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下线,安全反思要升级

顺风车下线,安全反思要升级 □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

共享经济首先应该是健康有序的经济,共享平台首先必须是安全可靠的平台。一旦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所谓的共享平台就可能异化为“危险平台”,每一次消费行为都不啻于一场生命的冒险。

继郑州空姐遇害后,滴滴顺风车再次发生恶性案件:8月24日,浙江温州一名20岁赵姓女孩上了一辆滴滴顺风车后失联。犯罪嫌疑人钟某交代了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对此,滴滴平台公开致歉,随后宣布全国范围下线顺风车业务。

短短3个月,接连出现两起命案,震撼之大、影响之坏、义愤之切自不待言。对于遇害者而言,公开致歉和事后补救措施已然于事无补,对于公众来说,所谓的“自我整改”也早已经失去信任。相关部门依法严厉惩处相关责任人,让“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企业付出应有代价、产生切肤痛感,既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告慰、对公众的必要交代。

顺风车业务下线,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相反,有关如何保障消费者安全的追问已经到了不容回避的地步。近年来,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平台四处开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共享经济首先应该是健康有序的经济,共享平台首先必须是安全可靠的平台。一旦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所谓的共享平台就可能异化为“危险平台”,每一次消费行为都不啻于一场生命的冒险。女乘客被骚扰甚至遇害固然是小概率事件,但生命至高无上,没有确保安全的制度支撑,没有有力的监管保障,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遇险的会是谁。

郑州空姐遇害后,滴滴平台采取了一些整改措施,但就在整改期间又出类似命案。这说明所谓的“整改”确实靠不住。现实的悲剧告诉我们,打车平台也好,外卖点餐平台、药品代购平台等共享平台也好,它们也许具备搭建一个交易平台的技术手段,但未必具有足够的保证消费安全、产品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只顾闷头赚钱,把安全的不确定性转嫁给消费者,让消费者靠运气规避变态的司机、有问题的食品药品,道德良心何在?如果技术手段只用在了交易便利上,安全投诉、信息调取、紧急救援保障迟滞僵化、形同虚设,其中潜藏着多少危险,共享经济又将走向何方?

因噎废食不可取,养痈遗患更要不得。我们不能因为出现几起恶性案件就全盘否定共享平台的存在价值。但是,共享必须以安全为底线和前提,这个底线和前提容不得任何放松和虚化。第一,线上平台、线下从业者都必须达成确保消费者安全的共识,真正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共享平台必须具备保证安全的防控能力,风险不可控的产品不能上线;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务须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平台及服务端从业者进行有力监管,防止唯利是图的商家怙恶不悛,杜绝居心叵测的人有机可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