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熊市掙扎:新所一月倒三家,頭部大所日活僅過千

8月27日, 一篇名為《FCoin:一個韭菜的血淚控訴》的文章在朋友圈被熱傳,作者陳沛曉在文中講述了自己在FCoin炒幣,兩個月鉅虧70萬人民幣的經過。幣改尚未取得成功,平臺幣暴跌,曾經紅極一時的FCoin已變得風雨飄搖。

今年以來,數字貨幣行情一路下行,老“韭菜”逐步退場,新“韭菜”進場者稀少。國家管控進一步加緊,項目方發幣私募越發艱難。用戶在減少,上幣項目也在減少,而交易所數量卻在猛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上萬家大大小小的交易所誕生。

在市場的大變局中,交易所的生存狀況也變得愈發艱難,行業洗牌的時代到來。 一些小交易所上線一兩個月就或關停、或跑路、或無新幣上線,維持著原來的幾個交易對苦苦支撐。新興小交易所生存困難,頭部交易所也並非現世安穩。有交易所從業者稱,全球Top10的交易所境況最好的日活也僅過千,交易額全靠刷量和機構用戶支撐。 交易所已被看作是站到行業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

8月,北半球的初秋剛到,幣圈卻已在寒冬中漫步許久。在寒冬中,增量市場無法擴展,現有用戶已被頭部平臺收割。這一境況對新興交易所來說,可謂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上萬家交易所中,或許僅數十個具備實力且有運氣的才等得到春天的到來。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QBD記者採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高樓未起便已坍塌

北京的劉希(化名)最近有點沮喪,又一次開啟了找工作的征程。幾天前,他從一家位於上地的小交易所公司“被辭職”。

“真的沒有一點徵兆,前一天一切都很正常,老闆還在說下一步的規劃。結果第二天一大早開會,就讓大家收拾東西走人了,說工資只能發到昨天,沒有任何商量可言。”劉希入職這家交易所還不到20天,從事網頁設計工作。

這家交易所今年5月才成立,全公司三四十人,對於投資方和交易狀況也不得而知。然而,在市場的變動中,它的命運並不孤獨。

一位區塊鏈行業投資人王向東(化名)近日也向QBD透露,他身邊已至少有三家交易所面臨關停。其中一家是在深圳誕生的去中心化的交易所,目前已開始內測,且有三個幣種上所,但由於管理不善和資金短缺,團隊目前臨近散夥。

“大概一個半月前,這家交易所的人來見我時還熱情高漲,路演時也號稱要募集幾千萬人民幣的以太坊。”王向東坦言,當時他就已經不看好去中心化交易所。他認為,目前做去中心化交易所還不是時候。

他所說的第二家交易所,出自他朋友之手。他朋友做事較為踏實,雖然目前只有數個幣種在交易,交易額也從最高時的數百萬萎縮到了約20萬,但現在新幣種上所後就破發,因此目前團隊並未打算擴張。團隊裡現在十幾個技術人員,通過接一些區塊鏈外包開發的工作維持生活。

第三個交易所,不久前負責人告訴他會7月上線,後來說推到8月。最近又說由於資金沒到位,可能又被推到9月。王向東認為,就算他們現在勉強上線,情況也不會好,上線日期估計會無限期推遲下去。

最近,在印尼做交易所的羅佳偉(化名)也聽聞兩個朋友不久前剛上線的交易所現在已關停。究其原因,他認為一方面是受資金影響,比如未融到錢,股東撤資等;另一方面是團隊內部產生分歧和矛盾,市場變化,團隊的發展意見不一致,所以“自己把自己作死”的也比較多。

“我昨天聊了一個公司,他們公司還挺有錢的,也要做一個交易所。他們從三月份就開始研發,但是現在都還沒上線。他們現在想跟我們一樣做海外,所以他們內部有些策略正在調整。”據羅佳偉瞭解,他看到很多已經上線的交易所境況不好,很多打算做交易所的也已經開始開始觀望,或者轉變市場策略。

現實中,小交易所搖搖欲墜,大交易所雖然已不如昔日風光,卻仍然在靠著此前積累的財富依舊“興風作浪”。

8月27日晚,區塊鏈及幣圈傳來重磅消息。火幣創始人李林總計耗資6億港幣收購桐成控股(01611.HK)73.73%股份,成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這被部分圈內人士看作是火幣IPO的前兆。火幣成立於2013年,是國內誕生較早的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目前僅平臺幣火幣積分的流通市值就有47億。李林收購桐城股份的消息放出後,人們似乎看到了火幣上市的前兆。

同時,與火幣齊頭並進的OKEx、幣安,目前都已成為區塊鏈行業食物鏈的頂端的捕食者。他們投資項目方、扶持嫡系小交易所,一步步開掘護城河。

熊市之下,增量市場擴展難

新興交易所寸步難行,但在整體行情不景氣的情況下,實際上頭部交易所也並非現世安穩。

羅佳偉告訴QBD這樣的現狀,“在交易所頭部陣營中,真實日活能達到1000的都真的很少很少。火幣的真實日活其實也只有幾千人。火幣在高峰期,單日的營收就有5000萬。”他表示,大部分交易所的日活和交易額,除了自己刷量以外,其餘基本靠機構用戶在支撐,這直接導致目前交易所的利潤一落千丈。

“自己把數據敲出來就好了,根本不需要用錢。”羅佳偉表示,據他所知,某家一直排名前10 的交易所,實際上他們的日活只有兩三千,但他每天對外公佈的交易量卻大概能有幾十萬美金。

近日,區塊鏈透明度研究所BTI發佈的一份報告,發佈正好印證了羅佳偉所言。這份加密貨幣交易所的交易量報告,引發輿論譁然。報告中清晰地顯示了每家交易所日交易量被誇大的程度。

比如,刷量數據最高的是BCEX,刷量超過了22000倍,刷量前十的交易所還有LBank,超過4400倍;Bit-Z,超過469倍;ZB,超過391倍;Bibox,超過85倍。幣安的每日實際訪問量是它們的50-600倍。也就是說,目前排名靠前的大部分交易所,數據全靠刷量在支撐。

BTI發佈的交易所日交易量排名

“就我所知道的幾家交易所,現在說實話,按照真實交易量真的沒多少錢。一個月可能就幾百萬的收入,這樣真的沒法玩了。”羅佳偉表示,上幣費加上平臺代幣,肯定是這些交易所利潤的主要來源。他估算,在項目方中,中國的項目方在大所已基本上佔不到50%的份額,很多都是海外的項目方。

“就幣改而言,從短時間來看,大家鐵定是不敢這麼做了。我個人的看法是,中國市場短期之內,4個月之內是很難有增量市場了。”他解釋,雖然國內交易所也在培養國內市場,但是最近連續幾個幣改的項目都跌的很慘,項目方大多也會轉為觀望。“幣改後,他們之前的公司也會受到一些影響,新業務開始罵你,老業務也受影響。”

羅佳偉介紹,目前全球大概有70%的交易所來自國內。在整體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為了自救,一些頭部交易所已開始擴張海外市場。他表示,國內已有上千家交易所,競爭越來越大,項目方不好割。海外交易所少,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交易所就不超過5家,項目方沒得選。所以頭部交易所的選擇是開設海外分站。

“目前國內已無增量市場,現在出海的交易所大部分都面向韓國用戶。”羅佳偉介紹,像澳大利亞、英國等都適合國內交易所去切。比如,澳大利亞人口基數大,經濟較發達,如果做到第一,一天也可以做到幾千萬美金交易額。現在韓國基本上佔全球20%的市場份額,炒幣的人又多,利潤豐厚,稍微成熟一點的可以去中東、東南亞。

大交易所尚且日子難熬,龐大的基數,增量市場暫時無法擴展,小交易所目前除了關停,似乎已無退路。羅佳偉認為,未來90%以上的交易所都會死掉,國內預估只能剩二三十家。

交易所已開始朝項目方妥協

來自某項目方的李海龍(化名)瞭解的情況堪稱“詭異”。他表示,此前都是交易所高高在上,面向項目收取高昂上幣費。最近兩個月前後,有6家交易所接連找上門來,但其交易量都比較糟糕,還希望他項目的代幣能上他們的交易所。

“其中有一家開出的條件很‘詭異’,說不僅為我免上幣費,還提供護盤、導流用戶等服務。此外,我們的用戶到交易所完成交易後,60%手續費還會返給我們。”這樣的交易方式,李海龍之前聞所未聞。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怪事,李海龍認為是整體市場不景氣和市面上數量龐大的空氣幣橫行導致的。交易所用戶流失,需要與項目方達成合作,因此會通過各種方式吸引項目方用戶入駐交易所。

“市面上交易所數量龐大,空氣幣的數量一樣龐大。”在他看來,沒有應用落地的區塊鏈項目都是空氣幣。這就意味著除了BTC、ETH、EOS等大部分都尚屬於空氣幣。

“這些空氣幣上了交易所後,有的團隊現在已經基本不做事,很多人弄個白皮書發個幣就跑路了,但它的代幣還在交易上交易,剩下韭菜們自己在那裡炒。在過去,交易所是你給錢我就讓你上,我才不管你幹不幹活的。”李海龍認為,這些空氣幣一旦歸零後,對交易所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交易所也需要尋找有價值的項目方加入。

因此,李海龍把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都一一拒絕了。在他看來,交易所應該像二級市場上的股票交易所一樣,有審核項目的義務,杜絕空氣幣上交易所收割投資者。項目方所拿的投資人的錢也應該用到產品、應用研發上,而不是都用來給交易所“上繳”上幣費。

“目前上交易所也並不是一個好的時機。”他表示,今年行情差,擴展增量市場難,就像炒股一樣,行情越差炒的人越少,大部分項目一上就破發。

面對這些困境,交易所玩家們在出海收割海外項目的同時,在國內也推出幣改等新玩法,收割傳統互聯網、實體企業用戶。

FCoin於今年7月首先推出幣改試驗區。8月5日,FCoin第一個幣改項目 Bizkey官方宣佈退出FCoin幣改試驗區,並表示“不上FCoin”。 Bizkey的 COO張曉航回應:退出FCoin幣改主要因為擔心半夜其規則突然改動,引發自身狀態改變,可以預見,這樣玩下去會跟不上它的節奏,所以決定不上FCoin。

緊接著,在FCoin首發的幣改項目QOS上線即破發。這預示著這種新玩法目前並不是最佳選擇。

火幣也在今年7月發佈公告,成立火幣區塊鏈+產業聯盟扶持項目方。火幣集團將作為發起方與戰略支持方,為產業聯盟開放全生態資源,從孵化器、投行、社群、安全、法務及市場等維度助力區塊鏈+項目的孵化。

如今,熊市當道,市場一片哀嚎,一場行業洗牌已經開始。頭部交易所可以憑藉此前積累的財富謀計出路;新興交易所如果不在模式上創新,或許即使行情好轉,也難以在市場上立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