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自称为“朕”?汉字“朕”的本义是什么?

乾嘉门下走狗




要想明白这些问题,先要搞清楚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是从哪来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权专制社会就是秦朝,秦朝的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意思。


在秦始皇之前,历史上有三皇五帝。关于三皇五帝是哪些人,历史上有许多说法,但一般公认的是以下几位:天皇 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我们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华人类历史上最知名的几位始祖大佬。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有超越古今的想法,合三皇五帝为一体,称自己为皇帝。



都称自己是皇帝了,比人类始祖三皇五帝都牛逼了,那秦始皇,马上就想到了一点。作为历史上古今第一人,自然要找一个字用来自称,皇帝是别人尊称自己的,自己称自己也要找出一个词来。

应该说秦始皇的武功是天下第一的,毕竟统一了山东六国嘛。但文治就不是秦国的强项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国变法时,为了能让变法进行的更彻底,就把秦国变成了法西斯专制国家,消灭了商人和知识阶层,只保留了农民和军人。军人在前线打仗,农民在后方生产粮食和其它补给。因此秦国的丞相基本上都是山东六国人,秦国自己人基本上也只掌握军事。


秦始皇想来想去,找不到很合适的词,就把朕这个词给选了出来。



那么朕这个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说实话,还真没有。在秦统一六国前,朕这个词和现在所说的我是一样一样的,是普通大众都可以用的。

《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再次强调法家为治国之根本。作为大秦朝法家思想第一人的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有人说,法家思想不是要建立以法治国的思想吗,为什么要强调独裁?

这就是理解错误的问题了。法家的思想是要建立法,但法是制定制定皇帝之外的人的,并不是制定给皇帝的。也就是说这个法是为了方便独裁,而不是为了约束皇帝的。因此李斯帮助秦始皇建立至高无上权威的作法,就可以理解了。


新知传习阁


朕这个字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要从秦始皇说起。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称始皇帝,历代称之为秦始皇。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主要是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以及五德终始说,此举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所以,既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全国皆君主一人之产业、奴仆,那么君主也必须神化,以示和普通人不同,以达到愚化天下,奴役百姓的目的。除了

避讳、始皇帝三字另抬一行顶格书写之外,这个字的含义也从“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变成了皇帝的专属自称。其含义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话来说就是“朕即国家”


在秦始皇之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朕这个字来指代自己,比如屈原在《离骚》中的一句诗: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这句里的朕就是“我”的意思。而秦始皇为了让所有人都对他顶礼膜拜,自然要把他自己变得与众不同,用之前的孤、寡人这种旧称或者用我这种称呼不符合自己上天之下亿万人之上的地位,而朕这个自称不同于这几种第一人称代词,所以自然会获得秦始皇的青睐。从此以后,朕这个字就成为皇帝的专用,其他人用这个字,那就是僭越,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清政府选定国旗的时候,也以黄龙旗作为国旗,毕竟龙是皇帝专用,真龙天子嘛,而黄龙旗可以反应朕即国家这种君主专制理念,所以很自然,这面原属于海军旗的旗帜就成了清政府的国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北洋海军炮手


皇帝自称为朕,是因为皇帝这一名号的创始人嬴政要求的,后世皇帝延用下来的。秦始皇统一华夏后,认为王这个名号配不上他的功绩,经过群臣一致讨论,认为嬴政当采用皇帝的名号来荣耀自己。皇帝者,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也!嬴政当了第一个皇帝后,对第一人称进行了规定,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称朕,臣民一律不得用朕这个一人称,可以用吾、余、我、在下、区区、不才等等。后世皇帝延用了这一规定,皇帝自称朕,朕就成了皇帝的专有代名词。

朕的本义为舟缝。另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舟缝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先秦时代朕的本意是“我的”或者“我”,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比如屈原就写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皇帝自称朕,皇帝之下的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则有多种自称。比如寡人、孤、不谷等等,以上三种称谓只有王公侯可以使用,普通人使用也是僭越行为。曹孟德身为魏国公、魏王、他只能自称孤,而不能称朕;曹丕当了皇帝后,就自称朕,并追封曹操为皇帝,那么曹操在九泉之下可以自称朕了。

中国的藩属国国君都不能称朕,比如朝鲜国的国君就自称本王、寡人;朝鲜脱离清朝控制后,建立了大韩帝国,其国君就开始自称朕了。越南、缅甸、琉球、暹罗等附属国的国君都只是王,不是皇帝。日本长时间以来都不是中国的附属国,国君又自称天皇,因此日本的天皇通常也自称朕;而现在世界上还正儿八经自称为朕的可能也只有日本天皇了。


大秦铁鹰剑士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小孩,都应该对汉语文字学加深认识,否则将来就很难做一个像个样的中国读书人。一般汉字的本义,我们可以先参考《汉字大词典》。这部重要参考书的最新版收录汉字多达六万字。

  如果是进阶学习,各位同学要知道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然后大家都要知道何谓六书,即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这六书对于我们学习汉语的演变很重要。同学如果还未听过有这部书,也不必心急,待你上完高中之后,就会起码知道这本汉语文字学入门必读的重要经典。

  《说文解字》说得清楚明白:「朕,我也。」据这部經典的說法,朕字的本义就是我。按现代语法分析,朕和我,都叫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

  今天我们写这个朕字,左旁从肉(月),但是在上古这个字其实从舟!所以,严格来说,朕的本义,我们应该说是舟船上的缝隙!朕解作我,还是后出的字义呢!现在朕除了是皇帝自称之用,最常用的词语是朕兆,作先兆,征兆解。

  朕字,由谁都可用来自称,变为只有皇帝可以采用,始于秦始皇帝,在他以后,只有皇帝能够用。

  爱国大诗人屈原《楚辞.离骚》的首两句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帝高阳是古代贤君颛顼氏;苗裔是后代子孙;皇考有多个意义,在古代指高祖,后世也泛指父祖,或是对亡父的敬称。在这里的「朕皇考」,就是「我的皇考」。可见在先秦时代,屈原只是楚国的大夫,也可以自称朕。


[潘国森],已刊行单行本30余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者,精通金学,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并与我沟通交流。


潘先森说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皇帝自秦始皇以来,历代帝王都自称“朕”。

但其实秦始皇也并非第一位以“朕”自称的君王,而“朕”字最初也不是君主专属。若再论及“朕”字的本义,看起来似乎更是与帝王的身份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始皇为何偏偏选中了这个字呢?

一、从始皇帝说起

这还得从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说起。众所周知,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的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便取了“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为至高无上的尊称。“皇帝”既是他人对帝王的敬称,那便还应该有个独一无二的自称,

于是秦始皇又规定皇帝自称为“朕”,此后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再用“朕”来自称。从此,“朕”字的特别意义便被固定下来,成为历代皇帝的专属。

二、被钦点的“朕”

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朕”之外,还有余(予) 、我、吾、卬、台等等。那么秦始皇为何偏偏选用了“朕”这个字呢?

从当时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第一人称代词中来看,“余(予)”作为自称表示谦卑的意义,“我”是较为寻常的自我通称,不具备特别的词义色彩。而“朕”则具有尊称形式,表示尊崇的意义。其次,先秦时期,“联”的使用频率持续下降,在战国后期的口语中已经不常见了,
故秦始皇将“朕”字作为自称实际上避免了一些避讳上的麻烦。再次,古语词“朕”还含有古雅、郑重的色彩。

“朕”字作为君王的自称也并非自始皇起。从今文《尚书》中可见,最初在尧舜时期,就曾用“朕”来作为自称词。“典听朕诰,汝乃以殷民世享。”这又是商周文献中的君主自称。周天子在发布诏令时就经常用“朕”作为自称。但与“我”、“余”相比,自称“朕”的人的身份地位更为特殊一些,说白了就是更高一点儿。所以在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就在众多人称代词中选中了“朕”作为皇帝的自称。

三、“朕”的本义

在“朕”字成为代称以前,还有更古的含义。《说文解字·舟部》说:“朕,我也。阙”。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到:“‘朕’在‘舟部’,其解当曰‘舟缝也’。”朕的本义为舟缝,后世又由此而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这便是说征兆就如舟中之裂缝和龟壳上的裂纹一般细微,需细察方能看清。

此外,清朝的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又提到:“‘台、朕、阳’为‘予我’之‘予’。”将“朕”释义为“给予”之义。如今看来,无论是多义并存还是由一义引申多义,除了后世的勉强附会之说外,对于“朕”字是如何从其本义发展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朕”字身上所打下的专制皇权的烙印却是实实在在地延续了千年之久。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尔雅》、《秦始皇用“朕”新考》、《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 》、《“朕”本义考》


我们爱历史


皇帝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但却非常容易做出人意料的举动。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自称都是孤、寡人,大概是孤独求败的意思,没人能够与其相比拟。

到了秦始皇那里,秦始皇想要名扬千古,于是对当时的社会作出了很多的改变,比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等等,其中将“孤”、“寡人”改为“朕”,也是其中的一种改变。

在秦朝,“朕”自并不是像现在写的这般,由“月”和“关”组成,当时用的是小篆体文字,而“朕”这个字则是由“舟”和“灷”(zhuan)组成。“舟”的意思是船,“灷”的意思是火种。小船上的火种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个字在先秦时代,就是指“我”的意思,而这个字是全天下人都能用,所有人都可以用“朕”来自称。很多文献中都能够看到在先秦时代,古人会用“朕”来自称。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有“回朕车以复路兮”这一句,《尔雅·释诂》中也说道:“朕,身也。”蔡邕则在《独断·卷上》中说: “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

由此可见,这“朕”字在先秦时代的确是代称“我”,而且很可能是一种书面语,类似于后世的“吾”、“余”。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要用这么一个字呢?

我们前面说过,“朕”字的组合体是“舟”和“灷”,而它们一个代表着船,一个代表着火种,船是水上工具,需要用船的水一般都很深,那么连起来这寓意就深刻了:水深火热。

很多人说秦始皇取“朕”这个字,是为了贴近民意,靠近大众,低调,谦虚。但秦始皇自认其丰功伟绩自古以来无人能比,取个名字都要把三皇五帝结合在一起,绝无可能在自称这件事上谦虚,也没有这个必要。

而且他肯定不会让自己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朕”这个字除了“水深火热”这个解释之外,那就只有一种意思了,意思是将水、火都涵盖在内,意思是他就是“水”、“火”。

古代是小农经济,一年的收成好坏完全是看老天爷的脾气,无论是旱是涝,都对农业有着非常大的破坏,所以在古代,“旱”、“涝”一直都是老天爷的代言词,换句话说,就是“水”和“火”。

在古代,“水”和“火”结合起来,就是老天爷的化身,而秦始皇用了这个“朕”字,刚好就是代表了老天爷,这也隐喻出他就是天子。所以自秦始皇开始,皇帝们再也不用“孤”、“寡人”了,因为这些都只是“人中龙凤”的代言词,哪有“朕”这个字的来头大啊,代表的可是老天爷呢。


魏青衣


秦朝之前,上到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可以说“朕”,称“朕”,意思是“我的”。比如勿废政令,不要废除我的政令。



然而秦朝建立,嬴政“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创“皇帝”,相匹配,“朕”就是皇帝的自称之词,一个他称,一个自称,一定程度上,也是“统一”的表现。

此时,“朕”成了皇帝的专属用词,胡乱说胡乱称是要杀头的,意思是“我”。后世也沿袭了下来!



为什么要称“朕”?朕是自称,自古以来,自己说自己,要谦虚,所以一些词语有谦词和敬词的区别。

朕字本义是船的缝隙,一条船上的缝隙是何等的渺小?按道理是可以忽略不计,鄙人在说自己知识浅陋,当真你就错了,吃大亏了,人家是自谦。

别人称“皇帝”,自己称“朕”,看似自己说自己很渺小,实际上“最牛逼的是自谦”,最装逼的也是“自谦”。



非常茴香豆


秦朝以前,“朕”作为一种自称,无论尊卑都可以使用。秦朝建立后,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将“朕”作为皇帝的自称,其他人不可以使用。“朕”,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意。秦始皇为了显示自己的独一无二和雄才大略,自称皇帝,李斯提出这个建议,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自然答应了。

“朕”,有的时候并不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有时候,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在帝国专制制度的早期,皇权尚且没有后世那样的至高无上,所以才出现这种状况。但是,后来就没有了。

“朕”,这种区别性和独一性的自称,体现了皇帝的地位,也体现了皇帝的高傲。他们以这种自称区别于他人,满足了他们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心理。这种称呼,潜移默化地让百姓更加觉得帝王高高在上不可亲近,这不利于民主的建立。


云来杂说


“朕”的本意是舟缝,也就是船的缝隙,细小容易忽视,是个轻微的存在。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船的一个小缝隙也不能小瞧,它会由小变大,直至令船沉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它虽微小却也重要。皇帝只是谦虚一下,他可是九五至尊,天下之主,地位尊贵,不能藐视半分。皇帝一发威,倒霉的范围可波及到成千上万的人。

至于秦始皇为何选用这个字为自称的前因后果,别的朋友也说得非常详细了。在这里,小一突然脑洞大开,拆字说字,谈谈自己的理解,就是如今这个写法的“朕”字,朕=月+关。



第一种

一直以来,都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那么,皇上是日,皇后为月,一个月+一个关,表示皇上需要皇后在生活上的关心和朝政上的辅佐。皇后做个贤内助,照顾好皇上,是十分必要的。

就与乾清宫和坤宁宫的道理一样。“乾”和“坤”,一个天,一个地;一个阳,一个阴。皇上是天下间最尊贵的男子,皇后也是天下间最尊贵的女子。所以,皇帝的寝宫叫做“乾清宫”,而皇后的寝宫叫做“坤宁宫”。帝后同心,阴阳相济,前朝安宁,后宫和乐,天下太平,实乃社稷之福,百姓之幸也!

第二种

皇帝是天子,“朕”字的右半部分是个“关”字,关=一个天+两个点。有一句话叫“色字头上一把刀”。同理,这个天字上面有东西,而且有的可不止一点,这是在告诉皇帝要谦恭收敛,虽然皇帝代表天,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骄傲自大,为所欲为,嚣张跋扈,肆无忌惮,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称职的皇帝。

太阳出现在白天,明亮耀眼,太张扬;月亮出现在晚上,温婉娴静,很低调。用“月”字旁而不用“日”字旁更显谦虚,就和“朕”字的本意和皇帝为何要采用“朕”这个字作为自称的理由一致,谦称,装谦虚。



第三种

月字下面是开口的,没有像“目”那样堵死,毫无去路。这是在告诫皇帝,凡事能宽容就网开一面,不可赶尽杀绝,要奉行儒家之道,以仁爱之心治天下。“月”字的一撇已朝着远离此字的方向而去,不杀他,就把他送到远远的地方去也是可以的,眼不见,心不烦。

右边的“关”字无论上面还是下面的部分都是向外伸展开来的,这个字就像一个人的形象,“二”+“人”的上半部分是人的躯干,上面的两点是张开的手臂,下面“人”字的下半部分是伸出去的腿脚,那是在鼓舞皇帝要活跃,撸起袖子加油干,勇于走出去,积极开疆拓土,扩充版图,励精图治,有所作为。

或者可以理解成,把手伸出去,把脚迈出去。就是说,虽然天高皇帝远,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身在朝堂,但要耳聪目明,明察秋毫,监督全国各地的情况和官员的状况,把手伸长伸远些。除了官员的监督体系外,皇帝也可以亲身走出去微服私访,该出手时就出手,发现弊政,整顿吏治,了解中央政策在各地落实得怎么样,人民的真实处境如何。走一圈回来,定会大有裨益,指引着皇帝如何进一步更好地治国。


PS:图片源于网络


一抒己见


朕字的意思是我,在秦始皇以前,不分尊卑,任何人都可以用。那时的国君大都自称“孤”与“寡人”,表示自己很孤单,需要臣民的辅佐与帮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自感功高过三皇五帝 ,业绩无人可匹敌,自称始皇帝。而朕就成了皇帝专用之字。

秦始皇为何独宣朕字来代表我字呢!这与朕字的含义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朕字是经过无数演变才成今天的样子,秦以前的朕字不是这个写法,它左边是个舟字,右边是个炎字 ,舟与水有关,炎与火密不可分。说白了,朕字就是水与火的结合体。当然了,朕字绝不是水深火热的意思。

水可以灭火,火又可沸水,这正是五行中所谓相生相克。朕字有这么多含义在其中,难怪秦始皇独具慧眼选了这个字。他以此表明,自己有能力让老百姓年景风调雨顺 ,因为他有水。也能让老百姓不在受寒冷之苦,因为他有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