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還要找個功勳卓著的王爺來一同輔政?

jamie1987


事實上,最開始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地位是要高於多爾袞的,是第一輔政王爺,多爾袞排在濟爾哈朗之後。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驟然崩逝,由於臨終前沒有就繼任人選做出任何安排,隨即開始的是長達十七天的滿清皇位之爭。

最初的皇位爭奪是在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展開的,由於雙方實力相當,而又不互相讓,雙方的支持陣營已經瀕臨火併的邊緣。

而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既不立豪格為帝,也不立多爾袞,而是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帝。這個方案馬上得到了多爾袞的贊同,同時多爾袞提出又他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直至福臨長大成人在還政於帝,隨後包括代善、豪格、阿濟格、多鐸等在內的其他旗主王爺也表示了認可。

就這樣福臨登基為帝,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共同攝政,並且此時的濟爾哈朗是第一輔政王爺,地位是要高於多爾袞的。

一來, 擁立福臨為帝的方案,是由濟爾哈朗最先提出來的,濟爾哈朗有擁立之功;

二來,就年齡上來說,濟爾哈朗是多爾袞的堂哥,年長多爾袞13歲;

三來,在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改元稱帝,建立大清政權時,就曾對群臣進行了封賞和冊封,在地位最為高貴的“四大親王”中,鄭親王濟爾哈朗排名第二,權勢和地位僅次於皇太極的哥哥,禮親王代善,而多爾袞的次序是在濟爾哈朗之後,排在百官的第三位的。

所以,儘管多爾袞在皇太極時期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積累了不少的功勳和榮譽,但是其地位依然比不上鄭親王濟爾哈朗,所以這個時候的多爾袞也只能排在濟爾哈朗之後,成為第二輔政王爺。


從當時的形式發展以及實力對比情況看,不允許多爾袞單獨輔政,而濟爾哈朗是多爾袞在當時境地之下的最好選擇也是唯一選擇。

首先,多爾袞非常清楚,自己在實力上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多爾袞最大的政治資本就是他們三個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及其統領的兩白旗,這兩個旗是八旗中實力最強的,但是優勢也僅僅是相對的,如果其他六個旗聯合起來,也時完全碾壓兩白旗的。

如果多爾袞單獨輔政,想要將大權獨攬,無疑是將自己置於了其他六個旗的對立面上,多爾袞是斷然無法應付的,所以多爾袞既不能自己擔負輔政,也不能讓自己的哥哥阿濟格或者弟弟多鐸參與輔政,只能從其他的幾位旗主王爺中選擇一位與之搭檔,以平衡朝中的勢力和反對聲音。

其次,代善和豪格,都不可以參與輔政。

豪格自不用說,本就與多爾袞有過皇位的爭奪,兩個人矛盾極深,兩人完全是不可能有任何的配合,到時候只能是害了整個大清王朝。況且豪格除了有自己的正藍旗支持外,在兩黃旗中聲望頗高,如果讓豪格輔政,兩黃旗加上正藍旗的勢力會讓多爾袞非常的棘手和頭疼,將成為自己的極大牽制和掣肘。所以豪格是斷然不能參與輔政的。

而代善這面,情況更為特殊。此時的代善如今已經是60多歲了,自己也沒有太多的能力和精力參與太多的政務,也正是因為代善的資歷太老了,地位和威望太高了,這也讓多爾袞非常的忌憚,所以代善也不能參與輔政。

在此情況之下,濟爾哈朗成為了共同輔政的唯一人選。

一方面,濟爾哈朗不同於皇太極、代善、多爾袞等人,是努爾哈赤這一支的,他是舒爾哈齊的兒子、是阿敏的弟弟,相對來說朝堂上的根基最淺,得到的支持也相對薄弱,特別是在皇太極死後,濟爾哈朗的地位本就受到了挑戰。

另一方面,擁立福臨是濟爾哈朗提出來的,讓其輔政本就名正言順,而多爾袞在讓濟爾哈朗輔政的同時,實際上就是打散了其他六個旗聯合起來一直對抗自己的可能,至少,豪格不可能有能力再繼續影響到兩黃旗實力,也爭取到了鑲藍旗和兩紅旗的中立,這也就為後來多爾袞專政創造了條件。


多爾袞將濟爾哈朗提出了輔政的序列大權獨攬,而濟爾哈朗則在日後主持了對於多爾袞的清算,也算是“一報還一報”了。

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爾袞以濟爾哈朗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等為由,將其踢出了輔政序列,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鐸輔政順治。

之後,多爾袞強迫順治先後冊封奇其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一時間權傾朝野,隻手遮天;即便是在多爾袞死後,多爾袞的追隨者依然讓順治將其冊封為成宗義皇帝,多爾袞的權勢和地位達到了巔峰。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被多爾袞打壓多年的濟爾哈朗站了出來,主動揭發多爾袞的罪狀,並且奉旨與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共同主持了清算多爾袞及其黨羽集團的工作。而多爾袞也被扣上了十六大罪狀,最終為順治皇帝處以“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同時還被扒墳掘墓、挫骨揚灰。

而濟爾哈朗與多爾袞之間的恩怨,也就此了結了。


雍親王府


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佐順治皇帝,這其實是三幕環環相扣的大劇,精彩紛呈,展現了多爾袞深邃的分析問題能力,高超的時局把控能力,以及嫻熟的政治手段,充分的體現了多爾袞的睿智。

第一幕 爭奪皇位

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她很會伺候人,深得努爾哈赤的歡心。愛屋及烏,努爾哈赤也很喜歡阿巴亥所生的孩子,尤其喜歡多鐸和多爾袞。努爾哈赤曾經指著多鐸對阿巴亥說,這孩子就是太小了,要是大點將來我死了可以讓他接班當汗王。多爾袞和多鐸慢慢長大了,努爾哈赤也有意培養他們,曾經在不同場合說過多爾袞最適合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臨終只有阿巴亥在場,他向阿巴亥交代,讓多爾袞繼位,大貝勒代善輔政。但是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政治經驗豐富,拉攏其他三個貝勒支持自己繼承汗位,藉口努爾哈赤生前有旨,讓阿巴亥殉葬。多爾袞汗王沒當上,還把母親的命搭上了,這件事讓他刻骨銘心。如果再有機會他絕不會放棄,為了報仇,也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

皇太極生前有意讓他的長子豪格繼承皇位,私下裡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他突然駕崩,沒有留下遺言,按照祖訓,實施貴族公推制確定下一任皇帝,這就給多爾袞帶來了機會。多爾袞一定會盡全力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一場皇位爭奪戰在豪格和多爾袞之間展開。

多爾袞先是找親王貝勒和大臣們探口風,反饋的結果是大多數人支持豪格,自己只有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支持,繼承皇位難度很大。越是困難越向前,多爾袞決心迎著困難上,見機行事。



公推會議在崇政殿舉行,一大早,參會的親王貝勒還沒到場,會場就被索尼和鰲拜帶的兩黃旗兵士圍個水洩不通,並高喊著“立皇子”為豪格助威。會議剛要開始,鰲拜就在會場大聲嚷嚷,“我們深受皇恩,堅決支持立皇子”。多爾袞很心虛,但表面故作鎮定地對鰲拜說,“出去,這裡沒你們說話的份”。

趕走鰲拜容易,但是要想在爭奪皇位中獲勝太難,支持豪格的人多,多爾袞不佔優勢,而且豪格已經做好了武力準備,真正動起武來自己毫無勝算。不過從鰲拜的喊話裡多爾袞聽出了玄機,靈光咋現,他找到了打敗豪格的方法。

第二幕 另闢蹊徑

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要立皇子,鰲拜索尼也喊立皇子,皇太極的皇子很多,並不專指豪格。既然這樣,多爾袞就可以把豪格打敗,然後再見機行事。

會議開始了,有人最先提出讓禮親王代善繼位。代善說,自己能力有限,另外年齡大了,精力不濟,不適合。他放棄了。鄭親王不是努爾哈赤這一支的,沒資格。這時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說,讓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沒吱聲。多爾袞的弟弟多鐸見多爾袞不說話就接著話茬說,我也支持多爾袞繼位。多爾袞還是沒吱聲。多鐸見多爾袞沒反應接著說,你要是不想繼位,就讓我來繼位,太祖繼位人選的名單裡有我。多爾袞這時說話了,名單裡不但有你也有豪格。



見有人提到自己,豪格得說話了,他覺得局面非常有利,有那麼多人支持,自己已經勝券在握。於是想客氣客氣,顯示自己謙虛,就說 ,“我福少德薄,不能擔此大任”。令豪格沒想到的是,多鐸馬上回了一句,“你是沒那個能力”。

多爾袞當不了皇帝,他也不想讓豪格當,因為豪格是皇太極意定的接班人,他要為母親報仇,如果不把豪格拉下來,他根本無法原諒自己。他想立皇太極的其他兒子,年齡小的,自己攝政掌權。但是,豪格不說那話他還真沒想好怎麼辦。豪格的話給了多爾袞機會,多爾袞馬上接話說,“既然豪格沒有當皇帝的想法,那就另選別的皇子吧!”就這樣把豪格踢出了局。

第三幕 攝政鋪路

多爾袞的話結束了他與豪格的皇位之爭,劍拔弩張的局面得到緩和,兵戎相見得以避免。幾乎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但是多爾袞的戰鬥才剛剛開始。他要為將來掌握大清最高權力掃清障礙,鋪平道路。

豪格是庶長子,既然不立豪格,其他庶子也不應該立,那就得從皇太極嫡子中選。碩塞是嫡子中年齡較大的,已經十七歲了,按理應該立他。但是年齡大親政了,多爾袞就無法攝政,很難達到掌握大清最高權力的目的,他希望選一個年齡小的。而且碩塞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和代善的三繼福晉是姐妹,這種關係多爾袞更不能容忍,於是他提出選擇八歲的福臨。多爾袞做出了讓步,保皇子派也要做出讓步,既然福臨符合保皇子派的要求那就答應吧!



福臨繼位定了,下一步需要確定輔政大臣。皇太極時的輔政有四位,分別是濟爾哈朗、豪格、阿濟格和多爾袞。多爾袞嫌人多,將來自己獨掌大權障礙太大,他要往下減人。最適合減下去的就是豪格,他是福林的哥哥,將來爭奪福臨皇位的可能較大,另外三位都是福臨的叔叔,爭福林的皇位可能性小。多爾袞提出去掉豪格,保皇子派沒人反對。不過,把豪哥去掉,阿濟格和多爾袞是兄弟,雙方力量失去平衡。多爾袞很自覺,去掉豪格的同時,把阿濟格也去掉了。

剩下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兩個,那把濟爾哈朗也去掉不是更好嗎?多爾袞自己不用輔政了,直接攝政,大權在握,享受至高無上的皇權。多爾袞太想那樣了,可是他不能那麼做,那麼做太露骨了,讓保皇子派覺得你多爾袞還是想當皇帝,他們一定不同意。多爾袞這時還沒有實力強行去做,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多爾袞非常自信,論能力大清朝裡他還沒有對手,功勳卓著的王爺濟爾哈朗也不在話下,他一定會把濟爾哈朗拿下,時間不會太久。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皇太極去世之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同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成為了皇位的主要競爭對手。朝中的大臣和王爺也被分為兩派,一派支持“父死子繼”由豪格繼承皇位。另一派支持“兄終弟及”由多爾袞繼承皇位,兩派各自互不相讓。

豪格

代善首先表示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繼承皇位,正黃旗,鑲黃旗的大臣紛紛贊同。然而多爾袞的親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卻堅持反對豪格繼承皇位,一再堅持由多爾袞繼承皇位。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豪格卻謙讓皇位。這一結果讓多爾袞找到了豪格不願意繼位的由頭。兩黃旗大臣眼看多爾袞有可能登上皇位,於是劍拔弩張並表示:如果繼位的不是先皇的兒子,我等就要追隨先帝而去。

多爾袞

在座的大臣王爺也表示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帝。多爾袞眼看著八旗就要分裂,就要內戰。他掂量了下自己的實力,覺得勝算並不大,又不願意八旗分裂。論資歷,多爾袞和豪格誰也壓不過誰,無論哪一方當皇帝,對方肯定不服氣的,肯定不利於滿清內部團結。於是退而求其次,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但是作為條件,多爾袞表示必須讓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做為輔政大臣。

濟爾哈朗

從多種跡象來看,多爾袞一直有稱帝的野心,也有這種機會。他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是他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不敢貿然採取行動。他的行為是在讓自己離皇帝寶座更近一步。並且多爾袞當時只有30多歲,他認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那麼多爾袞為什麼要選擇濟爾哈朗同自己共同輔政呢?


1濟爾哈朗算是先帝最為器重的人,本身作為親王,分量極重,被大臣和王爺看做是豪格一派。所以豪格一派的人沒有意見。


2濟爾哈朗生性處處隱忍,從不爽快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多爾袞覺得與濟爾哈朗一同輔政,就不會和自己針鋒相對。


3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效仿周公輔成王進行輔政。這樣在多爾袞和豪格在排除了繼承皇位資格後,多爾袞是輔政王,豪格的勢力就變弱了。


4多爾袞選擇濟爾哈朗,還有因為他們兩個人年輕時的處境有一定的相似性。多爾袞年輕時雖然同時失去雙親,但他在父母呵護下成長了十幾年,與皇太極是親兄弟。皇太極十分重視他。而濟爾哈朗雖然也在努爾哈赤的宮中生活,與皇太極的關係也比較融洽,但是畢竟那不是自己家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於是做什麼事情都小心謹慎,任勞任怨,他極力的想影響擺脫其父母的影響,表明自己忠於皇太極。(濟爾哈朗也是失去父親,父親遭努爾哈赤打壓致死)


求關注點贊,喜歡文史趣聞的可以關注一下,每天都有精彩。


文軒春秋


因為當時的多爾袞雖然握有兵權,但這些兵並不都是完全聽從多爾袞命令的。

要知道多爾袞之所以能以正白旗旗主身份統領八旗軍隊,是因為皇太極讓他統領,八旗的各位旗主願意讓他統領。如果八旗的旗主說了,各旗不要跟著多爾袞攻打明朝了,那麼多爾袞立馬就要失去絕大部分兵力。


更何況經過皇太極活著時候的分化打拉,皇太極和他兒子豪格已經有了117個牛錄。是八旗裡兵力最雄厚的。

反觀多爾袞和多鐸以及阿濟格,他們這一奶同胞只有98個牛錄,雖然兵力不少但無法翻臉造反啊!

所以,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雖然有實力去爭取皇位,但他的大哥代善來了一句:我年老德薄,不想繼位。此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年老德薄,你們三個呢則是年少無德。。。



就這樣,彼時的八旗為了這個皇位幾乎要拔刀相向。而皇太極長子豪格卻又喜歡裝逼,明明大伯代善已經說明了要推他當大汗,結果他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不知道豪格在多爾袞當了攝政王,被逼死之前,是否後悔過他當初裝的逼。

那麼現實情況就變成了,豪格不想當,代善不想當,多爾袞相當卻被大夥壓著不能當。此時氣氛很尷尬,最後把福臨推了出來。



而濟爾哈朗呢,作為努爾哈赤兄弟舒爾哈齊的兒子,理論上都沒有當大汗的可能。自然是被代善等兩黃兩紅的人們推出來制衡多爾袞的啦!

翻看這一段歷史,真有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一幫屠夫,各種說自己有德無德的。唉,真是搞笑。


王斌兔斯基


多爾袞哪裡又想要濟爾哈朗來一起輔政,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想當皇帝,可實力不夠,擺平不了其他各旗的勢力,只能以退為進。


皇太極突然就翹辮子了,又沒有交代誰來接班,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多爾袞在那裡互掐,誰也不服誰,差點動起了拳頭,豪格這一邊有正紅旗的代善,他可是皇太極的大哥,他們家族裡輩分最高的,說話極有分量的;還有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和正黃旗索尼、鰲拜等人的大力支持,豪格人多勢眾應該是穩操勝券,可關鍵時刻豪格充楞裝牛逼說自己德淺福薄非所勝當,意思是你們要我當的,我總要謙虛一下吧,多爾袞立即接過話說豪格根本就不想當這個皇帝嘛,其他的人見勢也不好再說什麼,豪格這一禮讓煮熟的鴨子就飛了,多爾袞是真想當,可被大夥壓著當不了,這下就便宜了福臨這個小朋友。


福臨做了皇帝,多爾袞要求做攝政王,豪格也想,多爾袞不同意,他是福臨的哥哥不適合,代善也不想做,就只有濟爾哈朗了,濟爾哈朗是大家都認可的,有了他做攝政王就可以約束制衡多爾袞。


濟爾哈朗性格隱忍,不善言辭,有什麼不爽一般也不會說出來,多爾袞認為他不會和自己作對,也接受他與自己同為攝政王。


順治四年,濟爾哈朗因為逾制被多爾袞免去了攝政王的職務,又設計害死了豪格,朝中再無競爭對手了,多爾袞也就成了事實上的皇帝。



多爾袞找濟爾哈朗來一同輔政是多方勢力平衡的結果,互相制約,既打壓了豪格,又拉攏了濟爾哈朗的勢力,各方都能接受,皆大歡喜,多爾袞還是贏家。


遺產君


如果翻閱一下清史就會發現,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雖然大權在握,但遠沒有到權傾天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他和濟爾哈朗輔政實際是各方勢力爭鬥、權衡、妥協的結果,當時的朝局實在不是多爾袞一個人所能左右的。

1636年皇太極即位後大封兄弟子侄,代善、濟爾哈朗、多鐸、阿濟格都受封親王,多爾袞受封睿親王,由於他多才多智,年輕英武,深得皇太極器重與賞識,並在松錦大戰等戰役中立下大功,職高權重,在滿清八旗中獨領旗兵力,軍功累累,享有很高威望。

由於皇太極去世突然只有52歲,沒有留下遺囑,所以發生了皇位之爭,主要集中在皇太極35歲的大兒子豪格(因庶出身份受很大影響),時年35歲(長期征戰同樣戰功赫赫。),和皇太極之弟32歲的多爾袞之間,當時參與議政決策的八旗領主的形勢如下:

1、正黃、鑲黃兩黃旗:一向由皇帝自領,其主要將領索尼、圖賴、鰲拜等誓死支持豪格。

2、正白旗多爾袞為旗主,鑲白旗多鐸為領主,自然誓死焊衛多爾袞。

3、代善的正紅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基本上支持豪格。

4、正藍旗、鑲紅旗持觀望態度。

所以就當時形勢而言,多爾袞並不佔有優勢。事實也是這樣,1643年8月14日,多爾袞召集諸王大臣議立帝位時,兩黃旗將士以武力包圍會場,諸王也大多數推薦豪格,但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豪格假意謙讓,稱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多爾袞見情勢對自身不利,順水推舟說“豪格自己沒有繼承皇位的意思”。雙方相持不下,這種情況下為避免出現重大流血衝突,雙方各退一步。多爾袞提出讓皇太極的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衷主張,得到大家認可,一場皇位爭奪危機最終實現了和平過渡。

至於是否像演義小說和電視劇所演的那樣,孝莊太后在這中間扮演了多重的戲分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多爾袞這手以退為進玩得很漂亮,不久他就超越了濟爾哈朗成為“攝政王”,雖然名義上受制於小皇帝,但已是事實上的皇帝了,此後不久他又藉口剷除了侄兒豪格,剝奪了他的爵位和福晉,上演了一幕無情的殺戳大戲!



唐史大白話


簡而言之,濟爾哈朗同為輔政王爺,並不是多爾袞希望的,而是當時多方勢力平衡的結果。

順治四年,濟爾哈朗也因為逾制被免去輔政王爺的職務,可見一同輔政,也不是多爾袞希望的。

皇太極駕崩之時,手握軍權的主要勢力有四方,豪格、代善、多爾袞、濟爾哈朗。豪格、多爾袞互不服氣推選福臨為皇帝,代善為了體現自己高風亮節,放棄輔政身份,豪格要是輔政,多爾袞肯定不會同意,並且豪格還和福臨平輩,濟爾哈朗就是剩下的可以稍微制約多爾袞的人選,並且濟爾哈朗在態度上也是比較傾向皇太極兒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