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甲子·征文丨邢燕:也曾想过不做儿科医生,这一临时决定让我“情定”北医三院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018年,正值北医三院建院60周年,职工有话要说...

三院甲子·征文丨邢燕:也曾想过不做儿科医生,这一临时决定让我“情定”北医三院

邢 燕,北医三院儿科副主任

你是我心中最好的港湾——我和北医三院的十二载春秋岁月

(北医三院“亲历”系列征文选登)

伴随着医院60周年院庆活动的启动和深入,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期待,12年来的往事也一幕幕涌到脑海,欢笑也好,悲伤也罢,都已经逝去,想想过去的12年时间几乎一半以上都在医院度过,她不是亲人却甚是亲人。她像一个港湾一样让我停靠,伴我成长,她已经见证了我生命1/3的成长过程,而且将继续见证我的成长和生命历程,我也已见证了她1/5的发展历程,而且也将继续见证她腾空而跃的辉煌蜕变,心心相惜,互存感恩。

“缘分”让我格外珍惜北医三院

虽然我自己从本科到博士均为儿科专业,但在关于儿科种种不良报道和儿科同学们频繁改行的影响下,在报考硕士和博士的时候我都努力改变专业,但最后总是阴差阳错的又回归到儿科专业。

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再一次动了念头,仍然有放弃儿科专业的想法。于是,十二年前的一个周二下午,我想把自己的求职简历递送给肾内科主任(由于我硕士和博士都是儿科肾脏专业)。那天下午,我按照查好的肾内科主任出诊时间到门诊,却没有找到主任。当我走到老门诊楼时,看到了儿科门诊,正好碰巧当时的儿科主任李松老师出诊,于是临时决定将简历投给儿科,几天后参加了包括20多人的儿科面试。由于我是科研型女博士,面试时胜出的几率是很小的,但我荣幸通过了面试。

这一临时决定让我“情定”北医三院。多年来,我一直觉得是缘分让我来到北医三院儿科,既然是缘分,就必须好好珍惜,因此,我格外珍惜我和北医三院之间的感情。从此以后,北医三院和北医三院儿科就成了我停泊的港湾和成长的基石。

“亲情”让我倍加爱惜北医三院

2006年8月,我来北医三院报道时老住院楼已被腾空,没过多久,新的门诊大楼建设开始动工,2010年我们儿科搬到新的门诊大楼,2012年儿科的住院部搬到了外科二病区,每每搬入新家,就如同自己家搬入新家一样愉悦和兴奋。

12年来,见证了医院旧貌换新容的过程,工作环境一天天变好,穿梭在医院和科室的各个角落,时刻都能感受到环境的改善。每每看到哪里被损坏或破坏,总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亲情,总是希望自己的家永远看起来干干净净、舒舒服服。作为北医三院将近5000名员工的大家庭中,我只是非常弱小的一份子,就像母亲永远不嫌弃自己的每个孩子一样,医院给我们每一位职工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任由我们去成长,我们也应该尽最大所能不断完善自己,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医院贡献微薄之力,正是职工和医院之间的这种特殊亲情让我们互相依靠、互相珍爱。

十二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北医三院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排名的逐年攀升,各种奖项、各种赞许和肯定蜂拥而至,每每看到各种排行榜上出现北医三院的名字时,每每听到大家对北医三院儿科的赞许时,自豪感和荣誉感便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也会琢磨自己到底为医院、为科室贡献了多少力量,经常会为自己的成绩而感到羞涩和不满,这种自豪与对自我的不满时而不时让我纠结,但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

正如孩子和妈妈一样,摩擦总是存在,作为职工,也曾抱怨过医院的一些制度,激动之余,偶尔还会冲动地萌生“离家出走”的感觉,但自己心里最为清楚,我们是鱼水之情,亲情难以割舍,唯有互相爱惜才能不断呈现和谐的氛围。缘分让我生根在北医三院儿科,也唯有在这片沃土上才能让我继续发芽,实现自我。心存“亲情”就不会让爱院如家成为空谈;心存“亲情”会让各种抱怨很快消失淡忘;心存“亲情”会让我倍加爱惜北医三院。

“恩情”让我一直伴随北医三院

心存感恩工作和生活便会无比幸福,感恩医院,感恩科室,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养分,让我们渐渐成长并且老去。看着许多白发苍苍的前辈教授们仍坚持出诊和查房,这是一种不离不弃的真情见证,是一种很难改变的习惯,日久生情,依依不舍,感恩之情让我们一直伴随着北医三院。12年来,我从住院医师逐步成长,这个过程离不开北医三院的大平台,更离不开我每天出没的儿科,在科室各级领导和同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渐长大。回首往昔,恩情难忘!

60年一甲子,在这美好的院庆之年,我想每一个北医三院员工都将无比激动的迎接那一天的到来,都在用实际行动迎接那一庆祝时刻的到来。让我们共同祝福我们的医院生日快乐!共同祝愿我们的医院越来越好!

三院甲子·征文丨邢燕:也曾想过不做儿科医生,这一临时决定让我“情定”北医三院

文 | 北医三院儿科 邢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