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红河|泸西:高原特色小产业 撬动增收大格局


农业是国家之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猛崛起,如何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就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自“十二五”以来,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力构建“一村一品”的战略背景下,泸西县围绕“果、菜、药、花、畜”五大农业产业积极探索,力争以优质产业脱贫,以特色产业致富。

刚刚运走了一批苹果,浙江的买家又发来了新的订单。泸西县三塘乡村民顾存英在苹果地与合作社的其他成员忙着采摘、包装,把新鲜的泸西苹果发往全国各地。

早在“十二五”期间,泸西县三塘乡党委、乡政府就开始稳步推进以苹果为主的高原水果特色产业,促进全乡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烟富3号、红将军、美国8号......从单一品种到多种多样,三塘乡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为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三塘乡苹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技术员 施海能:苹果成熟这段时间,(三塘乡)白天的温度高,晚上温度降下来以后还形成了雾,这就导致我们苹果的口感就比较脆嫩,水多汁多,可溶性物质比较多,糖分也积累得多。

2012年在当地致富典型朱林的带动下,以阿洞村苹果示范基地为龙头,整个三塘乡26个村小组309户农户种植以“烟富”系列为主的苹果共计4000余亩。种植面积的突飞猛进本应是一件好事,可当时的朱林面对这种情况却高兴不起来。

三塘乡苹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 朱林: 第一,你(苹果的)品质管理不好;第二,你单家独户的拿去卖,你3元(一斤),我2元(一斤),或者我5角、8角就卖,这个市场(秩序)就被打乱了,大家都没有经济效益,赚不到钱。

针对这种情况,在泸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三塘乡于2014年成立了苹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整个三塘乡的苹果产业从散户种植经营正式走向了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合作社会请来了农技专家,利用现场指导等方式把苹果种植户组织起来进行集中培训;将合作社水果产品全部注册“三塘老家”品牌标识,规范种植标准,统一销售;今年,合作社还自筹资金,开通网上电商,打通线上线下两条路,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仅用三年的时间,在合作社中,规模以上种植户达到了60余户,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达标脱贫,真正使苹果成为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塘乡阿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顾存英:(种植)芋头、玉米也赚不了多少钱,只能卖两三百元,栽苹果的话一亩能卖万余元,一斤是十七、八元。

截至目前,三塘乡全乡连片、跨区域种植苹果共计8000余亩,已实现苹果种植适宜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就在三塘乡苹果种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永宁乡阿朝村的雪莲果产业也是一日千里。

永宁乡阿朝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李华:我们阿朝村的雪莲果是从201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的,2017年的时候种植面积达到了7000亩,产值达到了3000万,第一次超过我们全永宁乡的种植面积和产值,还有600万的务工收入。2018年的种植面积是15000亩,预计产值达到5000万,还不含务工收入。

永宁乡党委、政府抓住雪莲果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使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来提高收购商积极性,迅速为当地雪莲果打开销路,以销促产,带动当地劳务用工,让青壮年劳动力回归乡村,振兴乡村。

近年来,泸西县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引领,围绕“果、菜、药、花、畜”五大农业产业,着力加快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农村综合改革,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6.5万亩,种植水果、蔬菜、花卉、中草药达50万亩,畜牧业总产值达21.86亿元。持续带动17.2万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中共泸西县委书记 王家林:泸西县将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持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大做强“果、菜、花、药、畜”五大优势品牌。以“村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为载体,把分散的资源以组织化的方式集中起来,把无序的经营以市场化的方式组织起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组织化、信息化。

以优质产业脱贫,以特色产业致富。未来,泸西县将逐步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转变,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收益,让新型农业成为泸西县小康征途的强大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