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就三年,我眼睁睁地看着村里老高把凯美瑞换成了法拉利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悲哀。

隔壁张阿婆的男人下着大雨非要上山采药,说是给小儿子多挣点钱攒个新房首付,张阿婆劝他不住,按照村里习俗,张阿婆只能到制姜汤的老高那里给她男人端了一碗舒筋活络的姜汤。

村里一直有这个习俗,下大雨如果要上山采药,就得喝一碗姜汤,否则荒郊野岭加上风吹雨淋,出去必死无疑。

古往今来,喝过姜汤的人都能从暴雨中平安回来,这已成了惯例。而姜汤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制作,村里传承制姜汤手艺的也就老赵一人而已。

后来老赵年事已高,在弥留之际就把这制姜汤的手艺交给关门弟子老高。老赵虽然把制姜汤的事情交给了老高,但仍心有顾虑,死前写了一封信呈交镇上,希望上面予老高以监督。

镇上派来监管老高制姜汤的人叫什么名大家都记不清了,只知道外号“齐天大胜”。此人性格比较闷,不喜好与人说话,做事情总是一板一眼,唯一的爱好就是养鹿。但别人一旦说他养的三头鹿他就会马上和别人翻脸,在他看来,他养的不是鹿,而是三匹骏马。

这天老高拜会齐天大胜,大胜指着圈里养的三头鹿问老高这马如何?老高略微思忖,连声说:“好马、好马、这乃是三匹上等的汗血马!”大胜略带欣赏地笑看着老张,从此,大胜和老高比亲兄弟还亲。

这之后的三年里,停在老高家院子里的凯美瑞,慢慢地变成了奥迪A8,再后来又变成了奔驰G,再后来就变成了法拉利。

说回张阿婆,张阿婆的男人后来采药淋了雨,不久就病死在荒郊野岭里。如果不是放牛娃恰巧路过,很可能就得暴尸荒野了。

张阿婆左手拿着她男人喝过姜汤的破碗,右手拿着一把割草的镰刀。她想为她男人讨回一个公道,没人敢拦她,也没人认为一个老太婆会闹出多大动静。

张阿婆蹒跚地来到老高家门前,老高闻风早早地躲了,门卫老李叹了一口气,点燃一支烟,呆呆地听着张阿婆叫喊。

这儿怎么没人管啊?

老李回答道:管的人收费去了。

次日,往镇里交了一大笔钱的张阿婆又来到这里。

这儿怎么还没人管啊?

老李不耐烦地回答道:收了费谁还管啊。

……

说说我吧,其实我知道老高的手腕儿,因为这几年来我作为小伙计帮老高打杂,亲眼看见了老高把所有姜汤都换成了白开水。

白开水的颜色不对,老高就索性抓一把黄土撒进去,再混点晒干的桑叶下去,一碗“姜汤”就制成了。

而这样用来救命的姜汤,一碗要卖到八千元。

这种姜汤的销路很广,不仅在我们村里卖,还被包装成易拉罐卖到了镇上甚至市里。

我很好奇,这种姜汤喝了再冒雨进山,出事儿了怎么办?但奇怪的是,这种姜汤一直没出事儿。

或者,出事儿了我也看不见。

直到我那天偶然看见了张阿婆站在老高家门外,那颤抖的镰刀让我终身难忘。我看着那镰刀想起了很多,我想起了镰刀和锤子交叉的旗帜,我想起了挥汗如雨的农民背影,我想起了很多,多到让我害怕。

从老李熟练的对话中,我仿佛看到曾经有无数个张阿婆来到老高家门前叫喊,这些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苍白无力的质问:

这儿怎么没人管?

对啊,这儿怎么没人管?

我又想起了老赵,我又想起了老赵写给镇上请求监管的遗言。老赵一直是我最敬佩的制姜汤师傅,如果他知晓了老高今日的行为,估计要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叫骂。但是,老赵已经死了,带着全村人对姜汤的信任,一起被埋进了坟墓。

老高在某个夜里送给我了一辆二手五菱之光,让我帮他保守秘密。我很反感老高,但我还是把这辆五菱之光收下了,因为我刚买了房子,还欠几十年房贷,没有这辆五菱之光的话,我可能连媳妇儿也娶不到。

我选择了装聋作哑,久而久之村里人都喊我哑巴,哑巴也就成了我的名字,我经常做噩梦梦见嗓子里爬满了蛆虫。我不断地从梦中惊醒,脑子反复回忆着张阿婆跟门卫老李的对话。

......

这儿怎么没人管啊?

……

一天,村里传开消息,说是山顶的石缝中长出的千年灵芝,这棵灵芝可以治百病。齐天大胜听说采下来送给“上面人”很合适,冒着瓢泼大雨就要出发了。

老高给大胜备了一碗最好的姜汤送行。看得出来,老高这次是用心制了一碗上等的姜汤,隔着汤碗三米开外,我都能闻见谄媚的香气。

老高让我把这碗姜汤给大胜送过去,半路上,我偷偷地把这碗姜汤给换成了白开水。

客观地说,我是个卑鄙小人,张阿婆男人的死也有我一部分责任,但我的正义一定要在某个维度发泄,否则我那激荡的灵魂再也无处安放,我的每一次入眠都会伴随着肆虐的梦魇。

不出意外地,大胜抱着那棵灵芝被雨淋死了,大胜家里的三头鹿也似乎心有灵犀,在大胜死的消息传开后不久,也相继咬舌而死。

老高带着我,一人喝了一碗我亲自熬制的姜汤,冒着瓢泼大雨,给大胜草草地收了尸。

看了看老高的表情,又看了看已经死去的大胜,我望着天空中倾盆而至的大雨,我想起那天张阿婆的问题:

......

这儿怎么没人管啊?

......

等我和老高都下去跟大胜碰面了,我一定好好帮张阿婆问问。

三年,就三年,我眼睁睁地看着村里老高把凯美瑞换成了法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