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医师节”变成一个“送礼节”

莫让“医师节”变成一个“送礼节”

8月19日,全国400多万名医生第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首个节日“中国医师节”。在这一天,越来越多的人从关注节日到理解医生这一职业的光荣和付出,进而开启了全社会尊医重卫的“元年”。

在我国,“中国医师节”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之后,经国务院批准的第四个行业性专属节日。张雁灵指出,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不但可以在全社会进一步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医生的执业环境、生活待遇、队伍建设等实际问题。

中国医师节”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每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之一,就是呼吁设立法定的“中国医师节”。据报道,早在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就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医师协会的“医师节”,以鼓励执业医师树立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精神,维护医师队伍的良好形象,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但由于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定,知晓度不高,六年来仍局限于医生群体内部庆祝过节,缺少社会呼应,基本形同虚设。现在,我们终于有了法定的“中国医师节”,这是值得医师及病患们“喜大普奔”的好事。

设立“中国医师节”,能够提升医师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医师群体的职业自豪感。从行业角度看,我国已设立了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行业性节日。护士节旨在激励“白衣天使”们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教师节旨在激励辛勤园丁们继续“三尺讲台迎冬夏,一片丹心育桃李”;记者节旨在激励时代记录者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医师作为我国实施救死扶伤、保障公众健康的主力军,也应拥有自己的法定节日,以激励他们一心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设立“中国医师节”,能促使一些医师在自豪中约束执业行为,增强自律。医师是一个圣洁、平凡、伟大的群体,但也有个别医师认为,医师是一个高度职业化、高技术含量和高风险的职业,却不被人们所认可,甚至不被一些患者所尊重,因而有意无意地忘记了患者的生命至高无上、医生的职业道德至高无上,做出一些开具大处方、乱检查、滥检查、收红包、吃回扣等有损医师形象的事情来。有了一年一度的“医师节”,就可以时时提醒他们、敲打他们“不忘初心,匠心医疗”。就像有人说“记者节不是用来自豪的,而是用来提醒的”一样。

“中国医师节”得到官方认定,也有助于推动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近年来,受个别不良医生拖累,医生群体被人们用“有色眼镜”冷眼旁观。受社会不良舆论驱使,一些患者稍有不顺,便拿医生出气,殴打医生、打砸医院。实际上,绝大多数医生在超负荷地工作,尽心尽力地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更有不少好医生在以优质服务,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位病患。所以,患者对于医生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份信任,为改善医患关系进一份力。而“医师节”的设立,相信会触动或推动一些病患更加尊重、理解、信任医生,改善医患关系,稳定医生队伍。

只是,我们不希望“医师节”成为一些人、一些行业的“送礼节”,不希望像每到教师节时,总要讨论到底该不该送礼、如何规避贿赂教师等问题。长期以来,一些病人觉得给医生塞红包、送礼物,就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一些医药公司为了打开医院这一条销路,也会给医生拿回扣、送礼物。有了专门的“医师节”之后,给医生塞红包、拿回扣、送礼物的行为会不会更多?这是相关部门必须提前预防的,以确保“医师节”风清气正。

(钱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