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后白崇禧与阎锡山的待遇为何不同?

Hybrid_B


其实在蒋委员长的心里,他对阎百川是瞧不起的,但是对白键生却一直很忌惮!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要调自己的黄埔嫡系部队去徐州参战,结果被白崇禧这个华中剿总司令给硬顶回去了。蒋介石气的打电话问白崇禧,我调我的嫡系参战,你凭什么阻拦!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两人在电话两头说着说着就骂起来了,这一骂就是半个多小时。



蒋介石和白崇禧对骂的结果,就是白崇禧对淮海战役的消极应付。当杜聿明和黄维两个集团先后被围后,蒋介石的手上已无兵可调,除了空投弹药和给养外,每天能做的就是对着上帝祈祷。最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王牌主力被全歼在淮海战场。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打输光了,而坐镇武汉的白崇禧却加紧了倒蒋活动,逼着蒋介石让位于李宗仁。蒋介石怒不可遏,大骂:共产党要我的江山,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既要我的江山,还要我的钱!蒋介石曾经想让军统特务沈醉刺杀李、白二人,但苦于看家部队在损失殆尽,江北局势还要桂系收拾,只能忍痛作罢。

蒋介石怒骂白崇禧的话,在八八年拍摄《开国大典》电影时被引用,编剧对蒋总裁的原话做了一些修改。



白崇禧斗胆包天的做法,阎锡山敢干吗?估计给他十个豹子胆才有可能敢吧。阎长官的处事准则就是谨小慎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绝对不咬人。他一辈子,其实就只干了三件爷们事

1911年起兵反清

1927年起兵反奉

1930年起兵反蒋

除此之外,阎长官再没干过出格之事。基本上就是盘踞在山西,给中央各路大佬当孙子。北洋时代做了十六年孙子,国民政府时代做了十七年孙子,晚年在台湾又当了十年孙子。在认怂当孙子这方面,阎长官是有丰富经验的。既然这么听话,蒋介石又何必刁难他呢?这从侧面也证明了,阎锡山这个人有政治头脑,知进退。在党国内,就属他最会充和事佬。



反观桂系的一贯做派,逼宫篡位,什么出格的事都干的出来。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恨,可以用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来形容。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蒋介石确实太恨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民国十六年八月中,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白崇禧和何应钦。

民国三十年十二月,蒋介石第二次下野,这一次联名反对他的人里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年逾六旬的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后主使,还是桂系。

完了吗?没完……



民国二十五年的两广事变,粤系陈济棠朝蒋介石开炮,桂系又公开支持陈济棠,气的蒋介石牙痒痒!平定广东后,蒋介石调动二十万部队进攻广西。桂系方面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调动下,广西也武装了二十万兵力抗战中央。最后不了了之……

同年的西安事变,刚刚跟蒋介石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当李、白二人听说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后,滴酒不沾的李宗仁,给自己倒了一满杯白兰地,高兴地说:蒋公这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蒋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国人之义愤!蒋介石听后,咬牙切齿。

民国三十七年,因为竞选副总统一事,蒋介石和桂系又杠上了。双方动用了舆论相互攻击对方,蒋介石还暗中派遣特务刺杀李宗仁。最后还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棋高一着,让蒋介石吃了哑巴亏。但是蒋介石也不服输,在总统就任典礼上也让李宗仁也了哑巴亏。一来一往,扯平了。但双方也算是彻底的闹掰了……



以上算是把蒋介石和白崇禧,蒋介石和阎锡山的政治矛盾大体捋了一遍。从互相伤害的程度来看,蒋介石和阎锡山其实没什么大仇,双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阎锡山的生存问题上,也就是蒋介石想不想让他继续在山西当土皇帝;但是蒋介石和白崇禧的仇,那可就大了。双方的矛盾在于蒋介石的领导权

,也就是白崇禧总想把蒋介石给搞下台!这就意味着蒋介石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如果白崇禧不是兵败雷州半岛,他和蒋介石的斗争,还会继续下去。这样的人,蒋介石岂能给他好看?到台湾后没杀他,只是做样子给党国同仁看罢了。蒋内心的的真实想法,就是白崇禧一日不死,自己的领导权一天都得不到保障。

其实早在北伐结束时,智囊杨永泰就对白崇禧和阎锡山做过一个非常精准的总结。他对蒋介石说:应该用军事手段(战争)解决桂系;用经济手段(收买)和政治手段(安抚)解决晋系。杨永泰的话,直白的不能太直白了。蒋介石若想坐稳江山,跟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没有调解余地的,只能用武力解决!而阎锡山,他是小肚鸡肠之人,扣扣搜搜的过日子,给点小钱就能收买。论眼界和魄力,阎锡山远远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

杨永泰给出这个论断的时间是1928年,不得不佩服他,说的非常之精准!阎锡山在后来,给点小钱就能打发,只要不动摇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他比谁都忠诚;白崇禧则是截然相反,怎么喂都喂不饱。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人物性格的差异,决定了蒋介石对阎锡山和白崇禧的态度吧。


Mer86


白崇禧和阎锡山在前往台湾后的待遇其实是一样的,二人之间的待遇相比其实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台湾白崇禧和阎锡山都被蒋介石剥夺了权力,都从权力的中心上被席卷了下来,二人在台湾虽然都被蒋介石委任着官职,都是一些看起来名头还不错,但实际上没有一点权力的虚职。



白崇禧被蒋介石害死的传闻真假

这个时候有人可能会说白崇禧被蒋介石派一名年轻女护士耗干身体或者毒死在病床上的传闻。

这个传闻流传很广,很多人都相信了这个传闻,但是据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跟记者们的透露表明,白崇禧并不是被蒋介石害死的,而是因为心脏病突发病死在床上。



(白崇禧之子)

白崇禧死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当时他也有着73岁的高龄,对于很多男性来说,70多岁就入土的人比比皆是,这个年龄段自然死亡或者病死其实是并不奇怪的。

就比如我们这里要说到的阎锡山就在77岁那年离开了人世,相比于白崇禧他也只多活了四年而已,所以白崇禧自然病死的说法是很可靠,因为这毕竟是经他儿子之口说出来的话,而白先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蒋介石也早已离开了人间,所以不可能会有受胁迫而说假话的原故。


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的恩怨

不仅如此,白崇禧在台湾也不是完全失去自由的。

在台湾的白崇禧仍旧好吃好睡的生活着,可以任意的去他想去的地方,可以正常的会友、可以出去游玩,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受到蒋介石的监控,白崇禧的身旁是时刻有着一名蒋介石派出的警卫盯着的。

有着这名警卫的存在,蒋介石才能放心白崇禧任意的出行,因为白崇禧毕竟是蒋介石在大陆积怨深远的政敌,二人爆发过数次重大的矛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白崇禧就是桂系军阀除了李宗仁之外最大的眼中钉肉中刺。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有着非常过人的军事谋略,李宗仁就是在白崇禧的策划帮助下才能在针对蒋介石的时候有过数次重大的收获。

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就是李宗仁通过白崇禧和何应钦的关系迫使他下台的,在这个过程中,白崇禧的计划策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往后的很多次桂系军阀和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斗争中,白崇禧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虽然后来白崇禧到国民政府的国防部里就任了很高的官职,名义上受到了蒋介石的管辖,但在他的内心中真正占据着主要地位的还是他的老大哥李宗仁。

白崇禧和李宗仁关系出现裂缝

所以蒋介石在当时对白崇禧可谓是头痛万分,最后在蒋介石败退大陆前,李宗仁也正是在白崇禧的帮助下冲破了蒋介石的压制,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副总统。

后来在蒋介石再度被迫下野的时候,也是在白崇禧的帮助下李宗仁才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代总统。

不过因为国民政府中的官员、将领有将近百分之九十几都是蒋介石的门生故旧以及亲手培养出来的手下,所以李宗仁在代总统的位置上其实是寸步难行的,在这个危急的关头间,因为李宗仁和蒋介石的相互间的牵制导致了国民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蒋介石不甘心李宗仁坐在总统宝座上,他在李宗仁的名声受到了重创后就想找机会再度回归自己的总统宝座,但李宗仁好不容易得到的位置怎么可能轻易这样还给蒋介石?所以蒋介石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大麻烦。

没有办法的他只能求助到了白崇禧的身上,白崇禧这个时候也看清了形势,他也知道李宗仁根本无法掌控国民政府,所以他和蒋介石和好了,开始转头劝说起了李宗仁放弃代总统之位。

李白二人的关系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生微妙变化的,在李宗仁拒绝白崇禧的劝说之后,二人间坚不可摧的情感出现了微小的裂缝,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竭力地跟白崇禧修复了关系,用他的“真诚”打动了白崇禧,正是因此,蒋介石才能在后来劝说白崇禧与他一同去了台湾。

白崇禧与阎锡山来到台湾的待遇

李宗仁在离开大陆,前往美国时曾劝说白崇禧跟他一同走,因为他知道以自己和蒋介石之间关系,去了台湾之后绝对是吃不了好果子的,所以他在走前就劝说起了自己多年的老兄弟,不过白崇禧没有听李宗仁的劝说,跟蒋介石来到了台湾,也开始坐上了冷板凳。

虽说白崇禧在台湾坐上了冷板凳,但并不意味着他和阎锡山有什么不同,因为阎锡山也在这个时候坐上了冷板凳,阎锡山在台湾同样被蒋介石委任了一个没有权力的官职,也保持着自己的自由,也有着警卫的监视。


在这个时候阎锡山因为看清了时势,所以他也彻底的远离了权力,开始在一座山中小居中靠写书度过了晚年。

不仅是他们二人,在台湾除了如陈诚这样的真正亲信之外,很多人都坐上了冷板凳甚至被软禁了起来无法出行,遭遇比阎锡山和白崇禧惨了很多。

阎锡山虽然和白崇禧的遭遇差不多,但是他却没有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那么深的仇怨,他和蒋介石之间唯一的仇怨就是在蒋介石想渗透山西的时候被他阻在了门外。

还有就是当年中原大战时他和李宗仁、冯玉祥联手跟蒋介石打过一场仗,除此之外他和蒋介石其实是不曾撕破面子的,跟蒋介石之间的仇怨自然就少了很多。

所以说白崇禧在来到台湾后待遇其实和阎锡山是差不多的,在台湾白崇禧和阎锡山一样都被蒋介石架空了起来,但也一样没有受到太过于惨烈的针对,我们只要看一下那些真正被蒋介石软禁起来的人就可以得知,真正被软禁起来的人对蒋介石来说往往是有着重大威胁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张学良和孙立人,张学良被软禁是因为西安事变的威胁,而孙立人则是因为和美国人走得太近给蒋介石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除了少数人外,其他更多的人还是和白崇禧一样的待遇。


孤客生


去台湾后白崇禧和阎锡山的待遇大体上看是一样的,都是让打压的结果,但阎锡山得以善终而白崇禧则死的有点离奇,这应该从两人与蒋介石的关系来看。

白崇禧从来没有服气过蒋介石,进而演变到白崇禧执政的广西,也从来不是白崇禧的终极目标,白崇禧的目标是要统治中国进入中央领导层,阎锡山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有过对蒋介石的不服气,比如中原大战,但经过此战役,阎锡山战败逃亡大连避难,阎锡山懂了一个道理,要乖乖听蒋介石的,而后来阎锡山再回山西,就是这么做的,而且阎锡山没有大的想法,只要你蒋介石让我在山西说话算数就好,中央南京那些东西,基本上不染指。



白崇禧

一.白崇禧与李宗仁第一次逼蒋下野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的汪精卫主席很恼火,联合当时的实权派唐生智要求蒋介石下台,蒋介石一直被唐生智逼宫很难受,于是找李宗仁与白崇禧商量对策,希望他们出兵对抗武汉,结果,李宗仁表示,他支持武汉让蒋介石下台的决定,白崇禧在蒋介石开大会时与蒋介石顶撞,蒋介石说:"如果没有人抵抗武汉政府,那我就走好了"白崇禧说:"当下为了团结,从大局考虑,总司令离开一下挺好的"蒋介石气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实权派何应钦也不说话等于默认他们决定,蒋介石无奈,在1927年8月宣布下野。



二.中原大战

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在北方发动倒蒋运动,南方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积极相应,出兵占领湖南随后被蒋介石大军击败,随后退回广西。

三.第二次逼蒋介石下野

1931年蒋介石囚禁不听话的立法院长胡汉民,随后支持胡汉民的国民党大员孙科等人前往广州,随后,汪精卫,孙科,白崇禧,李宗仁等在广州另立中央政府与南京对立,蒋介石派人谈判,最后达成协议,蒋介石下野,广州政府取消,改组南京政府。



四.围剿红军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希望桂军与中央军配合将红军歼灭在湖南广西交接处,白崇禧一开始照做了,可是白崇禧很疑惑,他派出的侦查飞机告诉他,中央军离红军最近也有两天行程,白崇禧不解,此时,桂系安排在南京的人发来电报,说蒋想把红军逼迫入广西,然后白崇禧的部队一定无法完全消灭红军,等到双方精疲力竭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就可以入广西了,白崇禧幡然醒悟,于是改变政策,全程目送红军,蒋介石催着急了,就追上去打一打红军掉队的队伍,最后蒋介石无奈,让桂军追击红军入贵州,与贵州军队配合,但桂系部队却与红军一直有距离,就是追不上,蒋介石命令桂军加速,桂军回电,请蒋总司令与白副司令一同商讨,蒋介石气炸了吧可能。

五.两广问题

广东自改组後蒋介石觉得中央对于广东管理力度不够,于是1936年改组广东,广东一些大员联系广西,希望得到广西支持,随后广西表示同意联合反蒋,1936年6月两广合兵30万进入湖南,蒋介石收买广东大员,不久广东解体,蒋介石全力围剿桂系,最后在一群人的劝说下,外加共产党,日本人不断给的压力,蒋介石与广西和解,广西依旧半独立

六.不可否认的是,白崇禧是抗日名将,为抗日做了诸多贡献。



七.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坐山观虎斗,多次阻挠蒋介石用兵,导致淮海战役国民党溃逃,然而1948年12月手握重兵的白崇禧联络全国要求蒋下台与共军谈判,蒋再次下野。

如此与蒋介石貌合神离,白崇禧居然还是去了台湾,结局怎么会好?他老搭档李宗仁就劝他香港美国都可以就是别去台湾,最后白还是去了。



阎锡山就不一样了,中原大战结束后,对蒋介石处处小心,自知不如蒋介石,解放战争失败后,虽然他是的行政院长但也处处听蒋介石的 ,到后来在台湾他看破红尘一般辞去行政院长并开了一个院子,自己造了一个山西窑洞,在乡间田野著书立传,在一个没电地方,城都很少进,加上他多年在国民党中树敌太多,而他本人又没有带来太多亲信,也就很少有人看他,除了蒋介石到访过几次,蒋介石看了十分高兴,阎锡山终于回归田野了。1960年1月,阎锡山的(三百年中国)手稿完成,阎锡山准备写别的,然而,1960年5月阎锡山在台湾病逝,死后让家人在墓碑上刻这么两段话。

义以为之,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

可能最后的阎锡山是真的看开了

这或许就是白崇禧和阎锡山结局不一样的原因吧!


慕容祁连山


两个都是丧失了政治博弈资本的人,以光杆司令之身随老蒋跑去台湾,还想像以前一样风光无限,做什么春秋大梦。

这两位当年能够风光无限,靠的是手上的军队和地盘,正是凭借手中不容小觑的实力,才让他们能够在民国政治风云中兜得开玩得转。然而作为蒋某人既要费心拉拢又要小心翼翼时时防止掣肘的实力派,自然是让老蒋很不爽的存在。事实上他们也没少给老蒋使绊子,双方素有嫌隙。

早在东北,白崇禧以国防部长之身亲往东北督军,和孙立人在四平打败彪哥,双方的第一次主力会战旗开得胜。本来白崇禧要乘胜追击,老蒋却下达片面停战令,坚决要把他调回南京另换他人。导致最后彪哥乘机反攻,东北战局一败涂地。白崇禧晚年每逢提起此事都是锥心之痛。

后来白崇禧改任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要求统一指挥权,蒋介石却不给他统一指挥的权利,说白了还是因为派系斗争,老蒋不能对桂系的白崇禧给予绝对的信任。这一矛盾致使白崇禧拒绝接受任命指挥淮海战役。最后何应钦、顾祝同的联名请求和战事所迫,老蒋才同意将整个战局统一交给白崇禧指挥,只是这时颓势已无法挽回。而白崇禧或许是出于战略考量或许是为了保全自己桂系军队的实力,对淮海战事按兵不动,仅调动黄埔嫡系的黄维兵团前往支援,最后还没赶到就全军覆没。淮海战役大败,白崇禧公然发表“亥敬电”要求老蒋下野,拥护桂系老大李宗仁上台,最后形势所迫,老蒋不得不让位李宗仁。如此种种,让蒋介石对白崇禧怎能不恨。



李宗仁上台后主张的国共和谈,老蒋却执意不肯,双方急需一个能够沟通双方的中间人,这个时候阎锡山就出场了。当时的太原已经成为北方孤城被围困数月,阎锡山本来是跑去南京要钱要粮的,结果精明的阎锡山洞悉了蒋李间的这一诉求。巧妙的利用双方矛盾充当了中间联系人的角色。事实上,此时的阎锡山已经为自己全身而退做准备了。回到山西,阎锡山一面卖力干好中间人的角色,不断与蒋介石、李宗仁密切联系,努力调解双方矛盾。一面不断要求李宗仁邀请他去南京共商大事。鉴于阎锡山在蒋李间的重要作用,最后李宗仁同意了阎锡山的请求,1949年3月28日,阎锡山如愿收到了李宗仁邀他前往南京的电报,当即启程,抛下太原这座危在旦夕的孤城,一个人跑啦。跑就跑啦,他还命令部下誓死守城,决不投降,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还把自己的妹妹留了下来,表示自己誓太原城共存亡的决心。最后太原城破,四十余人服毒自尽,包括他的妹妹阎慧卿。而他自己却跑到南京,凭借自己在蒋李间的重要作用,当上了行政院院长(相对于咱现在的总理吧)。呃...就是这么腹黑,就是这么无耻,就是这么老谋深算。



再说李宗仁主持的和谈,谈又谈不成,打又打不赢。最倒霉的是,你桂系上台自然就主要靠你的桂系军队打仗。如此一来,自己数十万桂系军队也赔了进去,几乎全部打光了。而蒋介石下野了却因祸得福,手中依旧保有数十万大军。与此同时,老蒋手中还有上海的黄金、故宫的国宝。要兵有兵要钱有钱,最后退到湾湾,老蒋还是老大。

都说白崇禧是个军事天才,政治白痴。最后识趣的李宗仁跑到了美国,而白崇禧却禁不住老蒋诱惑被骗到了台湾。老蒋为了利用白崇禧的影响力,以国防部长的头衔邀请当时在海南岛的白崇禧前往台湾,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不带一兵一卒,孤身前往台湾。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国防部长,而仅仅是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委、回教协会理事长这样的虚职。此时的白崇禧早失去了和老蒋进行政治博弈的资本,完全成为一个蒋介石可以任意摆放的装点门面的摆设,所幸不缺吃穿,出入自由,只是再难掀起风浪,蒋介石也派人时时暗中跟踪监视白崇禧,完全将白崇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防白崇禧再生风浪。至于白崇禧的死,有人说是被蒋介石派人暗杀,有人说是心脏病而死,真正原因不得而知。

至于阎锡山,一贯保持着自己老谋深算的特征。自知失去事业基础的自己根本无法和老蒋抗衡,索性明则保身,主动辞去了行政院长的职务。上阳明山顶修了几间茅草屋,从此不问政事,将晚年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书。不过山上生活条件简陋,但为了让老蒋放心,老蒋让他下山居住他都不去,安安心心在山上住到去世,享年78岁。


王侯录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白崇禧和阎锡山作为民国期间两个重要的军阀人物,从北伐战争开始,就与代表所谓国民党正统中央的蒋介石在关系上纠缠不清,既有合作也有对抗,蒋介石和白崇禧誓师北伐时,北方的阎锡山和冯玉祥积极响应,共同击败了盘踞北方的奉系张作霖部,这是几人的蜜月期。

然而在当时,白崇禧和阎锡山并不服气40岁的蒋介石可以作为领袖领导全国,一方面蒋资历较浅,对国民政府的掌控还不够到位,一方面白和阎都是在本省几经摸爬滚打才混上头领的,政治和军事经验丰富,怎甘屈人之下呢?

所以1930年爆发了蒋对冯阎李白的中原大战,这其实就是新军阀之间的战争,战争结果蒋介石胜出,白崇禧兵败逃亡香港,阎锡山下野避往大连。但由于蒋介石力量有限,国民政府中央尚没有余力完全控制桂晋二省,只能采用代理人制度。广西选中的俞作柏控制不住局面,很快被李白翻盘,而山西更是谁也不服谁,只好请阎锡山回来。

这些军阀之间没有意识形态的对立,就是谁当老大的问题,阎锡山的老练在于经过中原大战后,深知自己非蒋对手,从此不敢不恭。并且阎锡山政治报负也没那么远大,兹要主政山西当个土皇帝即可,其它完全可以听老蒋的,所以后面一直相安无事。解放战争太原失守后阎锡山南逃,被蒋介石推为制衡李宗仁的行政院长,即便这一时期,狡猾的阎锡山也从不真把代总统李宗仁当老大,事必私聊老蒋,自然蒋到台湾后也不会太难为他,给个虚职就好。

白崇禧则不同,桂系从来不是只想经营广西一省,而是要取蒋而代之。在中原大战之前白崇禧已经有前科,1927年底桂系就联合孙科等国民党其它派系,第一次逼蒋下野。九一八事变后利用全国声讨蒋不抗日的舆论,再次逼蒋下野,1948年底三大战役近尾声,老蒋黄埔主力被歼,李宗仁白崇禧利用桂系尚有一定军事实力,第三次逼蒋下野。所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蒋介石对桂系早已胸中熊熊烈火。


老蒋到台湾后整体反思了丢掉大陆的原因,其中桂系的不合作被列为重要一条,认为正是关键时刻桂系的拆台致使国民党失去江山,比如1936年围剿陕北的关键时刻,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搞了个“两广事变”,后面才是西安事变;淮海战役生死关头,白崇禧拒不派兵增援,甚至扣下蒋介石本来可以调动的宋希镰兵团,酿成淮海惨败。

跟白相比,阎锡山就没这么多黑帐了。

李宗仁看得就比较清楚,桂系兵败后,告诫白崇禧去香港去美国均可就是别去台湾,可惜白崇禧听不进去,果然到台湾就形同软禁,死的也不明不白。


度度狼gg


二人去台湾后都得不到蒋介石的充分信任,都被剥离出权利的中央。蒋介石表面上对二人客客气气,委任以官职,实则对二人极不放心。然而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在明面上不敢对二人怎么样,但暗地里可没少下功夫。

白崇禧与蒋介石的过节及赴台后待遇

白崇禧被林彪评价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位,也是最狡猾的一个。在国民党内部,白崇禧素有“小诸葛”,“当代张良”的称号。然而以白崇禧、李宗仁组成的“李白”组合,其所代表的桂系向来不受蒋介石待见,而且是从北伐时期就开始积怨。

△各时期的阎锡山

北伐战争期间,桂系军作战得力,控制了两湖地区,将蒋介石的亲信湖南省主席鲁涤平给排挤了,这让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受到了严重威胁。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以伙同桂系反党谋国的罪名将李济深软禁 ,这使“李白”大为恼火,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反击战。而蒋介石则将“李白”开除党籍,撤销职务,这极大地加深了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的矛盾。

1930年,“李白”联合阎锡山、冯玉祥发动了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双方投入近百万兵力作战,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而终结。随后“李白”退守广西,标榜“自治、自卫、自给”,控制广西以自保。淮海战役之后,蒋介石在军政上进退维谷,摇摇欲坠,“李白”趁机对蒋介石发难,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李宗仁担任“代总统”。

△“李白”和蒋合影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白崇禧也去了台湾,而李宗仁则远走美国。白崇禧作为职业的反蒋派,内有桂系势力支持,外有李宗仁的呼应,蒋介石一时不敢把白崇禧怎么样,但也不想让其手握大权,于是委任其为国民党改造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这是一个没有职权的虚职。蒋介石还命令保密局(其前身是军统)在白崇禧家对面设立了一个派出所,暗地里监视白崇禧的一举一动。

1965年,李宗仁回归大陆,受到了毛主席的热情接待,白崇禧也失去了被蒋介石用来牵制李宗仁的作用。仅仅一年多之后,白崇禧被人发现猝死在卧室,死时全身发绿,时年74岁。国民党当局给出的说法是心脏病复发而死,而坊间多有传言白是被蒋介石毒死的。至于真相如何,这至今还是个谜。

△白崇禧在台湾

阎锡山与蒋介石的过节及赴台后的待遇。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并不算是个有野心和雄才大略的人,但他对于山西确实是一个有功的人。从辛亥革命开始,阎锡山就秉承着谁动他山西这一亩三分地,他就跟谁急的政策,牢牢把控着山西的军政大权。

阎锡山与蒋介石的恩怨相对简单,他虽然参与了中原大战,联合桂系和冯玉祥倒蒋,但毕竟最终是蒋介石获胜。“九一八事变”之后,阎锡山逐渐开始转向蒋介石这边,支持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支持蒋介石“反共”政策,去了台湾之后也是积极支持“反攻大陆”。

1949年3月解放军占领山西,阎锡山自此失去控制了40多年的山西。12月8日,阎锡山飞往台湾,担任行政院长的职务。阎锡山到达台湾之后,积极鼓吹反攻大陆,还批评国民党不团结,这让蒋介石有些不悦。

蒋介石向来只相信自己的亲信和嫡系部队的,对于阎锡山这些非中央军和非黄埔系的人来说,蒋介石可以利用,但绝不交心。1950年,蒋介石将行政院属员多数都更换成了黄埔系和嫡系,阎锡山很生气,决定以退为进, 向蒋提交了辞呈。

△阎锡山晚年

可是阎锡山打错了算盘,在大陆的时候他有几十万军队做资本,如今全部打没了,到了台湾他就只能算是做冷板凳,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蒋介石将计就计,批准了阎锡山的请辞。这下好了,阎锡山欲哭无泪,不得不默默接受。蒋介石委任他以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这两个虚职,不让他掌握实权。阎锡山也看穿了蒋,不想再多反抗,于是搬到台北菁山之麓居住,专注于著书立传,宣传反共。1960年阎锡山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

总结一下。白崇禧和阎锡山去台湾的待遇其实是可以预见的,以蒋介石的为人和心机,白阎二人可能也早有预料。只是他们更害怕留在大陆,至于原因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


围炉煮酒话春秋


这个问题就先不下结论了,给大家讲讲阎锡山和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就都能判断出来了。

先说说阎锡山吧,作为山西王,他在那里盘踞了38年之久,最终还是被赶到了台湾。

但是,阎锡山在去台湾之前,利用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矛盾,居中调停,竟然拿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的职务,算是收获很大了。

1949年12月,阎锡山来到了台湾。作为国民党的行政院长,既然李宗仁去美国了,那自己总要出来说说话的。

至少从表面上看,阎锡山还是很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一回到台湾,他就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民政府”迁移至台北办公。这之后更是经常开个新闻发布会,说说自己的施政方针,批评批评国民党内部的不团结,要总结经验教训,在台湾好好发展。

这时期的阎锡山,颇有几分卧薪尝胆的意思。

但是,阎锡山也明白,后面还有蒋介石呢!真正的“国民政府”,还是捏在老蒋的手里,他对阎锡山可没有多好的印象,中原大战的时候还掐过架呢。

蒋介石这时候因为立足未稳,不想有太大的动作。而阎锡山呢,背着行政院长的头衔,还是事事都要蒋介石拿主意,虽然心里不爽,但是也没办法。

到1950年初,蒋介石终于谋划好了,于是,阎锡山的好日子到头了。蒋介石拿出了一套“行政院”改组建议,阎锡山知道自己不能反对,只好认命。

根据改组方案,“行政院”里面阎锡山的人都被蒋介石的人替换了,阎锡山的“国防部长”一职也被拿了下来。

阎锡山这个“行政院长”,现在成了孤家寡人,毫无实权了。

到1950年3月,蒋介石也不管远在美国的李宗仁了,自己在台北正式复职。这样一来,阎锡山的行政院长更没有意义了。所以,他非常识时务的交了辞呈。

蒋介石当然愿意看到这个结果,很快就批复了。至此,阎锡山算是离开政局,放飞自我了。

虽然无法离开台湾,自己的亲信也没有多少。但阎锡山不缺钱,心态也好。先是住在台北丽水街,深居简出在家写书。半年之后,阎锡山又搬到了更偏僻的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

菁山这个地方更偏僻,步行半小时才能到公路,附近没有村子,没有电话、电灯、自来水。看来,阎锡山选了个适合隐居的地方。

阎锡山还专门建了一个“窑洞”,感受一下他当年山西的生活。并且,花钱租了一大片地,建了一个农场,在里面种了不少橘子树。

总之,阎锡山不能离开台湾,失去了权力,但是晚年生活并不算凄惨。一直到他78岁那年,病逝在台湾。



再说说白崇禧吧。

白崇禧是新桂系的人,那是李宗仁的好搭档,一直都和老蒋不对付。尤其是淮海战役的时候,生死存亡的大仗,白崇禧愣是坐在旁边看着,蒋介石的精锐全军覆没。

你说这种情况,蒋介石能不记恨他!

这个情况是很明白的,所以当年李宗仁坚决不去台湾,也劝白崇禧不要去。但是,白崇禧能去哪?尽管李宗仁再三劝说,白崇禧还是选择了去台湾。

至于为什么,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说:“父亲其实很清楚自己去台湾的境遇不会很好,也有机会去香港,去海外生活,但是最后他的选择就是‘要向历史有个交代’……对于自己在台湾的境遇,我想他心里是有抱怨的,但是他不讲,至少他保全了自己的尊严……”

所以,白崇禧去台湾,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不想漂泊在外。

白崇禧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自然要收拾他。只不过因为能牵制李宗仁,所以蒋介石只是夺了他的兵权,给他一个虚职,然后让他在被监视的情况下生活。

之后,白崇禧的生活也是简简单单,一直到1966年因心脏病去世。

关于白崇禧的死亡,有很多说法,比如传言他是被蒋介石毒杀的。不过按照白先勇的说法,他的父亲白崇禧并非死于暗杀,确实是心脏病去世。

所以,这么看的话,白崇禧和阎锡山的晚年境遇差不多,都是没了实权,不能离开台湾,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

但是,咱们可以看出,从心态上来看,白崇禧还是更悲剧性一些。他来台湾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境遇不会很好,但还是很悲壮的来了。他心里有抱怨,有情绪,但是不能表露出来,如果说阎锡山是淡然的,那白崇禧则多少有些憋屈了。


七追风


其实二者之间的遭遇几乎都一样,两个人跑到台湾以后都是遭到了蒋介石派出相应的警卫进行监视,而且都不给他们相应的实际权利,但是二者之间唯一不同的是,阎锡山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位,但白崇禧却没有,所以一直流传着白崇禧死在了蒋介石的手上。

其实纵观蒋介石对待他手底下那些比较令他头疼的将领,比如说张学良,比如说孙立人,白崇禧,阎锡山,蒋介石不会下死手,尤其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所收敛,至少不会像抗日战争那样出现一个韩复渠,然后一枪把他给毙了,这一点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是在同一根线上的蚂蚱,如果说蒋介石这时候不收敛,把哪个人随随便便给毙了,那么谁替蒋介石打仗,谁替蒋介石守护台湾,谁替蒋介石在国际上说话?因此从道理上来讲。

阎锡山,白崇禧两个人作为曾经的军阀。现在失去了所有的权利,蒋介石是不会为难他们两个,二人所接受的待遇应该是差不多的。至于说蒋介石害死白崇禧这个说法很显然,通过白崇禧先生的儿子出来进行辟谣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完全假的。现在国民党整个在台湾的布局可以说是风雨飘摇,蒋介石甚至在前几年面临着自己的铜像被人斩首的命运。此时此刻,白崇禧的儿子不至于冒着大不违的风险去替蒋介石编这样的谎话,可以看来,白崇禧儿子说的这句话是实话,也是真相。

那么所谓的阎锡山和白崇禧跑到台湾被蒋介石区分对待,这个说法是怎么造成的呢?

其实这一点得说到当时解放战争后期,阎锡山和白崇禧或者说白崇禧的老大哥李宗仁对蒋介石做的事情态度上的不一样。

阎锡山失去山西以后,当然他也知道自己跟共产党之间虽然不像西北的马家军一样是血海深仇,但是自己是绝对不可能投靠共产党的,因此跑到南京去抱蒋介石的大腿,这个时候正好遇见这什么事儿呢?李宗仁联合美国等一系列势力推翻蒋介石的地位开始执掌国民政府,阎锡山当时表示对于你们做的事情,我表示不参与,也不说任何东西,但是当李宗仁上台以后,无论是处理各种干的事情,阎锡山第一反应就是跟蒋介石父子进行商量,因此,蒋介石表示是十分感激阎锡山的。

而且阎锡山和蒋介石虽然说之间发生了一次中原大战,这样的不愉快,但是在他们人生大多数时间内,二者的人生的目标是相同的,或者说两个人曾经拥有着共同的理想,也一起合作过,于情于理,蒋介石对于自己这个曾经的老战友表示出了很大的宽容,不然如果蒋介石恨死阎锡山,甭管阎锡山在山西多么巩固,蒋介石派出自己中央军驻扎山西,阎锡山就算是再怎么有能耐也不可能翻盘,也不可能重新执掌山西,从道理上来讲,阎锡山之所以能够再次掌握山西的主动权,这一点跟蒋介石在山西这个方向上的放水有着不小的关系。

所以我们看到,等蒋介石刚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一旦出现了问题以后,第一反应是询问蒋介石,第二反应就是询问阎锡山,可见此时此刻,阎锡山在蒋介石父子心里的地位。

只不过后来估计是由于思乡心切,还是急于激流勇退,阎锡山选择自我作死,在某次演讲上面大批痛批蒋介石政府的国民党不团结,为此,蒋介石跟阎锡山之间甚至还吵过一架。阎锡山选择我啥都不干了。职位往那一扔,自己跑到某个深山老林里面去,当起隐士,一直活到了1960年,蒋介石表示你我两个心照不宣,你洗累了,想歇了好,给个理由,我也帮你帮到底。

相比较而言,蒋介石跟白崇禧之间的恩怨,那可就复杂得多了,一切还得回到李宗仁这个人头上,李宗仁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宗仁在解放战争末期会选择推翻蒋介石,执掌国民政府,当然,完成这一切,光靠他在桂军之中的影响力是不行的,恰巧这个时候自己的铁杆儿小弟白崇禧在国防部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李宗仁选择跟白崇禧一起联合推翻蒋介石。

也正是因为这次事情的不愉快,在李宗仁离开大陆的时候,曾经告诉白崇禧千万别去台湾,去台湾呢,等于自己去送死,所以大家认为白崇禧这个人一旦逃到台湾,东西肯定是要受到蒋介石的挤兑,或者说蒋介石不会给他好脸色看。

但是事实上,在白崇禧帮助李宗仁夺得国民政府总统位置以后。白崇禧就没再帮过李宗仁,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帮助是私人在政治上给李宗仁帮助,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说一件事情,他就很明白了,就是有一个人跟你谈合作,整天规划自己的事业有多么美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于悟空问答首发)多么壮观,但是等你真正帮助他做成自己的事情之后,你会发现他所做的事情狗屁不如原先规划的那个大饼根本就不存在。

白崇禧实际上从这个时候开始,从李宗仁掌管国民政府开始,就开始对李宗仁产生了怀疑,我帮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你掌管国民政府之后,我们的势力能够得到拓展,现在你把蒋介石弄下台了哦,共产党的军队已经打过长江了,你什么办法都没有,我只能看着我自己的势力一点点被蚕食,现在这个情况,还不如一开始跟蒋介石合作的时候那个情况。

当然这个时候蒋介石也看透了白崇禧跟李宗仁那点小九九。跟李忠仁合作,蒋介石不可能,将介石打死都不会原谅李宗仁,因此,蒋介石选择在这个时候跟李宗仁互相表露诚意,就说你看,一开始咱们合作有多么好,但是现在你看到了这么一档子事,我被赶下台了,共产党打过长江了,咱们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得到,虽然咱们两个之间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不愉快,但是我还是会支持你继续在中国大陆上进行作战。

白崇禧从某种意义上通过这次事情也被蒋介石给打动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白崇禧在中国大陆作战失败以后,没有听李宗仁的意见去美国,而是直接跑去台湾,并不是无路可逃,或者说是被逼无奈,而是他自己心甘情愿跑去向自己的蒋委员长去认错。

当然,对于这么一个可爱的部下,蒋介石也不至于痛下杀手,因为这个时候这个人是孤身一人逃到了台湾,而且甚至负伤,因此,好吃好喝的供上,让你在台湾好好的活着,蒋介石也不至于犯众怒去杀了你,不过如果你想拿回权利这一点,蒋介石明确的告诉他不可能。

从二人整个在台湾待的经历来看,两者的待遇是相同的,不存在什么差异,说实话,作为一个跨越了半个世纪的老人,此时此刻,蒋介石也觉得能够有几个说得上话的人也是挺好的,至于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吧。


漩涡鸣人yy


单独从表面上来看,两人来到台湾之后确实有所不同。阎锡山还有着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位,白崇禧啥都没有不说,家门口甚至都有个警察局。后来台湾召开“全代会”推选新的中央委员的时候,唯独白崇禧被落了下来。

▲白崇禧与阎锡山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两人来到台湾之后受到的待遇差别不大。虽然阎锡山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位,但是权利没有多少。他自己也很明白蒋介石的用意,干了没多久就跑到“身上老林”里面养老。从这点来说和无职无权的白崇禧没区别。

而且蒋介石为了两人的安全,还派遣警卫进行每天24小时贴身保护,保护到这个程度可见对两人的“关爱”了。然而如果你想硬掰两人不一样,那我就和你好好说道说道。

白崇禧、阎锡山与蒋老板的爱恨情仇

我们先说阎锡山,他和蒋介石最大的矛盾其实是中原大战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联合冯玉祥以70万大军去打蒋介石的30万。蒋介石自知不敌写信去求阎锡山,最后阎锡山也没给他面子,后来还发展到在两人在报纸上展开了对骂,最后当然是该打当然要打。

▲阎锡山、蒋介石、冯玉祥(中原大战)

最后当然是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蒋介石才挽回了败局,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作为战败方的阎锡山,最后选择的是通电下野。而通电下野这种手段其实是民国时期军阀的惯用手法,对于军阀势力的影响不大。 毕竟投入的110万战力,最后死伤才20多万,根本没有伤筋动骨。

因为民国时期各方军阀混战,说到底都是打着民国政府的旗帜,也就是所说的“内战”。不像是楚汉之争,争得是你死我活。中原大战是“地盘”的争夺,最后不会“死人”。他们这种争夺在没有出现最后的局面之前就认输,损失根本不大,选择通电下野只是为了保持实力。

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蒋介石做人特别的“大度”。他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所以说在他重新掌握权利后,对于山西的阎锡山并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做法。

▲阎锡山

如果说蒋介石真的记仇,他完全可以派中央军驻扎在山西,把阎锡山压的死死的。就算是阎锡山再厉害,也不可能重新掌握山西大权。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蒋介石并没有把那次中原大战当回事,毕竟自己被迫下野的情况多了去了。这也就解释了蒋介石最后为何没有为难到了台湾的阎锡山,毕竟两人没啥生死矛盾。

而反观白崇禧这边,作为桂系军阀的重要代表人物。虽然表面上是归蒋介石管辖,但是自理程度很大,其实更加听从老大哥李宗仁的号召。白蒋之间的矛盾,其实要比阎蒋之间要大。

白崇禧与老大哥李宗仁早在1924年就联合到了一起,革命友谊不可谓不深厚。而在早期的时候,其实白崇禧还是很支持蒋介石的工作。比如北伐战争的时候,他就在蒋介石的请求下指挥作战。

▲白崇禧

虽然说后来白崇禧也出兵打过蒋介石,然而蒋介石也是干过“拉胡倒桂”的行经。大家都不怎么干净,也没必要说谁对谁不好或者谁阴过谁。至于这一点,蒋介石也和对待阎锡山的中原大战一样。说到底都还是小问题,都可以原谅。因为大家“都是”军阀,打来打去都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总而言之,从之前这些小矛盾来看,两人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问题。如果真的只是做了这些事情,两人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虽然大官做不了,但是还是有很大机会掌握点实权。但是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临走前的“突生意外”

还是一样我们先说阎锡山!阎锡山在失去山西以后,就跑到了南京投靠蒋介石。但是好巧不巧,当时恰逢李宗仁联合美国,准备推翻蒋介石。而自古以来关于站位的事情,一个处理不好就是万劫不复。

▲李宗仁

而阎锡山的选择和古代手握大权的人很像,你们争你们的我不说话。但是阎锡山做了几十年山西土皇帝,那肯定有自己的道道。所以虽然说李宗仁最后成功上位,但是阎锡山择是两面押宝。

李宗仁布置下来的事情,他也会去做,但是做之前会和蒋介石商量。这正能体现阎锡山的精明之处,当时我党的大好局势之下,其实换作任何一个人都很难翻盘。所以既然知道注定要失败,肯定要为失败之后做打算。

至于投靠我党的情况,因为毁了阎锡山山西整个基业,虽然双方血海深仇算不上,但是投靠是不可能了。战败后是跟谁跑好?蒋介石还是谁?

他当时没决定好,所以说要两边讨好。然而正是此举最后救了他一命,但是也只是救了命,其他就不能再多了。 (如果破釜沉舟,对于蒋介石死撑到底,到了台湾就是另一个说法。)

▲白崇禧与李宗仁

再看白崇禧就不一样了!白崇禧作为李宗仁的铁杆小弟,当时李宗仁为了推翻蒋介石,除了联系美国,国内支持肯定少不了。当然是找上了早已经有了合作基础的小弟白崇禧了,为了让他死心塌地还给他画了一块大饼。

白崇禧为了更好的未来,确实跟着李宗仁大干一场。但是当推翻了蒋介石以后,白崇禧有点后悔了,因为他发现了李宗仁是在骗自己。饼画的很好,但是终究还是充不了饥。眼看着我党打过长江,李宗仁还是改变不了局面,而白崇禧的势力也是被一点点被蚕食。

幸亏发现的早,要不然他到台湾后就不是简单的无职无权了。所以自从扶持李宗仁夺得政权之后,白崇禧就选择什么都不做了。而蒋介石也是精明的人,他也知道两人之间的尴尬情况,于是选择跟白崇禧示好。“我马上准备跑路到台湾,但是我支持你在大陆上继续到底。”

▲蒋介石与白崇禧

白崇禧没想到蒋介石竟然可以不计前嫌,甚至还愿意支持自己。所以临逃跑的时候,李宗仁劝他去美国,否则到了台湾蒋介石肯定不会给他好下场。但是白崇禧对于这个欺骗自己的老大哥很失望,还是毅然决然地跑到台湾。

然而还是他太年轻啊,虽然白崇禧到了台湾没有性命之忧,但是也什么都没了,反倒还被派了警卫24小时保护。

不知道各位认为两人下场惨不惨?当年在自己的地盘都是吆五喝六甚至是土皇帝的存在。来到台湾之后甚至是连自己的警卫队都没有,不可谓不可怜了。但是你看看张雪良、孙立人的下场就知道,这两个人真的好多了,最起码还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其实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对于这种“叛徒”真的容忍很多,不会像韩复渠一样,他放弃济南密谋反蒋,被蒋知道后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枪毙于武昌,并通令全国。

▲韩复渠

但是台湾不同于大陆,大家都是一个绳上的蚂蚱,最后闹掰了对谁都没有好处。那些之前在大陆有小九九的人,就好好的活着吧,我蒋某人大度不去动你,但是想翻身还是做做梦来的实在。

而至于后来很多人说的蒋介石害死白崇禧,也更是无稽之谈了。我们先不说上面这个原因,单独白崇禧去世的时候七十多岁了,也来到台湾十几年了,要是报复早就会报复了。70多岁的老人还能翻出什么浪花?

对于这个传言,其实他的儿子也在后来出来辟谣,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而阎锡山倒是比白崇禧早走了几年,和他一样也是病逝。所以说两人来到台湾后,老蒋对他们的待遇都差不多。


史之策


白崇禧和阎锡山在台湾不同的待遇问题在我看来就是政治斗争的问题,他们的待遇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资本不同,我们可以看看白,阎二人到了台湾之后他们身后政治资本的变化。

阎锡山退到台湾以后,其实已经就是虎落平阳了,阎锡山在大陆能和蒋介石争雄是因为他掌握了山西,手上还有几十万的晋绥军。可是解放战争打完以后,他的晋绥军打光了,山西也丢了,这时候的阎锡山已经不具备和蒋介石争雄的资本了,所以一到台湾以后,阎锡山的行政院院长位置丢了,晋系的人也被抹了干净。

蒋介石作为一个老政治家,自然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招呼阎锡山,他没有必要对阎锡山赶尽杀绝。阎锡山自己也很聪明,很自觉的终老山林,不和蒋介石对着干了。

白崇禧则不一样,白崇禧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是桂系的人,而退到台湾以后,桂系还是有些势力的,再加上桂系是职业的反蒋派。蒋介石自然不能放任白崇禧自己发展,所以他不得不对白崇禧下手。

但是刚到台湾的时候,桂系的李宗仁远在美国,所以一开始蒋介石还是想利用白崇禧牵制李宗仁,以免李宗仁回归大陆。到了1965年,李宗仁夫妇回到了大陆,白崇禧的作用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这个时候蒋介石选择对白崇禧下手,白崇禧的死因至今还没有定论



民国时期的这些风云人物,各有各的人生轨迹,他们在历史上都写下了自己的篇章,蒋介石也好,阎锡山也好,白崇禧也好终究都是斯人已逝了。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意见哦。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