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佇立於韓江畔,望兩岸楊柳隨風點綴著百年古鎮,落日的餘暉如黃色的錦緞披灑在江面,緩緩地隨水波搖曳東逝,江面似那慢慢舒展的畫卷,把樟林古鎮那跌宕起伏的昔日重現……

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17世紀的大西洋彼岸,資本主義的芽苗已茁壯成長,清朝乾隆帝還沉醉於“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的夜郎自大之中,妄想著用天然的海障,把咄咄逼人的資本主義因素攔在天朝之外,從而安享那封建王朝的末日餘暉。

面對清政府的嚴格海禁,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古驛站之一的樟林港,憑藉其依山傍水的天然條件,活躍在海上貿易的舞臺上。雖然只是一個河港,但樟林港憑藉其“河海交匯”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很快成為嶺東入口米糧、北貨和出口食用百貨的集散地。“紅頭船”作為當時的海上交通工具,也隨樟林港躍上了時代的舞臺。

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為便於對各省商船、漁船進行管理,清政府從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規定各省商船在船體兩端頭尾部分和大桅上部漆飾不同顏色,加以區別,廣東省的船隻為紅色油漆,故稱為“紅頭船”。

從樟林港出發的航線北通福建、臺灣、山東、天津、日本,南達越南、暹羅(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陶瓷、潮繡、紅糖等物品從這裡銷往沿線各地,稻米、各種豆類、香料,名貴的黃金、玉器、象牙則從這裡進口傾銷內地。“紅頭船”往來穿梭,貨如輪轉,就這樣,一個“紅頭船”帶來的商貿時代悄然來臨。

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19世紀中葉,大英帝國出版的地圖冊上,已赫然標有“樟林”的名字,而地處“通洋總彙”的樟林港,正是位於這韓江支流出海口的樟林古鎮。環繞古鎮的蓮花山似嚴父般用強而有力的臂峰,為古鎮撐起一片安居樂業的沃土,用“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營造了古鎮淳樸的民風。

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一江韓水,把古絲綢之路的商貿氣息綿綿延續。

一代“潮人”依山而居,踏水而來,順流前行,“紅頭船”就從這裡緩緩啟航,駛進了18世紀中葉樟林港港口商貿的全盛時期。商業的氣息在古鎮內迅速蔓延,更多的人加入到商業貿易中,古鎮儼然成了商品交易活躍的鎮埠。就在那樟林內港河道左右兩側,鋪屋林立。

根據經營行業分類,共組成8條街道,外圍有東、西、南、北,塘西和新隴6個村社環繞,構成繁榮一時的“八街六社”商貿區。至今保存還算完好的新興街,是“紅頭船”時代樟林古鎮商貿繁榮的歷史縮影。“紅頭船”的往來貿易,使樟林古鎮一時間成了商賈雲聚,東西經濟、文化交融的匯聚點。

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儘管“紅頭船”帶來了商業交易的蓬勃生機,但地少人多,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促使難以維持生計的一代“潮人”,把目光投向了“紅頭船”所到達的彼岸。

一方面是鎮埠繁榮的商業氣息,為一方百姓注入了自強不息的商民意識,另一方面是生存的壓力,賦予了人們特有的時代冒險精神和闖蕩的勇氣。就這樣,“紅頭船”一頭挑起商貿的重任,一頭擔當起渡洋謀生的使命,開啟了新的移民高潮。

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因為有了早期“紅頭船”米、糖等商貿的基礎,暹羅(泰國)、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地,成了出洋謀生的人集中嚮往的目的地。乘坐“紅頭船”出洋謀生的人,為生計所逼迫者居多。就這樣,一隻破市藍、一條水布,抱著改變貧窮,開創新生活的美好願望,隨“紅頭船”遠涉渡洋,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奔向陌生的異國他鄉,開啟了艱苦創業之路。

一艘“紅頭船”,一世故鄉情。

在移民時代,“紅頭船”照亮了一群人前進的道路,也成了歸航的方向標。伴隨移民創業而來的,是樟林古鎮裡悄然興起的“中西合璧”的家族建築,至今保留還算完好,位於樟林觀一村的南盛裡,是一座典型的“駟馬拖車”式和“四點金”式相配合的潮汕民居。

這種家族建築是心繫家園、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在故鄉的物質體現,南盛裡古建築那門、窗和地板上精選的西洋瓷磚,融匯了濃郁的中西結合的藝術風格,那是移民人群對移居地先進的技術、文化的引進,它為古鎮帶來新視野,注入鮮活的生機。家族建築背後那成功創業的模式,成了古鎮人敢於擔當、勇於開拓、創新的家國情懷的典範。

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最後一縷晚霞的餘暉已消失在天際,日月星辰的轉換,已把“紅頭船”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

這一片山清水秀的土地,曾是多少夢開啟的地方,“紅頭船”注入的生機和靈魂,滌盪著眼前這座古鎮,托起了樟林古鎮的昨天、今天,甚至明天。

那山,那水,那一艘“紅頭船”

(文 | 張皚嘉 圖 | 部分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