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似乎在戏剧小说里,跳崖都有几分戏剧性的味道。

尤是在武侠小说里跳崖似乎往往都伴随着寻得武功秘籍和找到退隐高人功力大升。但是现实里往往却并非如此,如果真的从悬崖跳下去,可能最终的结果仅仅是香消玉殒而已。

但是在今年下半年的短短几月时间里,已经有两个人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死亡,他们并没有武侠小说主角式的命运,或许他们也仅仅是想要找到一处名山大川拥抱死。

7月24日,一男子在华山长空栈道中间位置,自行解开安全绳索后张开双臂纵身跃下。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两个月之后,9月4日在峨眉山景区金顶“瑞吉山石”处,一女子不顾他人劝阻跳崖。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当然这样些许有些与众不同的自杀,网络上自然也充斥着对这样自杀行为的调侃。

@不羁的风武当:上次是华山,这次是峨眉,那么五岳剑派该要瑟瑟发抖了。

@精神之源:雪山千古冷!何葬峨眉峰?

调侃之外,两则新闻的连连爆出,将自杀这个让人有些抗拒的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其实一直以来中国都并非一个高自杀率的国家。

虽然在1995-1999年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长期处于一个居高不下的位置。根据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的调查,90年代前后中国的年均自杀率为23.2/10万。

而近来年自杀率的下降也成为了一个超级热门的话题,甚至自杀率下降一度让香港的相关专家感到震惊。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Paul Yip)也参与了关于大陆地区自杀率的研究,他说,中国大陆的自杀率下降幅度如此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绝无仅有。而且,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未曾为降低自杀率而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也并未动用官方手段进行干预。

可惜同样是知名医学周刊《柳叶刀》的统计,中国青年的自杀率却已经有了抬头的架势。

“选择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诗意的死”这样的网络段子居然在今天被活成了现实。

而说起这两起案件,前者华山自杀的年轻男子或因家属不愿意领尸而无法确认身份,后者跳崖的李某某仅21岁,却也选择一跃而下将自己的大好青春葬送在悬崖边。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青年为什么自杀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为什么?这的确很让人不解。

“这么年轻怎么就自杀了?”这个观点在中年年龄层中非常盛行。

毕竟在大部分中年人的眼中,青年可以说是活在人生最好的年纪里,大把的青春与事件可以挥霍与浪费,他们是最能赚钱也最后活力的社会年龄层。

为什么处在最好的年龄层,未来大有可为的他们选择自杀让不少自诩为走过青年时期的中年人们心生疑窦。

不过或许日本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

日本虽然位居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上涨和走热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创造了出了大量的经济成绩。但是同样日本的社会压力与自杀率也是居高不下,甚至一度名列榜首。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主要自杀人群为中年群体,这个群体的特征是一群陷入了年龄焦虑的人,在白领文化盛行的日本,大公司想要清退陷入年龄危机的中年员工。导致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他们不堪重负最终通过卧轨或者跳楼结束自己的性命。

而如今主要的自杀群体已经由中年逐步过渡到青年。

本来那些已经销声匿迹的日本自杀景点,此刻又已经“人满为患”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位于富士山下的自杀森林)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日本某县景点旁的防自杀标语)

那么为什么日本青年会自杀?

大家或许听过一个词,叫“尼特族”

百科说“所谓尼特族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而更详细的定义来自社会学家的观察,他们发现这个群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得过且过,并没有长期的储蓄和就业规划。曾有一个日本作家这么形容日本新生代中的尼特族,“他们夜间在超市里打着零工,白天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睡觉,而手头一旦出现闲余就会放弃工作,直到把所有的钱的花完,才会有新的就业计划。”

而如今这个起源于英国的名词,却在日本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对应群体。

据日本NHK电视台的一个描述日本青年的纪录片显示,有一组非常恐惧的数据是在千禧一代的日本青年中百分之六十都是尼特族。这让本来就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更加显得死气沉沉。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而很显然,现阶段的国内有很大一批年轻人的群体特征和尼特族极为相似,他们在大城市无所事事,月光,几乎攒不下积蓄,更在大城市完全站不住脚,操心的不过是房租和吃饭而已,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或许中国的“月光族”便是另外一种意义上“尼特族”

所以中国青年一直都是饱受诟病的,主流媒体总是批判青年称“老一辈艰苦卓绝的道德品质在他们身上丝毫不剩。”

但是对于青年人来说却也感觉到一股深深的绝望笼罩着他们。

自然而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意见,更加加剧了青年人与主流媒体的敌对。

而恰恰是这些,就是现如今中国在走向自杀的“自杀青年”们。他们质疑主流媒体的声音,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深深的不安,更在理想和现实中惶恐徘徊无所适从,最终要么夹着尾巴苟活,要么崩溃和自杀。

为什么青年会出现这样的无所适从的社会现象?

很多人不解。因为能形容“尼特族”这个群体的除了“无欲无求”这个中性词之外,几乎都只能找到贬义的词汇。是青年人堕落了吗?是电子游戏、娱乐节目在消磨青年人的意志吗?

不!恰恰相反。

不是电子化的娱乐方式消磨了青年人,而是现如今的中国青年必须要通过电子化的娱乐方式来使自己被消磨到几乎无望的人生找到最后一丝慰藉。

“上升无门,无处扎根”是对大多数青年人最好的写照。

现如今社会教给青年人的第一课,就是一条简简单单的而又露骨和赤裸的逻辑,那就是上升无门而又无处扎根。曾经记得一个香港的高校跟踪调查了一组中国青年,这些青年中不乏一些自信满满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人。而五年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处在一种庸庸碌碌的状态志气全无。

也就是说即使是这些有目标,有能力并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中国青年,最终都陷入阶级固化得过且过的生活。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杀,为什么青年人这么绝望?


而同时大城市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也让大多数年轻人失去了储蓄的可能,更别说真正意义上的在大城市里找到归宿。最终在大城市里就化为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明显分成。

无数“外地人”想要通过努力变成“本地人”

但是很显然并没有这个可能。同时大多数青年也陷入了不上不下的生活,最终意志被进一步的消磨。

最终只需要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就会冲动的自杀。

这份绝望让人逃无可逃。

有时让我们又难免觉得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生活在美国、生活在加拿大的那些人一样,穷并快乐着。纽约等北美的大城市生活成本不高吗?一个30平米的房子,也达到了夸张的1600刀一月。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的美国青年却异常的乐观。

以至于我每次见到他们都感觉到不可思议。或许也只有解答了这种差异性,我们才能逃离这样的绝望的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