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人不知道,但是通過現代考古可以知道實際情況的歷史?

寶貝BigFat


這個問題有意思。

按說古人距離古代的事物更近,幾百上千年以後,應當是我們這些現代人對於那些往事不清楚,那麼是否存在古人不清楚、反而是現代人通過考古搞明白了的事兒呢?

還真有,而且不少。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1.人類起源

無論西方的上帝造人還是我國的女媧造人,都將人類起源追溯到不可把握的神。

達爾文的進化論誕生之後,傳統的神造人觀念受到了衝擊,考古學家也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逐漸地,人們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以及人工打製的石器工具越來越多,如埃塞俄比亞發現的“露西”,中國發現的北京人、山頂洞人、許昌人等等。儘管今天關於人類的直接祖先——晚期智人是否起源於非洲一地還存在不少爭議,但是可以說,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今人瞭解的遠遠超過了古人。

(露西的骨骼化石)

2.遺址、墓葬的考證

有很多古代的遺址墓葬至今還能在地表上看出來,古人同樣能夠看到。但是古人未必真正瞭解哪些遺址墓葬曾經是什麼性質,往往有一些好事者橫加附會,給它們安一個名頭,最後以訛傳訛,幾乎成了鐵證一般。

比方說,在陝西咸陽有個周陵鎮,其附近有兩個高大的墳丘,很長時間內,人們都認為這兩座墓的墓主人就是古代的周文王周武王

在所謂的周文王、周武王陵前,還有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石碑。古人經常在這裡進行祭祀活動,甚至延續到了民國時期。

然而事實上呢,這兩座墓的確是古墓,但墓主人根本不是周文王周武王,而是——秦王

考古工作者對“周陵”進行了鑽探,發現這是一處有著完整圍牆的陵園,墓葬結構為帶有四條墓道方形土坑墓,符合戰國時期秦王陵墓的特徵。

再比方說,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漳河一帶,分佈著密集的古墓墳丘,自古以來,人們都說那裡就是曹操所設置的“七十二疑冢”。有不少文人墨客途經此地都要寫點詩文,懷古傷今一番。建國初,當地政府也據此,將其設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1975-1977年,考古工作者對這批古墓開展了集中的調查,結果發現它們是北朝時期東魏、北齊政權的王公貴族墓,根本不是什麼七十二疑冢。

再後來,隨著安陽曹操墓的發現,疑冢說終於破產。

(詳見本人另一篇回答

曹操“七十二疑冢”究竟是真是假?: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73426623738675470/)



為什麼會出現古人不清楚,反而是現代人搞明白了的問題呢?

其實,今天的技術手段、理念都比古代進步很多,獲得信息的途徑也更多,出現這種情況是不足為怪的。


考古軍中馬前卒


鉛中毒

古代的鉛汙染

中國古代有一類特別重要的器物,叫做青銅器。

國家博物館藏青銅器——司母戊鼎

青銅器的原料,是銅、錫、鉛的合金,而青銅器大多數是容器,當時的貴族使用這些青銅器吃飯、吃肉、喝酒,那麼在使用中就可能攝取一定的鉛造成鉛中毒,尤其是溫度越高,青銅器析出的鉛也越高,貴族攝入的鉛也就越多。此外,在鉛的開採、冶煉中,甚至都可能造成鉛的汙染,導致相關從業者攝取到鉛。

殷墟考古出土青銅器的含鉛量

下圖安陽殷墟的遺址分佈圖,如圖所示,青銅器製造業分佈在河流上游,而宮廟區分佈在下游,這樣上游冶煉產生的鉛汙染就會通過河水流通影響到居住在宮廟區的貴族。

在當時人的觀念中,一旦鉛中毒發作,也不會知道是鉛惹的禍,反而會在占卜儀式中詢問,是否是神的懲罰。

考古對鉛中毒的發現

然而,當時的墓葬保留至今,有的時候會保存下來一些人骨,這些人骨被考古發現之後,考古學者就可以通過科學化驗,測定骨鉛含量來推測當時可能的鉛中毒情況。

譬如,考古學者曾經對山西絳縣橫北西周墓地人骨含鉛量做過分析,發現貴族墓主(有殉人)骨鉛含量(多在2n微克/克左右)明顯高於殉人,說明青銅器的使用增加了鉛攝入。

考古學家對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人骨也做過含鉛量分析,

發現大部分人的骨鉛含量小於土壤含鉛量,但是有一名二里崗上層時期的嬰兒骨鉛含量爆表,很可能是因為鉛中毒而死亡。


考古學家還對山西絳縣橫北西周倗國墓地人骨鉛含量作了測定

結果也支持貴族的鉛攝入比平民或奴隸(殉人)高得多。


不過也不能太誇大鉛中毒對上古時期歷史的影響,現代鉛業工人的骨鉛含量可能是20微克每克,而且不同人對鉛累積量的耐受度也不同,加上畢竟數據有限。但是可以說明一點,古人可能的鉛中毒,當時的生產力條件是無法發現的,也只能通過現代考古學來推測當時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