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如何才能超越王羲之的《兰亭序》?


要超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太难了,如果单从技法上和《兰亭序》达到同一个水平还是有希望的,但是从整体上超越很难,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可以说是达到了这个高度,在这一千多年的书法史上,也只有这一篇而已。

现在整个帖学书法的规范就是建立在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之上的,帖学就是指的二王一路的书法,我们在二王建立的规则上学习,想要在他们建立的规则上超越他们,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个东西不像经济、科技,掌握了一项技术就可能超越之前的技术。

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又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高超这么简单,这是一篇书法和人生高度融合的作品,它里面包含了书法的高潮技法,也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情怀,这个是主动追求不来的,除了需要书写者有高超的书法技法,还需要有和王羲之一样的人生境遇,甚至更加凄惨的境遇。

好的艺术作品都是以高超的技术和悲惨的人生为调料的,比如梵高比如颜真卿,这种人生境遇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遇到的人又未必能够表达出来。这是超越兰亭序最难的地方。

你怎么看?


不二斋


超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个想法不得不承认其伟大,也能透出问者的雄心和气概,但在下先泼点儿冷水,给您个台阶儿,您就坡就下了吧。

王羲之那叫千古书圣。五千年延亘于今,也不过是一人而已。这么说吧,王羲之就是那座华夏书坛的珠穆朗玛,独峙其峰,独享尊崇。

虽然其子献之以及诸多书法后进都在书坛留下鼎鼎大名,也堪称书坛擎天巨擘,但还是不能和王右军并驾齐驱双峰并峙。

王右军的书作远不止《兰亭集序》一部作品。而且,在我个人看来,这部《兰亭集序》并非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其他的法书作品如《快雪时晴帖》《丧乱贴》《平安帖》等都可一世称雄,笑傲古今。


虽然《兰亭集序》的真迹杳然无踪,早已陪葬昭陵,今人看到的只是冯承素的勾廓填充摹本(当然还有其他人的摹本,但照比冯摹本还有些差异),但其艺术成就在我看来并非天下独绝,傲世古今——这当然是囿于个人的见解和桎梏,但我敢说,冯摹本也好,还是其他摹本也罢,都不能作为擎天一柱以为传颂。

至于习练书法,能否超越兰亭一序,则完全就是痴人说梦的杜撰故事,根本没有这个可能性。

即便如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史上煌煌大家,也只能是遵循和追随王羲之的足迹,却不能和他一同并立。王羲之占据了最有力的先到者位置,后来者只能心摹手追、仰其佑护了。

但不妨把字写出自我的独特来,比如史上独善其体的诸位先师、大神,都具有自我的独擅之体,也可豪踞大师圣手行列。



龙吟148119260


练书法想超过《兰亭序》,其实也简单,找一个有天赋练字还长寿的就有望超过。

也不需太长寿,能活三五百岁就行。

练下三五百年,一般稍稍对书法有感觉的,写出作品是有机会超过《兰亭》的,毕竟一百年练功,或者花二百年练功,在花一百年学习文化,余一二百年就创作呗,总有一年会踩到狗屎创作出一幅举世无双的作品的。

如果没那个长寿的基础,就别做超越《兰亭》的梦。当然,超越兰亭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但是超越王羲之,理论上活几千年也不会超越王羲之,毕竟中国书法的半壁江山都姓王,再怎么练也跳不出这个框架。

书法并不是一个能攀比的过程,他是技法、才情、时代的综合产物。

晋人的最高标准就在那,后人即使再天才,也没有那个时代背景。即便是超越米董,都是不可能的事。

水平最高,至多能追到他们那个时代,但不可超越。

苏黄米蔡也只能追晋人,但是超越不了。


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有先有后,先来者就占了优势,后来者无论如何也不能逾越,只能走旁路追近,达到齐名的程度。

颜真卿不会超越王羲之,虽然自己也学王羲之,但是水平能在另一路上达到和王齐名。

王铎也不会超越米芾,但是上追魏晋也是时代之佼佼者,与颜米赵董一样,各得王羲之一面。

书法最高的标准不是攀比,而是做自己。

即使写的和兰亭一模一样又如何,这世界已经有了兰亭。

吴琚写米芾都写到莫辨真伪的高度了,又如何?一样做不了一流名家。


书法的魅力在于学习古人,但是能集合自己的才情,自己时代的背景产生不一样的碰撞,创造出不一样的美。

每个时代的书风变革都是如此,尚法,尚意,尚态,不都是从尚韵中来又区别于尚韵吗。

好好练字,精进自己,最重要。

王羲之也没每天想着创造出兰亭一样的书法“神品”,天时地利人和,好作品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一点也不刻意。


梁宇航


我是书法爱好者。

学习书法,如何超越王羲之的《兰亭序》?此问题很好,也是众多书家想过这个问题,估计反问自己,如何超越前人,也能留下如王羲之盛行几千年的精品之作《兰亭序》。估计这也是我们今人的梦想和追求。

经过这么多年的历史长河,自兰亭序的出现,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诸多朝代,也有众多书法名家,也没有敢称自己已经超越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是在构建自己的书体风格,琢磨自己的书法经验和技巧,都在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至今为止,我们还是摆脱不了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和书写轨迹。超越不了,这是有原因的:

一是王羲之的出身时代造就了王羲之书法的功绩的定位,无法改变。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楷书专研钟繇,精研体势,博采众长,使楷书完全独立于隶书字体,还进一步革新了行书和草书艺术,革新和发展了书法,规范了模式,将实用和艺术结合起来,把书法推进了多姿多彩的境界,可以说是书法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你想超越王羲之,你能做到他的这些功绩吗?做不到,慢慢学习王羲之吧!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书法技能,这是正道。

二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虽为王羲之即兴挥毫,虽为草稿,但是其艺术性超出那个时代书体风貌,笔法精妙,结体多姿,是王羲之无意创新中的结果,可以说是雄视古今,妙手偶成,节奏和谐自然,被誉为书法巅峰之作,自唐宋以来,备至喜爱。王羲之的七代孙智永临习《兰亭序》以假乱真,也不敢说超越王羲之。再则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尤其《兰亭序》,当然这也是文治的需要,再则冯承素摹本、褚遂良和虞世南临摹,虽以假乱真但都未敢说超越王羲之。唐太宗的独爱王羲之,导致其他书家被损,如王献之的书法逸气过父,独领南朝风骚,开唐代狂草先河,但唐太宗独爱“大王”王羲之,造成除王羲之外的书法断裂。






汶水才子



山城木子1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只是《兰亭序》,包括很多名篇经典,他们有他们的艺术高度,创造了属于时代或跨时代的艺术标准,但是再是跨时代,也只能借鉴,你可以醉心于他的美,学习他创造美的标准的能力,并不需要当做艺术复印机去用一生当个复制工,那是印刷出版社干的活,经典就是为了给后来的超越提供营养的,相信你的努力。

很多人说,你活三百年,好好写就超过王羲之了。艺术不是体力活,王羲之活了五十多,比他长寿写字努力的人多了,要是靠活的年纪来计算,早就被超越多少代了



尚艺海派


敢想敢说是好事,人活着,需要有这样的魄力。如果没有一点想法,总是囿于古人的窠臼,那不要说超越,能保持书法不衰落,已经是了不起了。看看戏曲、民间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但是,看看书法的发展史,我们应该从中明白一些东西、一些规律:

1、时代的产物。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文字,没有文字,谈不到书法。文字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由简及繁、又由繁及简的过程。从简单的符号,到成熟的文字——我们已知的甲骨文、金文大篆,这是由简及繁。然后统一成小篆、隶书、楷书、行草书,这是由繁及简。说白了,都是为了实用,是历史、是时代的必须。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实际上,隶书出现的年代应该更早)、晋朝的行书、唐朝的楷书等,都是时代需要应运而生。

2、规则。规则是人制定的,比如,李斯制定了小篆的规则(但我一直不认为李斯的小篆是真正的书法,应该同宋体字一样,是一种官方的统一文字)、王羲之制定了行书的规则(现在的说法叫集大成者,我觉得可以算制定或完善了行书规则)。也就是画了一个圈,你要遵守规则,就只能在圈里玩。如果想要超越制定规则的人,容易吗?二千多年也就是出了个邓石如,写篆书,愣是打破了李斯制定的规则,开创了一个篆书的盛世。我觉得,邓石如应该是在同一种字体中超越规则制定者的唯一代表。

3、颠覆、继承和发展。那是否就没有办法超越了吗?有啊,任何一种新字体的产生,都是对前一种字体的颠覆和革命。无论大篆之于甲骨文、小篆之于大篆、隶书之于小篆、楷行草书之于隶书,都是如此。你有这种魄力,可以试试。但是用行书超越《兰亭》,你觉得有这种可能吗?

4、另辟蹊径。像颜真卿,绝对是聪明人——行书,我需要在王羲之划定的圈里玩儿,再玩儿,也只能是第二行书。干脆玩儿楷书,于是又一座书法的高峰,可以与王羲之比肩的高峰出现了。这是否值得借鉴?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以为可以在行书的造诣上超过《兰亭》吗?


海纳百川230743785


:现代书法如何超越《兰亭序》?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耍作为一个学习书法的奋斗目标来追求。中国书法能按传统发扬下去就是件天大i的事,超越了王羲之的书法又怎么样?同时也无法去比,怎样才算超越?美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什么叫美这个概念都定不下来,如何确谁美过美?所以没有必要在书法上与古人比高下,与圣贤比道德美才是真的,才有意义,才有社会效果和效益,不耍抓芝麻丢了西瓜,我们最重要的是比为人比做人比贡献,而不是与古人比书法。如果古人有灵的话,会让古人笑今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