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之文化振興|中國典型農業文化遺產系列(一)

(來源: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中國城鄉規劃網)

為了保護世界農業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002年啟動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保護和適應性管理項目,我國也從2012年開始發掘和認定國內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今天,農業文化遺產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將推出中國典型農業文化遺產系列文章,敬請關注,本期將介紹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鄉村振興之文化振興|中國典型農業文化遺產系列(一)

稻、魚共生圖

稻魚共生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稻田養魚,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稻田養魚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由農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魚在稻田裡自然生長,經過長期馴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魚共生系統。魚在系統中起到耕田除草、減少病蟲害的作用,又可以不佔耕地,達到一田多用,既產稻穀,又出水產品。實踐證明,稻田養魚可以大幅度提高稻、魚產量,並能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明顯,在鄉村振興規劃中可借鑑實施。

在這系統中,水稻為魚類提供庇廕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鬆土增肥,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大大減少了系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依賴,增加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種典型的農田生態系統,水稻、雜草構成了系統的生產者,魚類、昆蟲、各類水生動物如泥鰍、黃鱔等構成了系統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稻魚共生系統通過"魚食昆蟲雜草-魚糞肥田"的方式,使系統自身維持正常循環,不需使用化肥農藥,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

與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類似的,還有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和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這些系統中的一些要素都對另一些要素髮展起促進作用,各要素間的相互影響、促進,會使系統出現1+1>2的效果。


查看更多鄉村振興之文化振興內容請聯繫作者。

作者: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部分文字和圖片,如侵即刪。聯繫電話:15321369113

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專注三農,服務城鄉",提供規劃設計、產品定製、園區運營、數據信息、科研合作等一攬子、接地氣實現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綜合解決方案、科技產品和專業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