共引进技术三万余件。这些技术的引进为日本经济的发展赢得了时间,节约了资金,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了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日本经济高速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就日本技术引进的经验、作法作如下探讨。

 日本战后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

  1.政府干预,统一管理。从1950年到1968年的近二十年间,政府对引进技术一直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这样做使政府既能控制外汇平衡,又能控制进口技术的构成,使之符合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还能影响技术贸易的成交价格和其他成交条件。

  2.技术引进与政府产业政策挂钩。政府通过各种法律与经济手段引导、控制技术引进活动,使之与政府的产业政策相协调。在政府的指导下,有重点、有系统地引进外国技术,使企业井然有序地进入特定的技术领域,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成功地塑造了日本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同时使引进技术与国家技术体系协调一致,基本上解决了社会横向配套能力对技术发展的制约问题。

  3.引进技术以扩大出口为目标。日本在经济发展中,注意根据世界市场的变化,发挥本国的优势,选择特定的产品优先发展。技术引进也主要为这一目的服务。引进的技术既包括特定产品的制造技术,也包括影响产品质量的相关技术。技术引进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以使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为直接目标。政府在对引进技术进行审批时十分注重该技术对提供进口替代产品或出口产品的贡献。

  4.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广泛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本国的“自主技术”是日本技术发展的主要特色。日本的“企业主导型”研究开发机制也比较适合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国产化。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日本企业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用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发展,这方面的费用往往几倍乃至十倍于技术引进的费用。五十年代,日本研究开发费用的一半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日本技术引进获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做得好。

  5.技术引进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政府对技术引进进行了直接干预,但是,日本战后技术引进的基础仍是市场机制,技术引进的主体是企业。日本战后的发展模式是“加工贸易立国”,在国际竞争的条件下,日本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经常地寻求新技术,这成为日本技术引进活动的根本动力。也正是这种机制促使日本企业特别重视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

战后各个时期日本技术引进的重点

  战后日本各个时期引进技术的构成与引进重点逐步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1.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由基础工业,重、化学工业向消费品生产领域和高技术产业过渡;3.受国际经济环境和世界市场变化的影响。

  五十年代前半期,日本经济处于恢复期,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短缺,市场狭窄。为了节约外汇,技术引进仅限于政府指定的重要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运输机械、采矿业等基础产业和通信器材、医药品、农药等需要进口大量国外产品的产业。引进的技术多属于欧美国家在战前和战时开发的技术。

  五十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进入发展期,经济实力、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从1956年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间投资热。这一时期技术引进的特点是围绕重、化学工业逐步向引进资本密集的大型技术的方向发展。同时开始引进以培植新产业、开发新产品为目的的技术。例如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一部分石油化工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原子能技术等。

  六十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经济思想上突破了强调提高资源自给水平的传统认识,实现了从“经济自立主义”到“经济合理主义”的转变。规定:以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为轴心,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谋求生产的多样化,以便构造一个适合于世界市场的输出结构。这一方针对日本六十年代的技术引进有着直接的影响。

  六十年代前半期,技术引进的重点仍在重化学工业,但同时与消费品和其他可供出口产品有关的技术引进项目开始增多。原来比较落后的机械工业也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电子工业、通信器材的技术引进大幅度增加。石油化工技术的引进仍很活跃。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大型化,大型技术的引进数量已经超过小型技术,从而在技术引进活动中占了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引进的技术主要是战后开发的新技术。

  六十年代后半期,技术引进向多样化发展。在各个产业部门内部,引进的重点放在消费品生产技术上,如电气机械制造业引进技术主要用于室内空调器和彩色电视机之类的家用电器。在引进技术中,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省力化、高速化、自动化等要求为目的的技术占很大比重。此外,宇宙开发、原子能、海洋开发等尖端技术的引进也逐步增多。

  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稳定增长。这时,日本的工业生产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本国技术也已接近欧美先进国家的水平。但是,接踵而来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主要依赖于国外廉价能源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此外,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工业污染和公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日本的产业结构开始从重、化学工业向知识集约化、服务化方向发展。1973年以后,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引进大大减少,引进的重点转向了原子能、飞机、宇宙开发、电子计算机、激光、光纤通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以及一些与能源开发和节能有关的技术。与流通、消费、防止公害有关的“软技术”的引进也大大增加。另外,开始注意引进那些在技术提供国也尚未付诸实用的有发展前途的“实验室技术”。

  日本各个时期技术引进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趋势。日本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发展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高涨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