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弱冠之年写的一首诗,即可流传上千年,堪称超今冠古!

陶渊明弱冠之年写的一首诗,即可流传上千年,堪称超今冠古!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六十二岁,诗人根据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此诗。一说此诗作于陶渊明青年时期,大约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陶渊明二十一岁,与朋友聚会,饮酒赋诗。

陶渊明弱冠之年写的一首诗,即可流传上千年,堪称超今冠古!

乞食

魏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陶渊明弱冠之年写的一首诗,即可流传上千年,堪称超今冠古!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