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急性爛鰓爲何頻頻爆發?

原因一天然生產力、載魚量與池塘水體深度不匹配。隨著養殖產量不斷提高,池塘肥力增加,天然生產力與提高,加上水體鹼度高,池塘容易肥水、藻類繁殖迅速、藻過濃(透明度只有20-30釐米),高光合作用下pH容易攀升且低透明度容易造成局部缺乏二氧化碳,極易引起藍藻快速繁殖。因此,在池塘體積小的情況下,緩衝能力差,容易引起倒藻,一旦藻類老化,光合作用效率迅速降低。正是這種平時光合作用效率高,而一旦倒藻天然生產力迅速降低的反差,最容易誘發微生物生態紊亂,寄生蟲暴發。頻繁消毒殺菌殺蟲成為一種必然又不得不使用的手段。

二池塘滲漏,造成池塘休耕期間曬塘深度有限。加上休耕時間短,一般推塘後即刻進水。因此,本來就曬不透的池塘底部,又將曬好的土壤推去做岸,實際底部土壤並未曬透,大多數有毒有害的物質還未處理。根據養殖戶反應,推塘後養殖效果甚至更差,這是操作上的失誤。因此,連作障礙比較明顯。

三全進全出的放養模式,導致兩個問題的出現:一是養殖前期載魚量偏低而後期載魚量高;其次是池塘底部由於養殖過程中沒有拉網而長期未動,引起池塘底部嚴重還原而積累大量的有害物質,反過來迫使養殖戶只能一次性上市。因為拉網時觸動了長期積累的有害物質釋放,池塘水體已經嚴重汙染,留下來的魚無法承受。

四夏季水溫高,為了補充滲漏和蒸發的水體而使用地下水。但補水時一般直接將冰涼的地下水直接抽入池塘,地下水溶解氧一般很低甚至無氧,沒有經過暴氣處理的冰涼的地下水(由於是淺層地下水,可能還帶有一些還原性物質)直接進入池塘必然全部進入池塘底部,不僅隔絕了水體中的氧氣向池底供氧,這些水可能直接滲漏到地下,因而大多數補充的地下水並沒有起到與池塘水混合、補充礦物營養的作用,導致池塘水體更容易老化。

五由於消費和傳統原因,花白鰱生物量不足。花白鰱的作用一是將藻轉化的氨氮以魚蛋白的形式儲存起來;二是加快藻類的消費以促進營養素週轉,更新藻類細胞。花白鰱生物量不足,藻類繁殖與被消費不平衡,是導致藻類老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池塘中的花白鰱具有節約溶解氧的作用,因為如果藻類不轉化為魚肉,老化的藻類產氧量減少,死亡的藻類分解對氧的消耗更厲害,而最為關鍵的是,老化的藻類可能產生藻毒素。

綜合上述情況,河南鯉魚病害暴發是養殖環境惡化導致的結果,發病是必然的,偶然的是發什麼病而已。如果不改變養殖習慣,即使目前沒發病的池塘,也很難保證以後不發病。而來年鯉魚的疫病會更嚴重,即使目前這種疫病可以找到良方控制,新型疫病還會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