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都瞄准的AI+医疗,为何觅影做成了?

当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再度瞄准应用门槛最高、最难突破的医疗领域,改变能不能发生?

从2013年起,医疗已经成为资本的“香饽饽”,但医疗虽然充满想象,但却是个“烫手芋头”,那些被风投吹捧的企业大多停留在C轮融资,便没了动静。

“相比教育行业,医疗行业还没有出现特别大的超级独角兽,唯一的一个也是腾讯投资的微医集团,这与医疗行业整体的产业规模是不相匹配的。” 就在此前,马化腾也将“互联网+医疗”的相关建议放进今年“两会”议案中。

BAT都瞄准的AI+医疗,为何觅影做成了?

在刚刚结束的腾讯“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腾讯对外宣布将聚集1300万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以及腾讯觅影在医疗AI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从创新创业、全产业链合作、学术科研、惠普公益四个维度推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在医疗领域的落地,构建一个医疗机构、科研团体、器械厂商、AI创业公司、信息化厂商、高等院校、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开放平台,共同推进AI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医疗机器人等众多医疗环节的探索和应用。

而这也是腾讯觅影成为首个“AI+医疗”的国家级标杆之后的“产研升级” 。

而我们今天,所要聊的是:

  1. 为什么腾讯觅影能够得到医生和医院的认可?

  2. 它能解决哪些问题,未来还将有哪些升级?

  3. 它能成为帮助腾讯撬开智慧医疗的钥匙吗?

医疗界阿尔法狗“觅影”

今年是腾讯互联网+战略的第4个年头,目前,互联网+在各个领域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医疗和教育的渗透却不尽人意

“医疗和教育最难,特别难。主要是与人有关,医生、老师都是个体,经验就在脑子里;而且要跟人互动,医疗要跟病人沟通,教育要跟学生沟通,这里面非常复杂,链条很多。”马化腾在媒体沟通会议上表示,但是,他本人认为,医疗非常重要,所以,腾讯不会放弃,因为互联网+医疗将大有可为

但互联网+医疗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国情现状摆在那里,中国老龄化社会在加快,慢性病患者在增多,如果不借助科技手段,必然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但该怎么去做?该从哪个领域入手?或者说的在具体一些,成千上万的病种、全国上千家三甲医院、医院里不同的课室,该跟去谈?拿出什么样的方案?这可能就是腾讯互联网+团队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个巧合的机会,互联网+团队发现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绝艺”的方法论其实可以用在医疗领域。就像“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柯洁一样,靠的是通过深度学习来预测对手的落子位置。如果把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在医疗上,让“机器人”看片子,就可以节省医生的时间,还能突破物理、地域的限制,提升医院的效率。

BAT都瞄准的AI+医疗,为何觅影做成了?

谋定而后动。思路理顺了,后面的实施也得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于是,“腾讯觅影”由腾讯互联网+合作事业部牵头,聚合了内部包括AI Lab、优图实验室、架构平台部等多个顶尖人工智能团队的能力,把图像识别、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先的技术与医学跨界融合研发而成。

在硬件上,腾讯觅影团队的投入也不遗余力,为了提升运力,增加了多个GPU。在腾讯觅影产品的后端,还拥有一个AI医学实验室,除了顶级的人工智能算法专家之外,还邀请了全国顶级的医疗影像科的医生和许多全科医生全程参与设计。

目前,腾讯已经形成了6大医疗AI系统,包括

  • 早期食管癌智能筛查系统

  • 早期肺癌筛查系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智能筛查系统

  • 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 宫颈癌筛查智能辅助系统

  • 乳腺癌淋巴清扫病理图像识别系统

腾讯互联网+团队觅影项目负责人透露,过去半年多,其已经在100多家三甲医院已经落地。

觅影被青睐的秘密武器

在腾讯觅影之前,包括阿里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在探索 AI领域在医疗的场景落地。为什么腾讯觅影会脱颖而出呢?通过数月的调研,我们试图来梳理下腾讯觅影这个产品成功的核心武器。

首先,在产品的定位上,腾讯觅影的首个病种就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当时包括阿里和百度等巨头都集中在肺结节诊断上,因为这个相对简单,而食管癌是内镜,属于动态影像,处理起来更为复杂。

腾讯觅影团队的杨昊臻加入之前曾在全国肝脏病理和肝脏病床数最大的医院任职。他表示自己首次关注这个领域是看到了两篇国外医学论文,提到了Google和哈佛医学院已经利用图像识别领域解决医学问题。而在肝病治疗中,医学上需要通过图象的诊断来确定患者是否患病以及病的轻重程度。当时他所在的医院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图像的方法做疾病分类。但这个工作是手动的,工作非常繁重,医生只能在业余时间做病例迁入。“晚上找两台电脑用,还有病例,我们发现这个数据的量级之大,远远超过我们的工作量。”

所以,如何让一个新的项目能够被合作伙伴所接受,痛点场景的切入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要“发现痛点,对症下药”。以食管癌为例,上百张的图片对于医生来说是一个“体力活”,而在诊断上,由于不同的地区、医生水平的差异性也会导致诊断结果无法同质化,这种差异越大,也就意味着市场的需求越大,而腾讯觅影就是要把诊断医生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其次,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腾讯觅影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寻找优质的合作方,强强联合。

比如说,腾讯觅影邀请来大量的医学泰斗作为觅影项目的学术顾问,像李兆申、乔友林、季加孚等都成为觅影的训练师。

据腾讯互联网+部门、负责腾讯觅影产品应用和推广的吴明柱透露,当时腾讯选择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组建联合研发团队,看重的就是对方在食管癌的权威,通过对数十万内镜检查图片进行分类、采用双盲随机方法,由不同级别医生进行循环评分标注后,交由腾讯AI技术团队进行图像处理、增强,借助深度学习技术,从而实现在医学影像中辅助进行癌症早期筛查的能力。

除此之外,腾讯觅影还在不断扩充自己的优质合作伙伴,比如:通过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的合作,将“觅影”的能力扩展到了肺结节筛查中,在西安组建“西部眼科联盟”成立“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联合实验室”,展开了觅影在眼部疾病领域的筛查应用。

BAT都瞄准的AI+医疗,为何觅影做成了?

最后,觅影项目能够得到医院和医生的认同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有利于推动医疗行业结构化病例推行,在医联体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AI这样的核心技术解决医生和行业的核心问题问题,这样才可以让觅影有更多的落地。

腾讯觅影的辅助诊断过程,就是让机器学会医生的诊断思维。目前,其筛查一个内镜检查用时不到4秒,而此前官方公布的实验数据表明:其对早期食管癌的发现准确率高达90%,而机器的辅助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将医生从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毫无疑问,腾讯觅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AI+医疗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未来,“觅影”还可以做什么?在产品层面上,“觅影”的想象空间巨大:以产品见长的腾讯可能更希望通过底层的技术能力, 以及应用层产品,将医疗设备商、医院、医生、应用提供方、用户等各方角色都“连接”在“觅影”上,把AI能力以API的形式提供给合作伙伴,让整个生态越来越丰富,具备更多的场景和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