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孝子坊

路过孝子坊

农历八月十五,我带着妻儿到长桥镇窦堂村看望大姑奶。

爷爷兄弟姊妹五人,大姑奶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姑奶看到我们到来,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可能是见到娘家人的缘故吧。眼见姑奶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谈举止如同常人,我心里很高兴。我们聊起了长桥镇的往事事。她给我讲述了老辈儿人传下来的“论有钱,数冯赞,论有脸气李台三”的故事。

先说冯赞,他原籍山西洪桐县,由于连年战乱,父亲早逝,冯赞与母亲王氏在窦堂村避难。有一天夜里,冯赞梦中听到一个声音:三山夹一岭,银子有一井。正愁没银子花的他第二天就出去寻找。他踏遍附近的长桥姬山和堂街镇的紫云山、宝象山、凤山、红石山等,最终无功而返。后来忽然发现,自己所住房屋附近有一枯井,距离很近。心想:是不是“三衫加一领”呀?他在屋门口量了三布衫加一领子,恰巧是从门口到枯井的距离。冯赞大喜,趁夜里偷偷掘开枯井,果然发现井里有金银无数。

有了这个聚宝盆,冯赞就不愁吃喝了。从此,冯赞和母亲在此定居,隔段时间取出一些枯井里的金银,过上了好日子。成为富甲一方的乡绅的冯赞,对母亲更是孝敬有加,对乡里仗义疏财,成为德高望众的人物。乾隆十一年,他为朝廷捐赈灾粮50万斤,为全国第一大户。乾隆召见赐予官职,冯赞无意做官,请御批在家乡建家庙、祠堂、牌坊。乾隆即书忠义祠、孝子坊。乾隆十三年题准为冯赞立孝子坊,乾隆十七年建成。

至于李台三,据说是长桥镇大李楼人,因救某位皇帝有功,后被封为“见职平”,脸气可真够大啦!

一个个普通的村落,竟还冒出来与皇帝扯上关系的传奇人物,真是小药铺里有大人参呀。

从姑奶家出来,我们一起去参观“孝子坊”。

路过孝子坊

路过孝子坊

河南郏县长桥镇窦堂村孝子坊

孝子坊位于窦堂村中一条东西大街上。该坊为红石坊,高11.2米,宽8.4米。主体由4根石柱,3根横梁搭建而成。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辅物有石座、石狮、透花窗棂、飞脊挑檐、铁钩铜铃等。石坊正面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太学生冯赞”,匾书“孝子坊”,下面落款为“乾隆十七年建”。左右侧门,有石狮4对,雌雄相视,威风凛凛。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太上老君、上八仙、下八仙、四大天王、麒麟斗凤凰、鲤鱼跳龙门、龙虎相斗、鹤舞鹿驰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石坊背面雕有二十四孝图,梁额有石匾两块,一块上刻“圣旨”,一块上刻“纶音”。周围是玲珑的滚龙,两旁有石刻斗拱6块,拱眼间距均匀,为回纹透花。纵观石坊,主辅相衬,高低错落,飞脊高翘,十分壮观。虽然历经岁月的打磨,有些已经残缺了,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雕刻艺术之精湛,建筑结构之严谨。欣赏之余,无不赞叹古代能工巧匠之智慧。

二百多年前,在冯赞的指挥下,无数个能工巧匠耗费了多年光阴完成这项杰作。别的暂且不论,仅红石的采集运输也是一项不简单的大工程。从建筑用料就近取材的角度考虑,估计这红石应从堂街镇紫云山或红石山采集的。从堂街到长桥须经渡河,最难走的要数沙滩。从山上开采到运送,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也不排除从其他地方采集石料。但不管如何,在当时的开采运输条件下,绝非易事。可以想象,冯赞临终前一定会多次到这孝子坊前看看自己的心血巨作,摸摸门前的石狮,想想皇帝召见的情形,回味着当年的豪迈。是呀!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能有所建树,留下美名,冯赞也该知足了。

路过孝子坊

2010年农历八月十五,本文作者张帅锋与儿子在孝子坊前留影。

返程时,我和孩子在孝子坊前留了个影,又想起了我的姑奶。姑奶年近九十,身体依然硬朗,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表叔一家人对姑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她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表叔名叫秦盘根,长桥镇窦堂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当然,他只是窦堂村中无数名孝子中的一个。

走出孝子坊,回眼望那用钢筋箍住、略显残破的红石牌坊,我想,终究有一天,孝子坊可能会荡然无存。然而,无论风吹雨打,孝文化无论何时都不会荡然无存。因为,只要亲情在,孝文化就有存在的意义。我坚信,孝敬老人的优良作风一定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成为大伙儿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本文原发表于2010年9月22日”紫云山人“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