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达秤铺,临清人永不消失的记忆

衡达秤铺,临清人永不消失的记忆

衡达秤铺是一家百年老字号,位于临清市青碗市口西北角。对于这条老街,它是一个标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临清人,它是一种记忆;对于爱好传统手工业的人们,它是一种传承;对于深爱临清、却远离临清的游子们,它是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衡达秤铺,临清人永不消失的记忆

2014年国庆节期间,我和冯洲三次光顾衡达秤铺,以买秤收藏为由头,与店主陆绍云老先生交流杆秤的历史、制作工艺等话题,因情趣相投,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当即结为师徒。

师傅说:根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

衡达秤铺,临清人永不消失的记忆

师傅告诉我们:传统杆秤的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可分为选取秤杆木料、刨秤杆、定“叨口”、安“叨子”、铜皮包焊、安秤盘、校秤定星、钉星花、打磨、清洗、秤杆施染着色、修整抛光等步骤。师傅还手把手的给我们传授了关键的制秤工艺。

现在告诉大家一个不可不说的秘密:秤杆最上的选择为楠木,楠木制成的秤杆完成后无需上色会自然泛出木质本身的深棕色;大量普及使用的为“红枸子”,取其材质坚强不屈,所有工艺完成后能更清晰地看出深色秤杆衬托下星花泛出的金光。民间更有对秤上星花的说法,无论做什么生意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人的寿命,所以就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这更体现了杆秤在民间深厚的情感基础。

衡达秤铺,临清人永不消失的记忆

传统手工做秤的工艺源远流长,集中了东方人重直观和崇尚简洁实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专门知识,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价值,也必然有其未来存活发展的地位。

如今,师傅已驾鹤西去,手工制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以为继,令人惋惜。衡达秤铺及其手工制秤技艺宛如一颗流星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但其终将成为临清人一抹靓丽的记忆,挥之不去……

衡达秤铺,临清人永不消失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