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享:營銷體系大盤點

在市場的早期,點子大王很有用,一個點子就足以使企業在市場上起死回生,但是,當

市場變得成熟、競爭升級的時候,一些耍小聰明的點子和套路就不起作用了,企業需要的是更加系統的解決方案

在講系統的解決方案之前,小編先來聊聊什麼是營銷

營銷大神葉茂中說過:廣告沒有專業可言,只有成功可言

營銷就是:從各個角度支持你的市場推廣,以提高銷量、提升品牌

人們總是崇尚一些“刷爆朋友圈”的案例,不肯按部就班成體系的去做。

獨孤求敗可以“飛花沾葉皆可傷人”,達到無劍勝有劍的境界,然而他也是紫薇軟劍、玄鐵重劍一路用過來,終其一生才達到了這個境界的。

孔子講的從心所欲,後面還加了一句不逾矩。像大衛·奧格威那樣的大神,就是想怎麼來怎麼來,天馬行空,因為他脫離了形式,

劍尖直指問題的根本

我們還達不到那個境界還是乖乖的系統的解決吧,我們要學習的是大神看問題的方式,不要為了做而做,每走一步都要看看能否為了達成結果起到支撐。

所以今天小獅弟主要想聊一下“道”的問題,什麼是體系,應該怎麼去思考,怎麼去搭建。而“術”的問題,咱們以後再聊。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聊聊成體系的營銷吧,您有不懂得地方也可以加小編微信biaoshi999,一起交流學習,小編很愛交朋友呢。

  • 市場調查

這是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你要調查的內容包括:用戶的需求、產品的整體市場狀況、競爭對手的優勢與劣勢。

用戶需求:分為顯性需求與隱性需求。

顯性需求就是客戶明確自己的需求的,而隱性需求是客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個需求的。

例如想吃麥當勞就是一個顯性的需求,但是客戶並沒有想買一杯二十多的現磨咖啡。麥當勞通過在各種營銷手段,使進入了麥當勞的客戶意識到了這個需求(或許是喜歡咖啡、或許是並不瞭解但是“被推銷”了、或許只是因為促銷活動)進而買了一杯,這就是激發了顧客的隱性需求(包括為客戶創造需求)。

一個營銷人,能發現客戶的顯性需求,才能及格。

準確的發現客戶的顯性需求,並能模糊的發掘客戶的隱性需求,就是一個優秀的營銷人了。

能夠精準的發現客戶所有顯性隱形需求,那就是大神級的了。

在做營銷策略前,你應該知道:

顧客需要什麼產品?心理能承受的價格是多少?顧客希望在什麼地方接觸或購買我們的產品?

顧客是什麼樣的人?性別、年齡、收入、教育程度、家庭結構、性格、價值觀都是什麼?

顧客如何認識產品、看待品牌?顧客的心理階梯怎麼排列的?有哪些購買習慣?這些習慣的緣由?

顧客的真正關注點在哪裡?他在哪裡、什麼時間、何種場合使用該類產品?

顧客對產品是什麼感覺?會如何去表達?可能產生什麼影響?包括未使用前受使用者的影響,及使用後對其他顧客的影響。

市場狀況:要了解市場有多大,熱度有多高,有沒有地域、渠道等方面的限制,相關的政策等。

商場如戰場,進入戰場之前,一定要打探好地形,畢竟地利是很重要的。

但是要注意,對於市場的認知,要根據自身的需求來。你要開一家拉麵店,那你面臨的市場是你店面所在街區,如過做出了品牌或者要開連鎖店,那你面臨的市場就是你所在的整個城市。當你確定好你的戰場,才能夠準確的制定策略。

競爭對手:誰是你的主要競爭對手,誰是你的次要競爭對手,誰是你的潛在競爭對手,你與你的競爭對手相比優勢在哪?

像葉茂中當初給“真功夫”做營銷策劃時候,就為其糾正,主要競爭對手並不是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快餐,而是永和大王、馬蘭拉麵等中式快餐。

確定好競爭對手之後,對競爭對手做詳細的調查,這對公司整體都具有很大的意義,現在僅從營銷層面來聊一下。一個產品在營銷時候,要在客戶心中建立一個簡單生動的形象。這個時候要麼避開競爭對手的宣傳點,另闢蹊徑搶佔用戶心智。

葉茂中在給真功夫制定宣傳語時候,就避開了傳統快餐宣傳點快捷、程序化、品質保證等,而是“營養還是蒸的好”。

如果實在避不開,也可以依附於龍頭,快速建立認知,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例如:中國的臉書、中國的可樂、蘋果的替代品等等。這樣可以用很小的代價在用戶心中建立認知。

  • 策略

對於策略我會分為內容策略渠道策略兩方面分別展開來講。

內容策略:

對於內容,包含的範圍特別的廣泛,一篇文案、一部廣告、一個創意、一次活動等等,都屬於內容範圍。

但是不論何種形式,目的只有兩個:

1、建立認知

2、打動顧客

不論何種形式的內容、目的都是一樣的,只是隨著時代變化、科技的進步改變了形式而已。從前在廣播、報紙投放廣告,後來電視廣告、電視劇電影植入,現在的SEO、SEM、信息流廣告等,只要找到最符合你的產品和時代潮流的形式即可。

我在另一篇回答中,分為從文案和活動策劃的方面聊了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過去看一下這裡就不細說了。

如何有效的讓潛在顧客買單?​

在這裡我可以給大家分享一篇葉茂中大神的案例:

南亞風情·第壹城是一個昆明的過百萬平方米的“城中村改造”的大盤。城中村給人的印象一向都是混亂、廉價,所以開發商原本的營銷方向是中、低端的宣傳。

但是葉茂中提出,要打破人們的固有印象。根據市場調查,昆明的市民都對東部一線城市的生活氛圍極為嚮往。

所以提出對產品提價,用更高的價值,支持更高的居住理念和設計理念,讓“南亞”變“國際”,讓“風情”變“高檔”。

商業比附曼哈頓,用曼哈頓高度發到的商業體系映射未來的無限商機。

休閒比附巴黎,用享譽全球的休閒之都巴黎襯托未來舒適從容的生活。

購物比附香港,用世人皆知的消費天堂詮釋其購物環境。

這裡是昆明的巴黎!

這裡是昆明的曼哈頓!

這裡是昆明的香港!

這不是夢,這是即將到來的日子!

之後的結果,開盤當天第一批房,6小時售罄,20多天後,第二批房源2小時售罄。三個月後寫字樓開盤,

當天全部銷售完畢

這件事發生在2009年!

或許現在這些已經被抄襲到爛大街了,但最開始打出這種營銷方式的,就是葉茂中。

渠道策略:

渠道有很多,大致可分為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

但是渠道的選擇首先由你的內容選擇,你要是做嚴肅的內容就不能選擇娛樂化的渠道,你要是做視頻就不能去文字論壇。

其次就是考慮傳播量與垂直度了,想推廣高科技就不能去文學論壇,但是隨便一個小社群又傳播量太小,兩者都要有一個考量。

而且渠道也是在不斷變化,核心人群也在不斷變化,就用知乎舉例,曾經的知乎就是高端、專業、精英聚集地的代名詞,哪怕只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有社會學、心理學、法律等領域的專家出來從各個角度做一番解讀。現在的知乎最熱點的問題都是明星八卦、情緒煽動,明星們佈置水軍、引導輿論往往也把知乎作為一個重要的陣地了。

線上渠道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所有人都在網裡,所以線上渠道適合百分之九十五的企業。

但是現在已經過了最開始混亂無序的狀態,根據人群、內容都分成了不同的渠道,每個渠道也有自己比較複雜的遊戲規則。但是互聯網的精神就是連接、共享,所以不同渠道之間也是有聯繫的。

除了人力物力充足的大公司之外,一般建議中小企業只需要經營幾個主要渠道即可。作為陣地,一般選擇公眾號矩陣,畢竟微信的量級之大約等於整個互聯網了。其他作為主引流渠道,用來傳播以及拉新。

總體要形成漏斗轉化,轉化路徑儘量減少,能三步轉化的絕不走四步。

乾貨分享:營銷體系大盤點


之後優化每一步的轉化率即可。而提升漏斗轉化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用戶的認知成本,就又回到內容上了。

線下渠道

現在很多人看到了互聯網的火爆,就忽略了線下的影響力。

其實線下傳播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像去年網易雲音樂,這麼一個純互聯網公司,就做了一場非常優質的線下營銷,36氪之前有過一篇非常細緻的報道,我就不再解讀了,感興趣的點下方直通車:

如何看待網易雲音樂摘選的樂評印滿杭州地鐵 1 號線?​

未來的趨勢是線上與線下結合,千萬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結合。

渠道方面沒法展開講,每一條渠道都可以說好幾篇東西。

不過有一個點可以給大家聊聊,就是

營銷預算的問題

先說兩個詞:

LTV(life time value):用戶生命週期,指定用戶一定週期內產生的經濟價值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單個用戶的獲取成本

很多公司都比較在意ROI,固然ROI作為單個活動,單篇文案的衡量標準可以。但是作為一個公司層面上的營銷,應該以LTV和CAC作為主要考量的標準。

一個用戶買了一瓶可口可樂之後,可能一年內會買起碼三十瓶可口可樂,如果平均全部的用戶群體會達到平均每人四十瓶。假設每瓶的利潤是五毛,那麼每個人的利潤是二十元,那麼你平均每人十九元的營銷成本就是划算的

但是注意,LTV的數據是由用戶留存率組成的,CVC長期看則是持續上漲的,優質又的內容是計入營銷成本的,怎麼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至關重要。

同時要關注但不宜過度關注單一渠道的LTV和CVC,每個渠道能承受的成本不同,同時要關注在市場整體的傳播度。用戶與用戶之間會相互影響(口碑、從眾等),大面積的佔領市場會由量變導致質變。所以縱觀世界,某一行業的龍頭基本都是很難被推翻的。

按照這個思路,搭建好你的營銷體系

那麼你就不會再問營銷為什麼沒有效果這種問題了

你應該問“獵頭高薪挖我,老闆高薪挽留,我該如何抉擇”了

收藏是點讚的好幾倍了,好憂桑···emmmmm···你們這樣子小獅弟就會被扣工資、就會吃不飽飯,萬一餓瘦了,你們以後豈不是見不到肉肉的小編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