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输给恒大只是让国安领先半个身位的优势丢失,并不能说国安就无缘争冠队伍,但毕竟这是一场6分的比赛,通过这场比赛国安应该认真总结以便在今年剩余的比赛,甚至明年球队的建设上,吸取经验。
复盘国安整场比赛,应该说有三个转折点,这三个转折点让比赛结果朝恒大那边一点一点的倾斜。
本身这场比赛,恒大的优势是主场作战,劣势是少了于汉超和李学鹏两个主力,同时几个年龄较大的国脚在国家队体能有所消耗。而国安的几个国脚比恒大年轻,体能消耗也相对少一点。但劣势是少了雷腾龙、李磊和姜涛三个重要的后防球员。但综合来看,恒大还是比国安略占上风。
这场比赛的第一个转折点,是于洋的下场,实际上也应该是本场比赛对国安打法影响最严重的一次转折点。
并不是说于洋就有多强的能力,而在于,于洋下场之后对国安的整体战术的影响,要大于单纯对防守的影响。
于洋下场前,国安除了在前10分钟被恒大利用主场优势压制之外,后来基本上双方处于均势。其中国安利用奥古斯托的插上,与比埃拉、张稀哲取得联系,为前锋线也制造了一定的机会,威胁到了恒大的球门,可以说是双方互有攻守。
打于洋下场后,国安在替补席上并没有中卫球员,仅有的一名后卫是有伤在身的右后卫姜涛。因此,于洋下场后,施密特把池忠国调到中后卫的位置上,让朴成占据中场。
这个被迫的调整直接让国安的攻守出现了失衡。
因为国安本身就是一个攻强守弱的球队,池忠国担当着国安中场绝大部分的防守任务,也是后防线前最可靠的屏障。正是因为有了池忠国的存在,奥古斯托和张稀哲才有可能频繁前插,尤其是奥古斯托,他的后插上与比埃拉的配合对国安的进攻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池忠国回撤中后卫以后,国安后腰的防守进一步弱化,中场攻防的平衡被彻底打破,这样奥古斯托的防守压力就增大了。在于洋下场以后的比赛中,奥古斯托的前插次数少了很多,而且也不像开始的时候频繁到左路去活动,而是被固定在了中路的位置,尽量和朴成保持在防线之前。
奥古斯托前插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比埃拉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要轮番面对郑智、保利尼奥甚至塔利斯卡的包夹。在上半场巴顿体能有优势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明显。但到了下半场,比埃拉几乎被冻结了。
奥古斯托被固定在中路以后,张稀哲更多的去左边活动,但他为了保护左边路刘欢在一对一时的弱势,也被限制在了左路,无法向中路靠近。国安中场最强的三个球员被肢解了。
而于洋下场后,池忠国尽管表现出色,但国安的防线整体协调性也并不好。刘欢的水平实在有限,位置感欠缺,一对一能力也差。金泰延和池忠国本身就都是前卫客串。张瑀还是个一年级的新秀。
在郭全博面前的,是一条临时拼凑且经验匮乏的防线,而在这条防线前,则是一个没有专职防守型后腰的技术流中场。可以说,国安的攻守严重失衡了。
第二个转折点就是奥古斯托的点球不进。尽管赛后施密特认为这不是本场比赛的转折点,一方面是施密特给奥古斯托减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于洋下场这个转折点在前。
但事实上,如果奥古斯托的点球罚中,对于场上的局势肯定是不一样的。先不说别的,就是气势上,国安就会占据上风,恒大势必越打越急。
但奥古斯托罚丢点球后,恒大一下子气势如虹,连续猛攻国安防线,高拉特几乎两次得手。
当然,正如施密特所说,奥古斯托此前多次拯救球队,过分的苛责他点球不中没有必要。巴乔、济科、普拉蒂尼都有罚不中点球的经历。点球不中只能说是运气使然。只是这件事,确实在心态上让国安和恒大此消彼长。
如果说于洋下场是意外,奥古斯托失点是运气,那么第三个转折点,则成了压垮国安的最后一颗稻草,而这个看似问题不大的换人,最终决定了比赛。但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临近补时的时候,施密特做出了最后的换人调整,用韦世豪换下巴坎布。正是这个换人后,很快国安就失球了。
说这个换人有问题,并不是针对韦世豪,而是仅仅针对这次换人的“针对性”上。
当时,比赛即将进入补时,恒大已经心急如焚,这个时候,国安场上球员需要的就是统一思想,众志成城。而最后一个换人,显然是要传递给球员一个信号:到底是死守1分全身而退,还是放手一搏争取3分。
显然,韦世豪替换巴坎布,对于传递信号并不清晰,让球员有些迷茫,而正是一个愣神的功夫,恒大用一次非常简练的方式完成了破门,从发动进攻到助攻到射门,一共只经过了三个球员三脚球。国安球员,甚至国安球迷当时都有点愣神了。
韦世豪换巴坎布,如果说这是一个进攻信号,显然说不通。虽然巴坎布这场比赛没有跑出什么机会,但毕竟他是球队的最大牌外援前锋,也是球队进球最多的球员,而且还制造了一粒点球。如果说需要强攻的话,巴坎布下场,显然说不通。如果真要加强进攻的话,可以用韦世豪换下首发的张稀哲,甚至是一个后卫,表现出一种背水一战的想法。
当韦世豪换巴坎布,是防守的信号吗?如果仅仅从换下巴坎布这一点来说,感觉可能是。但仔细想想,韦世豪能够增强防守吗?显然不能。他在前场反抢的意愿和能力,不如巴顿、于大宝,甚至不如王子铭。而他对对手后防线的牵制、压制能力,也不如巴坎布。
也就是说,上韦世豪,既不能增强进攻,也不能增强防守。对于其他球员来说,上韦世豪,到底是要最后一搏,还是要拼命死守,完全看不透。
最后的失球,就是恒大后卫在没有压迫的情况下,大脚传向国安腹地,高拉特临空一垫,塔利斯卡突然插上破门得分。国安的前锋没有给对方后卫压迫,中场没有给高拉特压力,后卫短暂愣神……
试想一下,如果最后一个换人名额不是韦世豪,而是郑一鸣来增加后防线的高空对抗能力,或者王小乐增加中场防守人数,也许国安球员会众志成城全线退防,死守住最后这6分钟。
当然,郑一鸣和王小乐,都没有在大名单当中,大名单当中的U23球员,只有韦世豪和王子铭两人。
事实上,在那种情况下,换上王子铭可能也会比换上韦世豪更有效果。王子铭虽然在进攻时没有韦世豪犀利,但王子铭人高马大,进攻时可以担任支点,争一下第一点。而且防守时可以帮助协防定位球。在给予对方后卫的反抢上,王子铭的意愿和能力也比韦世豪有优势。
说白了,如果不能上郑一鸣和王小乐表达出死守的信号,那换上王子铭至少让球员知道,“进攻就不指望了,一个大脚一切随缘”的感觉。球员的注意力也就集中在防守上了。
说回来,施密特对于大名单的安排和U23的使用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昨天国安的18人大名单中,7个替补分别是门将侯森,以及朴成、于大宝、吕鹏、姜涛,还有U23球员韦世豪和王子铭。
事实上,在郭全博和巴顿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占据首发的U23情况下,国安在剩下的三个换人名额中,只需要再上一个U23球员,那么这个U23球员无论是谁,都基本上锁定最后一个换人名额。
一般来说,最后一个换人名额因为要考虑伤病等问题,所以都会在比赛最后时刻才换上。那么,这个最后时刻换上的U23球员,其实还是蛮重要的,尤其是在这种重要且焦灼的比赛中。
说起来,比赛最后时刻一般就三种情况:大比分领先或者落后,进入垃圾时间;球队急需要进球冲击对手防线;球队急需要增强自己的防线保住1分。
而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自然无所谓,但国安和恒大的这种比赛,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太可能。第二种情况,如果是国安急需要进球,急需要给对方防线压力的话,身材高大的王子铭显然效果最好。而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国安需要增强防线死守那身材高大的郑一鸣显然效果更好。
而韦世豪,显然就不太具备应对这两种情况的技术特点。
况且,以韦世豪的心智来说,如果国安落后或者打不开局面,急需要进球的时候,韦世豪往往会特别急躁,影响球队进攻。而以韦世豪的技术特点来看,如果国安需要增强防守死守1分的话,韦世豪的防守弱点又对球队全无帮助。
换句话说,施密特并没有把国安U23替补上场的战术作用这一步棋考虑进去。他在大名单中用韦世豪和王子铭两名U23球员,其实就因为这两人是剩下的U23球员里能力最强的。而让韦世豪出场,也是因为他是U23球员里能力最强的。或者说,施密特对于U23的使用,有点“应付”、“对付”。而正是这种“应付”、“对付”,导致了球队大名单中没有郑一鸣、王小乐等偏重防守的球员,也就最终有了韦世豪换巴坎布这个让球员和球迷都糊里糊涂的决定。
韦世豪上场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冲一冲”。那么“冲一冲”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全线进攻?是全线防守?还是守中带攻?还是攻中带守?
试想一下,当时比赛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场上球员急需要一个明确的指令来唤醒他们已经快麻木的大脑。而中国球员本身对于战术执行力和理解力就比较差。教练传递的信号,越简单,越容易被球员理解和执行。
但韦世豪上场给人感觉的这种“冲一冲”,成了国安球员思想不统一“短路”的一个先兆。于是,全场比赛形同梦游的塔利斯卡,利用了这个“短路”。
从这三个转折点来看,国安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后防人手的问题。如今于洋再次拉伤,姜涛伤也没好利落,李磊几乎赛季报销,雷腾龙前途未卜。国安阵容中正经的后卫就剩下一年级的张瑀和刘欢。这可能直接影响下一场国安同贵州、足协杯同富力的比赛。
如果国安此时能有一两个水平不错的替补中后卫、边后卫顶上,池忠国不回撤到中卫位置,奥古斯托就能解放出来,可能局面就大不一样。
而有关U23的使用,其实施密特今年一直没有处理好,一直都是试着来。这一点施密特应该进行反思。U23球员的使用虽然限制了教练和球队的排兵布阵,但其实也会对比赛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是应该更精细的去算计这个换人名额。
至于点球的问题,意外的因素比较大,倒确实无法苛责。
综合来说,国安还是一个阵容短板太明显的球队。只能说,后面的比赛和明年的引援去尽量弥补。
閱讀更多 北京主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