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花织布、缝补洗涮、飞针走线,远去的针线活你还记得多少?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俗语,仿佛一面蒙尘的镜子,映照出了一个时代的依稀身影,也映照出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那时候,乡村经济落后,多数人家都穿补丁衣服,因此家里都有针线簸箕。簸箕里,有粗细不一的针线,有圆环状的顶针,有粗大的铁剪子,也有各种颜色的碎花布。在我的记忆里,衣服有破口、纽扣脱落、鞋子破损,母亲就会端出针线簸箕,略微打量下破损处,便利索地穿针引线,低头缝补起来。也就那么一会儿工夫,我们的衣服又完好如初,于是开心地穿上,蹦蹦跳跳地玩耍去了。

纺花织布、缝补洗涮、飞针走线,远去的针线活你还记得多少?

那时候,我家有四个弟兄,奶奶年老眼花,母亲又经常下地干活,许多弄破的衣服无法及时缝补。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下午,我与小伙伴们爬树时撕裂了裤裆,回家换急,衣服又都被母亲洗了晾着。情急之下,我便找出针线学着缝补。母亲回来后一看,立刻哈哈大笑。原来,裤裆缝得东一针,西一针,成了“拧麻花”。于是,她又重新拆开,教我如何固定,如何下针引线,如何控制方向,我也学得兴趣盎然。

一来二去,我渐渐学会了补破口、补鞋子、缝被子等针线活,手艺一点也不比女孩子差。每当针线活多时,母亲忙不过来,便会信赖地呼叫我帮忙,我也乐呵呵地奔过去,缝补得让她心满意足。

纺花织布、缝补洗涮、飞针走线,远去的针线活你还记得多少?

后来,我离开家乡去读师范,随身也带去了针线盒,起先担心舍友笑话,一直没敢亮出来。一次体育课上,我不慎扯坏了心爱的运动衣,只好拿出针线缝补,没想到舍友们一脸平静。后来才发现,原来大家都藏着这“家什”,都会一两手,有的还挺不错呢!

记得那时,寒暑假前夕,每每傍晚时分,偌大的操场一下成了缝被子展示会,清洗干净的被子这里一摊,那里一块,大家有的折角,有的穿线,有的下针抽线,忙忙碌碌中放飞欢笑。那些手脚利索的女生,也会大方地给男生帮忙,可对方一面笑着拒绝,一面飞快地穿针走线,炫耀起灵巧来!

纺花织布、缝补洗涮、飞针走线,远去的针线活你还记得多少?

我参加了工作后,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家家户户变得富裕起来:衣柜鞋柜总是满满的,衣服鞋子漂亮又耐穿,弄破的、不称心的,常会随手一抛。于是,那伴随我们走过无数日子的针线活,渐渐变得陌生起来……

现在,每当家里偶尔需要缝补衣服,妻子便会径直去找裁缝店。每每此时,我的心不由一阵怅然,想起一个时代缝补出的清欢,还有一代人的自强自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