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常山庄,百年古村如何变成“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贫困落后的百年古村,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实现腾飞?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给出漂亮答卷,他们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保护与开发关系,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重拾昔日荣光,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被评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保护性开发焕新颜

常山庄村位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腹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民居多达367座,这些古建筑规模宏大,大多建于清末民初,有的已有200多年历史。虽然上百年过去了,但今天的常山庄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及残破的老石屋、茅草屋。建筑虽然古朴,但兼具居住、实用、美观等特点,站在村街望去,就像一座开放式的民居博物馆。

2007年,电视连续剧《沂蒙》摄制组选址时,走遍了沂蒙山区6个县的200多个村庄,最终决定将拍摄地设在常山庄村。《沂蒙》拍摄后,沂南县决定在常山庄建设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该县界湖镇南村社区承担了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的开发建设工作。

红色常山庄,百年古村如何变成“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开发之初,对于古村如何开发利用保护,县里和开发建设者达成高度一致,始终遵循三大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实行“以旧维旧”保护性开发;与传承红色文化结合;与影视拍摄结合。

根据红色影视基地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的需要,他们委托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全方位、高起点、大手笔规划。依托原真红色古村风貌和优越的绿色山乡生态,建设以红色文化、影视文化、沂蒙风情为核心内涵,以“红嫂”故里和《沂蒙》影视的品牌,着眼于山东省和沂蒙地区具有突出地位的、以红色风情和影视文化为最大特色的,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功能于一体的主体型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性旅游目的地,逐步打造成山东省乡村特色旅游的示范区,红色影视文化的“根据地”。

具体开发建设中,他们把保护性开发列为开发红线,绝不能碰。除个别因房屋破旧需要修缮外,其他的一律原汁原味开发使用,并实行严格保护制度。

科学规划巧施策

他们把古村所有院落实行“户口”登记制度,对每一个院落、胡同和街道都一一登记造册,摸清了详细底子。根据需要,把古村落划分为三大功能区——爱国主义教育区、影视拍摄区和古村民俗体验区。

常山庄村抗战时期是有名的抗战模范村,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为纪念革命先烈,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沂蒙精神”,他们在不大拆大建、不损坏古村古貌情况下,把古村院落改建为纪念馆室,因地就势修建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等展馆,每年吸引很多人到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被中共山东省委确定为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全国妇联、济南军区、中国人民银行等数十家单位挂牌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基地。

影视拍摄区的古村院落,根据影视剧拍摄需要,对古院落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同时,新建、改建、修复了供拍摄红色影视剧专用的炮楼、戏台、古道、城门、围墙、古庙等,并根据剧情需要,分别打造成地主院、财主院、李家院等等。对每个古院落使用、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登记,如哪个院落拍了哪部电影,哪个院落拍了哪部电视剧,哪个院落使用率高,最个院落使用率低等一一进行详细登记,做到了心中有数。

为拓宽影视剧拍摄功能,他们建成了功能齐全,能够拍摄年代剧的古县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承拍了《沂蒙》、《斗牛》、《沂蒙六姐妹》、《地道英雄》、《娘》、《平原枪声》、《永不磨灭的番号》、《铁道飞虎》、《沂蒙红嫂俺的娘》等300余部影视剧,被誉为“红莱坞”。

古村民俗体验区建设中,把部分临街、有特色的古院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工艺项目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工艺和古院落做到了有机融合。现在,古村主街区的十多个古院落,分别入驻了塑面人、纺线、打铁、粉皮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项目,既丰富了景区业态,又让游客得到了欣赏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机会,百年古村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了夺目光彩。

村民受益成“四员”

为让乡村环境美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居住舒服起来,他们充分发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产业优势,把乡村振兴、旅游开发同扶贫有机结合在一起,村民们依附影视基地当起了“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摇身一变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拿工资的人。

村民们在景区摆起了60多处商品售卖摊位,开起了20多家商店和网店,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就地转化成旅游消费品,附加值升了好几倍。像沂蒙大煎饼、大碗茶、草编等百姓家中寻常物品,都成了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商品。

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景区建设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居住方面,南村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社区,常山庄村民整体搬离世代居住的石板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和新楼房。

红色常山庄,百年古村如何变成“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宽敞的旅游路、整齐的新社区、红火的影视城、富民的新产业,沂蒙老区群众在乡村振兴中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家乡的巨大变化,吸引了许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

曾在外地打工的常山庄村民孙明月,见家乡建设得这么好,回来到影视基地当了导游,她掰着指头算道:“我们一家有3口在影视基地上班,我在景区当导游,工资一个月两千七八百元,俺对象在景区车队开车,一个月两千四五百元。我公公在景区干保安,一个月两千左右,我婆婆在家看孩子,还种了几亩地,每年收获不少花生、玉米、地瓜之类的农作物。”

“这样的收入,在农村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近几年我们家变化很大,不仅住上了洋楼别墅,而且电视、电脑、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一应俱全,买了电动车、三轮车,还有一辆双排座汽车,城里人有的,俺都有,日子甜蜜得很。”孙明月高兴地说。

(记者 肖林 通讯员 郑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