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擦亮「民兵+」建設的特色品牌

玉树:擦亮“民兵+”建设的特色品牌

治多縣將“民兵+”納入縣政府應急管理和經濟增長體系,協調配發135 輛越野摩托車組建“高原輕騎兵”

青海新聞網訊 何為“民兵+”建設?

可以說,“民兵+”起點源於調整改革,理念萌於“互聯網+”、探索始於生態管護。在高原民族地區開展“民兵+”這項工作,有著更加深刻和極為特殊的意義。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6年9月24日,在素有“黃河正源”的曲麻萊縣舉行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保護區民兵建設試點現場觀摩會。首次將民兵隊伍建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謀劃,按照“縣建連、鄉建排、村有班”的編制模式,全部納入民兵編組,探索具有地域特點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生態管護員組織管理和民兵隊伍建設雙促共贏。

自此,玉樹州全面推廣“民兵+”工作,為保護生態挑重擔、脫貧致富走前列、備戰打仗當重任,充分發揮生態管護員特殊的地緣血緣優勢,培養生態管護員民兵、加強生態管護員民兵情報信息隊伍建設,並組織參與社會綜合治理、應對突發情況活動等,構建出具有高原特點、藏區特色的新型態保護區民兵隊伍和基幹力量。

需要——關鍵時候,能夠拉得出、頂得上、解決得了問題

一個地區,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在百舸爭流的發展大勢中把握方向,找到一條適應自身實際、符合發展規律、體現科學發展的光明之路。

而對於集民族地區、高原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所有困難與特點的“三江之源,聖潔玉樹”而言,要後發趕超,一定要找準優勢。首先要發揮好資源優勢,資源一旦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玉樹的前途不可限量。

遵照習總書記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的囑託,以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的新思路,玉樹州積極把“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把三江源生態保護作為最大的政治堅守好、最大的責任擔當好、最大的民生保障好。

遵循“著眼全局統籌、納入體系統建、軍地合力統抓、遂行任務統用”的思路,玉樹積極探索新時代民兵編組、訓練、使用、管理、保障的方法路子,努力實現“力量體系化、編建規範化、訓練專業化、裝備配套化、保障機制化、能力多樣化、行動戰鬥化”的要求,不斷擦亮“民兵+”建設的特色品牌。

走進萬里長江第一縣的治多縣,境內的可可西里是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被形象地稱為“地球第三極”。藏羚羊、白唇鹿、藏野驢、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遍及,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過去的2017年,“最美治多人”的評選表彰活動中,原扎河鄉民兵連長才仁求措入選。這也是玉樹不遺餘力推進“民兵+”工作的縮影。

“我們一定要把民兵隊伍建設與治多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統抓統建,把各類優惠政策向民兵傾斜,在動用使用上,與完成縣鄉大項任務結合起來,真正讓民兵成為治多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成為搶險救災‘突擊隊’,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常備軍’,成為脫貧攻堅的‘示範隊’。”治多縣委書記任寶元表示。

趨勢——力量體系化、編建規範化、訓練專業化、行動戰鬥化

一切靶向準確的“民兵+”措施,一切縱橫密佈的“民兵+”工作推進,必將發揮玉樹地區民兵工作軍地齊抓共管優勢,把“民兵+”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謀劃、放在國防建設中協調推進,提高資源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牧民昂扎是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昂拉村的村民,已經當民兵8年了。閒暇的時間裡,昂扎和村裡的其他民兵還會組織做一下簡單的訓練,尤其是針對大部分來自牧區,文化程度低,守法意識差、防護能力弱的同伴,在訓練中設置必練科目的同時,還會新增高原衛生常識、交通法規、法律法規等內容。

“我是民兵,還是一名盡職盡責的生態管護員。”這是昂扎最驕傲的自我介紹方式。自2011年加入到村裡的生態管護員隊伍中,昂扎便和自己生活的這片草原的山山水水,以及其中的野生動物結下了不解之緣,好像這裡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與他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樣。

“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這是“民兵+”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加強新時代“民兵+”建設,則是落實改革強軍要求、拓展職能任務、構建新型力量的大勢所趨,需要我們按照體系化建設、融合化發展、法制化推進的思路,有效破解矛盾問題,探索玉樹特色建設新模式,推動民兵改革轉型落地見效。

玉樹響應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黨政“一把手”負責、屬地化管理責任、績效評價、離任審計、問責和責任終身追究機制。

玉樹州著眼藏區社情動態,充分發揮“民兵+”特殊的地緣血緣優勢,加強生態管護員民兵情報信息隊伍建設,並組織參與社會綜合治理、應對突發情況活動等。民兵帶頭退牧還草、退耕還林,保持草畜平衡,帶頭講解傳播生態環保常識。開辦畜牧養殖、經商營業等實用技能培訓,鼓勵廣大民兵率先勤勞致富、產業致富、科技致富,充分發揮廣大民兵在帶頭脫貧摘帽中的榜樣引領作用。

改革——打造加強新時代“民兵+”建設的特色品牌

以治多縣為例,“民兵+”工作推進一年來,治多縣從4000餘名管護員中編實基幹民兵300名,組建生態巡護突擊隊,根據長江源區管委會的要求,通過定期、不定期開展成規模的野外生態巡護,打擊盜獵行為,護送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順利遷徙,救治受傷幼崽,驅趕不法分子實施濫採濫挖等不法行為,確保了核心園區珍稀野生動物種群逐年增加,濫採濫挖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推進新時代“民兵+”建設,涉及領域廣、牽扯部門多、落實週期長、組織協調難,這就要求清晰界定軍地抓建責任、配強抓建隊伍、落實配套保障、完善長效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通過常態抓、持續建,切實發揮“八隊”作用、形成品牌效應。

——支援保障打贏的“戰鬥隊”。加強“民兵+”建設的核心指向是備戰打贏。採取基地輪訓、在崗自訓、掛鉤訓練、以勤代訓等方式,強化民兵遂行任務能力和戰鬥精神培養。組織黨政軍警帶相關民兵分隊進行聯合演練,提升快速反應和整體行動能力,確保民兵應急分隊4小時、其他分隊48小時內能夠完成動員集結準備,有效配合遂行任務。

——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隊”。民兵歷來是黨的理論在基層的忠實宣傳者和踐行者。組織民兵學習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民族宗教、精準扶貧、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法規制度,確保黨的主張、意志和聲音第一時間在基層落地。

——鞏固基層政權的“工作隊”。堅持以“三基”建設和“六聯建”活動為實踐平臺,組織民兵擔負調解內部矛盾糾紛、社會綜合治理、維護民族團結等任務,做黨在基層聯繫群眾的紐帶,真正成為保衛生產、保護群眾、鞏固政權的基礎力量。

——生態環境的“管護隊”。依據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把民兵隊伍建設與生態保護管護力量建設結合起來,加強生態省情教育、生態建設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成建制參與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投身重大生態修復等活動,助力打好“藍天綠草清水”保衛戰。

——情報蒐集的“信息隊”。加強重點地區、重點部位民兵情報信息員隊伍建設,按照縣(市、區)民兵信息中心不少於30人、鄉(鎮)民兵信息站不少於10人、村(社區)民兵信息點不少於3人的要求,建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民兵信息網絡體系,當好黨和政府的“千里眼”“順風耳”。

——反恐維穩的“先遣隊”。堅持把民兵應急分隊納入本地區維穩重要力量和應急指揮體系,廣泛開展“一兵穩一戶、一班穩一村、一連穩一鄉(鎮)”活動,努力在執行重大活動安保警戒和處置大規模群體性事件中當先鋒、打頭陣,發揮好維護青海長治久安的骨幹作用。

——搶險救災的“突擊隊”。發揮民兵氣候適應、語言相通、人熟地熟情況熟的獨特優勢。按照需求編好建強民兵應急分隊,配備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森林(草原)滅火等專業裝備器材,合理佈設備勤點,確保遇有情況能夠第一時間快速集結、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展開救援、第一時間發揮作用。

——脫貧致富的“幫扶隊”。認真貫徹落實《青海省農村牧區扶貧開發條例》,引導民兵帶頭參加農業科技、畜牧養殖、手工製作、農副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能培訓和參觀見學,開闊視野、提高本領、拓展致富路子,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