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产权住房:广东和北京,哪个“杀伤力”更大?

9月11日下午,广东省住建厅公布《关于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共有产权住房:广东和北京,哪个“杀伤力”更大?


这意味着“广东版”的共有产权住房方案正式面世。跟此前“北京版”的最大不同是:北京的共有产权住房不能转为商品住房,而广东的可以。

至此,一南一北,关于共有产权住房的两大方案都已经公布。于是一个问题产生了:到底是广东版的更能平抑房价,还是北京版的更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广东版”的共有产权住房的主要“游戏规则”:

1、购房者有限定条件,广东要求各城市自己细化。一般来说,有收入、职业等限制。一个家庭只能买一套共有产权住房,购房者可以享受跟买商品房一样的落户、子女入学等权利。2、房屋面积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以同地段、同品质商品房价格确定评估价,然后以“低于评估价”的价格出售。购房者一般来说,需要购买至少50%的份额。3、购买5年以内的共有产权住房,购房者原则上不能出让其份额;持有超过5年的,可以转让其份额给“符合购买共有产权住房”的人;持有超过10年的,可以购买政府持有的份额,转为商品房(划拨用地,需要补交地价)。

“广东版”参照了此前深圳关于“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相当于共有产权住房)的做法,允许这类房子最终“修成正果”,给予转为普通商品房的通道。

而“北京版”的最大不同是,共有产权住房最终是无法“修成正果”的。具体规定如下:


共有产权住房:广东和北京,哪个“杀伤力”更大?


对此我的评价如下:

第一,“北京版”看起来更严厉,更能体现“房住不炒”的理念,但实际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北京是首都,人气财气太旺,不让共有产权住房转正,主要可能还着眼于控制人口,兼顾控制房价。这相当于没有给予共有产权住房100%的升值权,其吸引力会下降。

在北京制度设定里,购房者也可以享受一定的“升值权”,这种房子长远看价格也会上涨。但由于不给转正机会,后期退出只能在“受限制人群”里转让,因此价值就很难真正体现出来。

购买者积极性会降低,转而购买商品房。这样,北京的共有产权住房需求量反而降低,成为介于“廉租房”和“安居房”之间的一种房子。因此,对于平抑北京房价可能发挥不了太大作用,最终共有产权房屋的总量,也因为需求量不很大,而在市场里占比不高。

第二,“广东版”看似宽松,但实际上可能“杀伤力”更大。

因为可以先购买50%,房价还比周边同类房屋低,这意味着“上车”的门槛只有商品的40%甚至30%左右。这样,大批中低收入家庭就可以放心购买,反正将来可以转正。

10年转正期的设定,可以说比较适中。既锁定了为购房者为城市服务的时间,也让购房者有时间积累财富,为彻底买断住房做准备。估计将来还会有配套金融政策,比如允许贷款。最终,一个家庭就实现了对一套房子的完整拥有,可以大大提高居民的获得感,也为将来“养老倒按揭”做好了准备。

由于可以转正,加上条件宽松,愿意买广东版共有产权住房的人一定非常多,这样会倒逼着政府不断建设这类住房,最终对商品房的上涨产生抑制作用。

事实上我认为,由于广东条件过于宽松,会吸引更多人口流入广东。本专栏前两天分析过最近3年,广东小学生人数变化,发现广东再次成为全国人口增长中心,人口增长远远好于江苏、浙江、上海。如果有充裕的共有产权住房提供,广东的吸引力会继续加大。

共有产权住房:广东和北京,哪个“杀伤力”更大?

所以,即便共有产权住房分流了商品房的购买者,但增量人口的不断涌入,还是会稳住广东商品房的价格。最终,关键看各地能提供共有产权住房的数量了。很有可能出现一房难求、长期排队的现象。这时候,各地政府会附加学历、技术职称、专利等条件,进入“选人”阶段。


共有产权住房:广东和北京,哪个“杀伤力”更大?


第三,“广东版”共有产权住房,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主流的做法。

北京之所以暂不允许共有产权住房“修成正果”,是因为城市太特殊。深圳这样有吸引力的城市,都允许共有产权住房(深圳叫“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最终转正,所以可以想见,

绝大多数省市会跟随广东做法。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让更多的人有获得感,是值得称道的“善政”。

第四,广东版和北京版的差异,意味着未来房地产税也会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会百花齐放。

各地政府在充分考虑短期、长期利益,以及城市竞争力之后,一定会慎重设置税率,充分考虑老百姓的负担。因为老百姓会用脚投票的,很多经济发达城市,其实不开征房地产税都可以运作得很好。征收重税,只能杀鸡取卵,伤及城市的长远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