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中国人,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影像


王福春是一名自由摄影人,对铁路有着特殊的感情。40年来,他为我们记录下中国铁路车厢里的时代变迁,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狭小的空间里所蕴含的社会百态、人情冷暖。

旅途是人生的绝妙隐喻,车厢则是社会的缩影。他以其特有的幽默气质,为这些黑白影像,凝练出一层荒诞与温暖交织的人性底色。

中国铁路曾经有过难以承受年人口流动量达10亿人次的现实,买票难,乘车难……

总有办法,别拦我

这个场景现在看不到了

上车,就是一种竞争。

早年拍的照片里,有些场景充满了时代的印记

70 年代、80 年代那个时候,人们都戴解放帽,穿解放服,千人一面,千人一服装。

列车到站,求一杯水也是不容易,那时的人们用的全是罐头瓶。

出门是个力气活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睡。忒考验脸皮和平衡力

相对而言,这个家长就比较聪明了

没有卧铺,坐二三十个小时的车程也是常有的事。

下棋

打牌斗地主

孩子你这样,奶奶不忍直视。

有的人只想静静

一座难求也得睡

睡了一夜,起床敷个面膜。

录放机,那时的音乐是磁带的

80 年代中期时装开始出现,什么喇叭裤、蛤蟆镜、留长发、跳街舞等,手拎三洋录音机听邓丽君的歌。90 年代人们追求时尚很普遍了,奇装异服人人穿。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衣服袖子上的商标一般都保留着。

20 世纪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从蒸汽机车拉的绿皮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拉的红皮车、蓝皮车,到今天动车高铁的白皮车,它承载了整个铁路的变化,更明显的还有火车里人的变化。

孩子永远是妈妈的心中宝,自带座位。

作品感动别人,首先是自己被感动,这个孩子就没那么幸运,站着也能睡,看着有些心疼。

那时候,有电视的火车车厢叫做放像车厢

1986 年拍摄了电视机第一次上车厢,那时全车厢的人都在看电视。

看电视!每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一种人生,《火车上的中国人》被人们称作中国火车文化纪实的经典作品。往昔看似平常的照片,如今成了历史,不可复制了,这是最珍贵的。

2000 年新世纪进入数字时代,手机、电脑满车厢,上网聊天的、看电影的、听音乐的、炒股的、玩游戏的、玩iPad 的。

从老人到小孩全是玩手机的低头族,而且他们也不再看车上的电视节目了。

高铁上的杂志,你们是约好的吧,这是时代的变化、车的变化、人的变化,也是国家的变化。

20 世纪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从蒸汽机车拉的绿皮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拉的红皮车、蓝皮车,到今天动车高铁的白皮车,火车承载了太多离去与归来的故事,也见证了中国人生活的巨大变迁。

2018年7月11日至22日,王福春老师40年来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同名摄影集出版发行。照片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铁路飞速发展的巨变。旅客列车这流动的小社会里,演绎出一幕幕人间百态。王福春用自己的感受写下了这段无法忘怀的历史。

让我们向这位76岁高龄的老人致敬,他沿着时代列车的轨迹,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为对象,通过捕捉他们的表情、神态,实现喜怒哀乐的中国式表达,清晰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迹,他叫:王福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