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諸葛亮北伐?

努力奮鬥嗯


如題主所敘,諸葛亮穩定了局面之後,就開始義無反顧堅定北伐。個人認為,諸葛亮是出於三個需求而持續用兵直至星落五丈原。

第一個,自然是維護蜀漢政權合法性的需求。先主劉備的志向是恢復漢室。提出“漢賊不兩立”。另外劉備取代劉璋合理性在於劉璋佔著茅坑不拉屎。劉備要興復漢室。要滅除曹操。現在,漢賊坐了龍庭。要不要去討伐?繼承劉備的衣缽那就必須出兵討伐。

第二個,維護政權穩定性的需要。蜀漢地盤太小了。還是一個外來政權。如果偏安自守,那麼對許多人來說,特別是本土人就沒有了上晉機會。偏安自守,對於東吳來說,你這個盟友沒有價值。魏國堵住險隘,然後對東吳用兵。東吳能獨擔兵災嗎?恐怕孫權又得打降書順表了。這樣就內外俱失。

第三個,防守的需要。以攻代守。蜀漢的進攻也鼓勵了東吳的進攻。蜀吳的進攻消耗魏的國力,干擾魏的發展,影響了魏的政局。這個方面論述很多。不多言。

那麼,諸葛亮的北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奮其忠貞自恃才力,天命未定,不敢不盡人力。


恬然滋味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聯想一下秦漢以來的對匈關係。自春秋而戰國築長城,防守匈奴。但是擋不住匈奴人的進攻。只要匈奴人出一隊騎兵擾邊,長城以南的戰國人就得派重兵把守邊境。這種主動進攻與被動防守,讓主動進攻的匈奴坐大。才有戰國時的趙國李牧的幾次反擊。但還是不敢深入追擊。


秦始皇統一中國,讓蒙恬帶三十餘萬人去戍邊,以防匈奴南下,還是防守。楚漢時,匈奴奪取河套,陰山以南,騎兵一天一夜至新秦中。漢初,冒頓控弦三百餘萬,年年掠奪。漢民族飽經戰亂,痛苦不堪,守得住嗎?到了漢武帝,一反過去的被動防守,採用主動進攻,打得匈奴人逃往北方,匈奴才分化瓦解了。


諸葛亮死後,姜維再伐,後因成都猜疑,避禍沓中,久不北伐。採用防守之策,鄧艾一支奇兵突擊,蜀中為之一破,成都投降。

這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採用進攻中的防守這一反常的自保行為。


按說他早先理想中的北伐復興是可行的。但關羽失敗的結果,讓這理想幾乎崩塌。從荊州方面的進攻魏,吳的路沒了。這可是最佳的跳板啦!關羽一敗,張飛又死,劉羽夷陵損兵折將。劉關張這才幾年時間,喪了多少軍隊,物資,土地。再者,平南中成功的代價不小。人才武將"斷代"。加上諸葛亮等上層人物集團是客居成都,多少與本土人士還得有磨合期。


諸葛亮非常難,難就難在曹魏方面,一旦他們主動進攻,諸葛亮要支撐就難,東吳一看蜀國有難,或支援,或爭搶也說不準。

三國之中,最弱的蜀漢要圖存,只有在進攻中存活,一旦停下,別人就來攻了,那時就抵擋不住了。


諸葛亮不是不想進取中原,如果進取成功,東吳該怎麼想?蜀漢可是在上游,這吳國又是一個大的變數。

總之,諸葛亮圖存,採用"擾邊",而屢次北伐,不失一個自保的好辦法。至於復興漢朝,再說罷。


劉一千五


東聯孫吳、北拒曹魏。這才是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

曹魏、孫吳和蜀漢這三個政權中,曹魏因挾天子以控制軍政,所以實力是最為雄厚的;孫吳因守著江南魚米富庶之地,在實力上遜於曹魏但絕對強於蜀漢;和魏、吳相比,劉備揭竿而起的蜀漢是實力最弱小的,以至於它不得不鑽進易守難攻的巴蜀之地苟且。

諸葛亮北伐之前的局勢是曹魏集中力量攻打孫吳,孫吳獨力難支,眼瞅著危險了。諸葛亮高瞻遠矚,放眼未來,為了促成三國鼎立的格局,毅然決定出兵北伐,當然,口號得喊的響亮——北復中原。

公元228年蜀漢北伐,曹魏不敢小覷,趕緊調攻打東吳的軍隊前往關中防守,江南一分兵,孫吳的壓力驟減,於是,僅隔不到一年的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東吳政權正式確立。此時三國鼎立格局正式穩定,諸葛亮戰略上讓曹魏東西受制、兩線作戰的目的最終完成。

曹魏集中力量對付孫吳政權,孫吳肯定不是曹魏的對手,遲早都得被打垮,東吳要是垮了,曹魏就能騰出手來收拾弱不經風的蜀漢了,諸葛亮的北伐,實屬無奈之舉,唇亡齒寒的道理諸葛亮是明明白白的,但蜀漢完全不具備奪取中原的實力,所以他以震盪曹魏朝野的“光復中原”的北伐之名不深入關中腹地,就在關中和巴蜀邊境上不斷的侵擾,以蜀漢小的犧牲來換取穩定的成犄角之勢的三國鼎立格局。

此後幾十年的三國各霸一方的格局證實了諸葛亮北伐戰略的卓略遠見。


鏟史倌


曾幾何時見過一評價好人和壞人的段子,如下: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上,替玉皇大帝蓋瓦;小人,小人,小小人,小人被貶,貶到十八層地獄,為閻王老子挖煤。而諸葛亮屬於前面這種人,好人。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諸葛亮一生抱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願,《出師表》中也表達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詩人杜甫也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感嘆,所以諸葛亮成了治國全能、世人崇拜的神人。

諸葛亮畫像。

但諸葛亮決不是軍事將才,陳壽在《三國志》裡也指明瞭諸葛亮並不擅長軍事,雖有七擒孟獲,但孟獲只是西南一個小部落酋長,五次北伐才碰到了真正的對手,結果均失敗。從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共5次北伐,2出祁連山,魏國是越打越強,蜀漢越打越弱,魏國打出了個司馬懿,而蜀漢失去了諸葛亮。

圖為木道門古戰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魏將張郃被射死於此地。

如今再次翻看諸葛亮5次北伐的路線圖,魏國並不是蜀漢的最大敵人,而是橫在漢中和長安之間的天然屏障—秦嶺,而北伐的唯一線路就是穿過那5條秦嶺通道。所以諸葛亮北伐可簡單歸納為:哪底走哪一條通道穿過秦嶺,魏國如何堵住這5條通道。空城計、木牛流馬、禳星續命等一個個傳奇故事由此展開。

圖為寶雞五丈原武侯祠,234年諸葛亮在此地去世。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司馬懿就說過:諸葛亮如果從武功縣打來,距離長安城不足200裡,那就只能決戰,雙方勝敗在55之數;諸葛亮如果從五丈原渡渭水,那就掐斷了自己和大後方的聯繫,等於自尋死路。果真蜀漢扎軍五丈原,魏軍堵而不打,諸葛亮去世,魏軍奇襲,蜀漢軍大敗。


圖文繪歷史


為匡復漢室統一中原,蜀國從公元228年至234年冬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五次戰爭。諸葛亮北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東漢時天下劃分為十三個州,蜀國只有益州一地,地狹人少,,吳國免強有三州之地(,揚州,交州和部分荊州),魏國有九州之地,實行屯田制,興修水利,魏國經濟強大,蜀國以一州之力試圖並九州,有點螞蟻吞大象了。其實,諸葛亮北伐是無耐之舉,如果蜀國不進行北伐會亡的更快。諸葛亮未出茅廬時給劉備建議佔領荊州和益州"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軍將荊州之軍以向婉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州。誠如是,霸業可誠漢室可興矣!後來事情的發展正是按著諸葛亮的戰略預想實現了,蜀國復興漢室的機會是有的,無奈,關羽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蜀國輸掉了北伐的全部老本。劉備,關羽,張飛等都以死去,此時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人材缺泛。"今天下三分益州疲蔽,此誠存亡之秋也。蜀國地狹人少,物資缺泛是無力北伐的,內部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矛盾‘重重,只有藉口北伐才能轉移內部矛盾。通過戰爭打造一支能戰之軍,否則只能座以待斃,所以,諸葛亮北伐是無奈之舉。






關東俠客


北伐是蜀國的戰略目標,是先帝臨終前的政治交待,諸葛亮傾畢生精力進行北伐,是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忠實行動,應該值得尊重和肯定。



北伐從戰略上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符合蜀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戰略目標和政治意圖,統一是歷史要求和民心所向,總不能可能遭到失敗就放棄了努力,也不能因為受到了挫折就放棄了北伐,這不符合中國做事的精神。



北伐失敗的原因,客觀上是因為魏國地廣人多,國力雄厚,蜀國保障困難等;主觀原因是戰略意圖太過明顯,戰法比較單一,準備不足,用人不當等。



北伐某種程度上講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按照當初隆中對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北伐要採取兩路進攻方法,一路從荊州北上,一路就是從天水、陳倉和岐山方向向東用兵,由於關雲長大意失荊州,最後才變兩路夾擊為一路進攻,這在戰術上來講肯定沒有兩路夾擊效果明顯。



北伐是否成功,我認為並不重要,我們總不能因為北伐失敗就對諸葛亮求全責備,橫加指責,這樣讓人有種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和落井下石的感覺。


知未是也


諸葛亮北伐我認為他是尊王道,興義師,伐漢賊之舉,可惜出師未捷,星落五丈原,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遺憾。

一、尊王道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乃遵漢朝為正朔,漢獻帝被逼退位,劉備登基當皇帝,延續大漢國祚。以求日後揮師北伐,興復漢室。可惜劉備中道崩殂,白帝城託孤與諸葛亮。

劉備託孤不僅僅要諸葛亮輔佐劉禪,更希望他能帶領蜀國完成他未實現的政治抱負。所以諸葛亮明知蜀國國力最弱,依然兵出岐山北伐中原,乃是遵王命,行王道。

二、興義師

諸葛亮出師北伐,打的軍旗乃是漢家軍旗,旗號也是克復中原,興復漢室。所以遵漢朝為正朔的蜀軍乃是王朝之師,正義之師。

三、伐漢賊

魏蜀吳三國的奠基者都曾經是大漢的臣子,除了劉備一心想復興大漢之外,曹操和孫權無時無刻不想裂土分疆,取代漢朝而另立乾坤。所以在當時孫權和曹操名為漢臣,實際為漢賊。後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成立魏國,實乃篡漢自立,所以諸葛亮出師北伐,乃是以王道伐無道,以正義之師伐叛亂賊子,奉大漢之正朔而討逆賊!

諸葛亮伐魏以不可為而為之,並不是他窮兵黷武。蜀國國力情況諸葛亮最清楚,出師表已經明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見諸葛亮知道益州最為疲弱。

那為什麼要北伐呢?出師表也以明言: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可以看得出諸葛亮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他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感嘆四百年大漢毀於漢賊之手。諸葛亮治蜀十年已頗有成效,兵甲已足豈能偏安一隅,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剷除亂臣賊子,恢復我巍巍大漢!


木頭演義



其實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戰爭轉嫁國內矛盾,我們先不論,蜀漢內部有多少派系,最早跟隨劉備起家的,比如關羽張飛趙雲等,到後期基本所剩無幾。還有後來佔據荊州以後加入的,龐德,馬良馬謖,黃忠等,這一集團始終是蜀漢政權的支柱,當然諸葛亮也是屬於這個利益集團的。劉備入川時還獲得了許多東州軍的支持,以及佔據益州以後,本土豪族地主階層的利益集團勢力也大增。也就是外來利益集團和本土利集團的矛盾衝突日益加劇,因此,諸葛亮也只有通過北伐戰爭暫時緩解它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諸葛亮在時還能通過自己的名望鎮住兩派,而不至於爆。而諸葛亮死後矛盾也就此爆發,魏延被殺,楊儀後來也自殺。最終在鄧艾大軍的攻擊下蜀漢政權快速滅亡,這也和當時的本土集團不作為有很大關係。當然也有人質疑,諸葛亮為什麼不還政與劉禪?我想諸葛亮,他也有自己的苦衷,面對如此不可調和的內部矛盾,自己也都力不從心,更何況懦弱無能的劉禪?因此暫時還不能交權,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獨攬了蜀漢的軍政大權。

當然導致諸葛亮決心北伐的還有其他原因,當時曹魏佔據的邊遠部分地區,民心並不穩定。趁此機會進行北伐,雖不能真正威脅到曹魏政權,但也能給曹魏造成一些的麻煩,同時說不定還能夠奪取一兩個州縣,延展一些蜀漢的疆域。同時諸葛亮也為了提早兌現劉備的承諾,恢復和振興漢室江山。原因是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日夜操勞,嘔心瀝血,如果不進行北伐,自己的身體也耗不起,說不定等不到北伐的那一天。因此從諸葛亮短時間北伐的密集程度來看,他是急於建功立業啊。


當然多次的北伐,人力物力的消耗也是免不了的,對於當時的蜀漢經濟來說,確實是一種負擔,有人說是窮兵黷武,不置可否?原因就是,蜀漢政權剛成立不久,政權並不穩定,上面說過內部矛盾不可調和,社會經濟也沒有達到非常繁榮的地步,還有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還不是很太平,因此在如此的背景下,沒有考慮如何調解內部矛盾,如何發展社會經濟,鼓勵糧食生產,和少數民族處好關係,說實在要做的事太多了。因此,從蜀漢這方面來說,天時地利人和,並不佔有絕對優勢,如此倉促北伐,導致戰爭失利也就再所難免了。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命喪五丈原。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永遠都是大名鼎鼎的風雲人物神一般的存在。


樂樂愛收藏


勞民傷財、空耗國力、害民而愚民不自知,以為聖賢。無用文人誤國害民的大成者。


沉140769451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權臣志向綁架國家的命運與前途!

休養生息時人才梯隊,組織重構沒有做好。

具體表現在:

北伐失利從管理角度存在用人不當(馬謖失街亭),將相不合(墨守成規,奇正相依之計未用),君臣不睦(李嚴挑撥,出師表名揚天下),後繼乏人,兵員不足(奇正難成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